撰文/张庭涵
摄影/慈济基金会

正上映的纪录片「如常」,除前总统马英九、知名作家蒋勋推荐外,各地县市政府相继邀请市府同仁与邻里区长走进戏院,凡观赏后皆深受感动,一改「慈济只救国外,不救国人」的错误印象。一部纪录片能激发善效应,甚至扭转人们的观感,事实上,七十分钟的「如常」故事传递的普世价值非比寻常。

「如常」导演陈芝安以三组年过半百甚至罹患不同疾病的银发志工,长期与12个不同弱势型态的真情互动为故事主轴,透过志工与个案间真实对话、镜头语言等,勾勒出台湾甚至全球普遍的人道关怀,如:隔代/单亲教养、城乡资源分配不均,M型社会的贫富差距、独居长者、贫病相依与志工高龄化等议题。

故事人事时地物发生在台东,却是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的日常与接触的小人物。第一组志工为患有心脏病的陈瑞凰与小姑徐士骅,夫妻、姑嫂在菩萨道上相互扶持、包容善解,定期居家关怀失智独老美妹阿嬷并居家修缮;闻声救苦主动走进身心受创的民众生活;协助经济弱势学童安心就学;帮助丧偶的单亲妈妈手心翻转,带动照顾户从受助变成自助助人的培训志工;肤慰因病而贫相依维命的母子。

第二条故事主轴为慈济志工蔡秀琴与师兄姊照顾泰源国中棒球队队员生活起居的校园关怀;走进隔代家庭,协助孩子就学与寻求补助资源,让行动不便的祖母拥有电动代步车,体现「教育是翻转孩子未来的希望」。

第三条线路为是同为志工的余辉雄与宋美智夫妇。夫妻俩家业、志业同为彼此的后盾,数十年来关怀台东市区与偏乡独居长者;助学个案中,长期陪伴帮助逆境求学的蔡进添发挥潜能,无后顾之忧悠游学海,除年年获得奖学金,荣获2015年总统教育奖外,以优异成绩考进第一学府—台湾大学。

然而,如同陈瑞凰所言,「生命的长短无法掌握,但我们能掌握生命的姿态」,银发志工们用有限生命放大人生广度与深度,甘之如饴不怕操,因为是使命。肺癌末期的余辉雄强忍病痛,燃烧生命最后烛光,过世后更为医学捐出大体,一生功德无量,志工们抱持的理念无比单纯:「做好本分事,都是我们的责任。」

人生并非如戏!戏剧讲求张力与高潮迭起,但人生却是时而枯乏时而欢乐,五味杂陈与考验不断的修行。「如常」反映身为群居动物的我们,尽管有著不同的冲突与矛盾,却是唇齿相依的生命共同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非虚无飘渺的乌托邦,台湾50多年来,在慈济志工日复一日的如常付出中,一点一滴改变无数苦难人的无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