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菈媽

一期《少年說》中,一個初一的男孩,在臺上對老師和同學們喊話,說自己要改掉「撒謊」的毛病。

小時候,他經常聽別人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爲了讓別人覺得他很獨立,他就到處「哭窮」;當聽到老師說勤儉節約是好習慣時,他就天天吃同學的剩飯……

他之所以這麼做,只是想讓大家注意他、喜歡他。

但事與願違,當謊言被戳穿了之後,他遭到了孤立。

撒謊,與其他不好的事情相比,似乎更讓人覺得不可原諒。

大多數人認爲,撒謊不僅僅是一個缺點,還上升爲了品格問題。小小年紀就學會撒謊,那長大了還了得?

撒謊的孩子品格不好?

孩子撒謊了,你擔心嗎?當然會。

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撒謊和品格,並不完全對等。

《媽媽是超人3》裏有這樣一幕,賈靜雯的女兒咘咘要去上音樂課了,但是她情緒很不好。賈靜雯一邊引導,一邊教她做自我介紹。沒想到,咘咘突然站起來,一把將妹妹波妞推倒在地。

賈靜雯目睹了整個過程,馬上嚴肅地問她,爲什麼要推倒妹妹。剛開始,咘咘一言不發,後來看到媽媽生氣了,才說「我想抱抱她」。

很明顯這是一個謊言,但也是一個三歲孩子的本能反應。或許,情緒不好的咘咘也不知道自己爲什麼要這麼做,等她反應過來時,已經犯錯了。

她內心自責又害怕,害怕媽媽生氣,害怕接受懲罰。

但如果就此上綱上線,爲孩子貼上「品格不好」的標籤,未免太過武斷。因爲在媽媽的引導下,她認識到了錯誤,也跟波妞道歉了。她之所以撒謊,是因爲她在當時的情況下,她不知道該怎麼應對。

除了害怕懲罰而選擇撒謊之外,2-4歲的孩子,有時還會分不清想象和現實,把自己想象的東西說得有鼻子有眼的,讓大人誤以爲真。

但事實上,這是因爲他們的認知水平不夠,導致他們把想象,或感知最深刻的東西表達了出來。他們想到什麼,就說什麼,因此纔會造成大人誤解的「說謊」現象。

5歲以後的孩子,纔會慢慢開始有意識地說謊,甚至還會思考怎樣撒謊纔不會被大人識破。

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撒謊,一定是有原因的。

有專家做過統計,兒童之所以會說謊,有67%是因爲害怕別人嘲笑;有10%與兒童的想象和誇張有關,只有20%的孩子纔是故意說謊。

如果父母不能意識到孩子撒謊背後的原因,那麼錯誤、粗暴的態度,對孩子帶來的傷害,可能遠大於那一個謊言。

嚴厲的對待,是一種傷害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你是如何學會撒謊的?

其中獲得高讚的一個回答是:當你犯了錯,父母希望你誠實。然而,在你誠實之後,換來的不是對誠實的嘉獎,而依舊是責備和打罵的時候。

這個回答獲得了許多網友的贊同。

有一位網友說,自己小時候很貪玩,有一次玩到天都黑了纔回家。父親很生氣,質問他爲什麼回這麼晚。他害怕受罰,就說自己在同學家做作業,忘了時間。

父親自然是不信的,鐵青着臉說,說實話,不然揍你。

他害怕捱揍,說了實話。

結果,這一頓揍還是沒能逃脫。因爲父親說,撒謊的孩子更可惡。

從那以後,他覺得既然說實話也是要捱揍的,不如直接撒謊,因爲謊言不一定每次都能被戳破。

這種思想,一直深深地影響着他。哪怕現在他已經長大了,不用擔心會捱揍了,卻還是會習慣性的想要撒謊。

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誠實,那麼起碼你要做好準備,能夠接受孩子撒謊的動機和情緒。而不是簡單粗暴地給孩子一個「教訓」。

圖片來源:《潸然》

撒謊,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必經之路

在TED演講中,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教授Kang Lee說,他們曾專門針對孩子撒謊做過一個實驗小遊戲。

在這個小遊戲中,工作人員將一張卡片反扣在桌面上,請孩子們猜測卡片上的數字,並且承諾,猜中了會有豐厚的獎勵。之後,他們會藉故離開,並且告誡孩子不能偷看。

結果,因爲太想贏得這個獎勵,有超過90%的孩子偷看了桌面上的卡片。

當工作人員返回來並且詢問孩子是否偷看了卡片時,孩子們的表現又如何呢?

2歲的孩子中,有30%撒謊了;

3歲的孩子中,撒謊人數達到了50%;

而4歲的孩子中,撒謊人數超過了80%。

可見,孩子撒謊是一個極其普遍的現象,而且隨着年齡的增長,撒謊的比例在上升。

Kang Lee提出,孩子撒謊是需要掌握兩種技能的:

一個是心智理論,也就是讀心能力;

另一個是控制能力。

也就是,孩子在撒謊的時候,不僅要觀察大人的反應,還要控制好自己的語言和表情。而這兩種能力,是孩子遲早都要學會的。

換言之,撒謊,就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家長無須大驚小怪,也沒必要焦慮。

而且,在撒謊的時候,孩子還要用大腦去分析,怎樣才能把謊言圓得沒有破綻,怎樣才能讓別人相信他們。因此,他們的思維邏輯能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這也是爲什麼有人會說,越早學會撒謊的孩子越聰明。

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要縱容孩子撒謊。

只是,與其焦慮和斥責,不如好好引導。

當孩子撒謊,引導比懲罰更有效

田亮曾提到過一件事,森碟的弟弟剛出生的時候,家人都圍着弟弟轉,忽略了她。森碟非常不開心,趴在地上說自己腳疼。

媽媽趕緊放下手頭的事情,問她哪裏疼,又是吹又是揉的。

其實森碟根本沒事,她只是想試探一下爸爸媽媽是否還愛她,當她得到了肯定的答覆時,自然就不用繼續編織謊言了,蹦蹦跳跳自己玩去了。

圖片來源:《不一樣的爸爸》

揪住孩子撒謊的行爲不放,固然能讓孩子羞愧和自責,但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和信任,卻也可能變得岌岌可危。

因此,父母的第一回應至關重要。

如果父母能夠包容和接納孩子撒謊的事實,消除他們的恐懼,並且耐心引導,告訴孩子怎樣爲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那謊言,就會失去滋生的土壤。

加拿大的兩位學者做過一個實驗,在明知道孩子撒謊的前提下,對第一組孩子說,說謊是要受嚴厲懲罰的;對第二組孩子則說,做錯了沒關係,但是一定要誠實。

結果,第一組孩子還是堅持撒謊,第二組卻有50%的孩子選擇了承認錯誤。

只是傾聽和鼓勵孩子說實話,就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且主動改正。這樣的愛和聯結,比責備和打罵,要高明許多。

在《遊戲力》一書中,勞倫斯·科恩博士形象地將孩子需要關心和愛護,比喻成是一個杯子,需要不斷地蓄水。

只有當杯子裏蓄滿愛的時候,孩子才能陽光又自信。而父母的打罵、責罰或者冷暴力,只會讓「愛之杯」空得更快,孩子更缺乏安全感。

因此,父母要做的,就是用溫柔又有約束力的愛,將孩子的「愛之杯」蓄滿,陪他們一起成長。這纔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 End -

作者:菈媽,多平臺寫作者,熱愛生活和文字,分享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願與萬千父母一起成長的二寶媽。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