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產品應該強調自己的功能,特性,優點等。

但凡強調自主,國產,中國人等屬性,讓我很是懷疑。


不多說,請看這裡。

融資2.5億的"自主國產"紅芯瀏覽器 被指套殼Chrome_手機網易網
標國產騙錢的日常操作罷了

解壓後發覺是chrome49.1.2623....

嗯,666


微博上扒出來是chrome打包的,瓜子板凳圍觀


一次「裝X」引發的「鬧劇」

近日,「紅芯瀏覽器事件」在科技圈、互聯網圈甚至融資圈都鬧得沸沸揚揚,事件過程已無需多言,一張圖就能概括:

一次融資的「誇誇其談」,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打假鬧劇」。

不僅「紅芯公司」自身名譽受損嚴重,就連「森馬服飾」、「科大訊飛」等「關聯」企業,也受其影響,市值在短短的三天內,蒸發了 40 多億。

瀏覽器為何無「國核」?

無論是大廠出品,還是小眾的「瀏覽器」應用,其產品「內核」,基本都是來自「谷歌」、「微軟」、「蘋果」、「火狐」等科技巨頭的開發研製。

這有點像國內安卓手機各種「系統」:例如小米的「MIUI」、魅族的「Flyme」、華為的「EMUI」,但這些都是基於「安卓系統」開發的,也就是所謂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你可以說「MIUI」開發出了自己的獨有優勢,但是如果標榜「MIUI」是「完全國產原創」,那麼恐怕會受到所有「同行」的嘲笑。

「紅芯公司」就是犯了這樣的錯誤,其實國內沒有哪一家的瀏覽器是「完全原創」,但是沒有一家會去標榜自己是「自主原創」。

為什麼不去自主研發「瀏覽器內核」呢?日前【360 瀏覽器】的事業部總經理稱,國內廠商不去自主研發內核的原因主要是兩點:

1.入局較晚,錯過了制定標準的黃金時期。

2.研發成本較高。(自主研發內核的預算通常高達幾十億美金)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谷歌瀏覽器】等產品的內核是「開源」的,鼓勵大家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優化創新。(但要註明來源)

根據國外流量監測機構 StatCounter 的數據顯示:截止今年 7 月,【Chorme】(谷歌瀏覽器)的市場佔有率高居世界第一,其次是蘋果的【Safari】,中國的【UC瀏覽器】排名第三。

而其中的【Safari】、【UC】、【Opera】,均有不同程度(或曾經使用過)的使用【谷歌瀏覽器】的「內核」,所以如果按照最嚴格的標準,它們也都不是「完全原創」。

所以,基於以上三個原因,中國至今還沒有一款完全「自主研發」的瀏覽器。(除未公開的產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