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獻明在潮溼的井下完成了兩份經文拓印。

昨天,江心嶼改造提升指揮部邀請市、區兩級文物保護考古所等單位,對江心嶼宋井內石壁上的古代經文刻字進行拓印。

宋井位於江心嶼東塔山西麓。井旁立於1994年的石碑上刻着:江心嶼古井之一。一九九〇年八月清理時發現井壁上有二重環狀石刻觀音大悲懺等經文一千五百餘字,並有皇宋元佑壬申七年二月初三日住持宗達立等字樣,距今已九百餘年。井自山石高處下鑿,徑一點七米,深十米,井水至今清澈甘洌,堪稱孤嶼珍泉。另一塊石碑則記載了宋井的形狀:井壁塊石壘砌呈圓形,上部磚砌,井圈塊石鑿開,外圈呈八角形。該處宋井被發現後,在井口立了石碑,目前並未發現井下文字拓片資料。

記者在現場看到,宋井周圍用塑料布進行圍擋,工作人員已抽掉井水、搭建好下井的腳手架。藉着井下的電燈照明,能看到距離井口不到兩米的井壁上有第一重環狀石刻,第二重石刻則距離井口約4米。

市考古所工作人員沙隆握牢鐵管防止搖晃,配合有着20多年拓印經驗的麻獻明順着管子爬下井。下井後,麻獻明坐穩,即展開隨身攜帶的宣紙,貼在刻有經文的井壁上。拿出噴霧器,把水噴在宣紙上,再用刷子在紙上來回刷。然後打開吹風機,抖動手腕讓風反覆掃過整張紙面,還要不時調節風量大小,使紙吸附住石壁。

接着,他把墨汁倒在乒乓球拍上,用餅狀的拓包拍打球拍上的墨水,讓墨汁均勻吸在拓包上,再用拓包反覆拍打貼住石壁的宣紙,邊拍邊用吹風機掃動紙面,讓墨水均勻滲透到紙上。這樣,塗滿墨水的紙面成爲黑色的底子,紙張陷入石刻、沒有沾到墨水的地方,顯現出反白的字體。沙隆解釋,整個拓印過程,原理就像小時候用鉛筆隔着紙塗描出硬幣花紋一樣。“刻字經文好比是硬幣的花紋,拓包相當於筆。”

等一塊井壁上的經文都已經清晰顯現在宣紙上後,麻獻明兩隻手各捏住宣紙同一側的上下兩端,屏住呼吸慢慢揭下來。“墨水含有膠的成分,宣紙又薄,揭太快容易撕裂。”整個拓印過程持續約50分鐘。揭下的宣紙被裝進保鮮袋、放進水桶,吊上來放到通風的地方晾乾。雖然這個過程難度不算特別高,但由於井下環境潮溼,又要保持精力集中,麻獻明完成兩張拓印後便上井休息片刻,再重新回到井下工作。

從發現至今已有近30年的井下古代經文刻字,在太陽下顯露出部分真面目。憑着多年經驗,麻獻明認爲,這是具有一定書法水平的楷書。沙隆說,預計再過半個月,所有井壁經文拓印完成,才能呈現經文的整體原貌。這些拓印將由相關文保單位作爲文化研究的一手資料進行保存。是否展示以及如何作爲文化遺產納入江心嶼提升工程,則是後續將要考慮的工作。

來源 溫州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