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學家在美國北達科他州發現了一個化石遺址,裏面有在六千六百萬年前殺死恐龍的流星撞擊後一小時內被殺死和掩埋的動植物。這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豐富的K-T邊界點,包括昆蟲、魚類、哺乳動物、恐龍和生活在白堊紀末期的植物,混合了受撞擊而形成和分散的巖塊和岩石。這項發現表明恐龍在撞擊之前一直存活。

Robert DePalma

在現在的北達科他州,一個內海的水域裏,劇烈的震動引發了巨浪,這是一切的開始。

然後,微小的玻璃珠開始像鳥一樣從天上掉下來。玻璃珠雨太大了,可能已經把陸地上的許多植被都燒了。在水中,魚掙扎着呼吸,因爲水珠阻塞了它們的鰓。

當波濤洶涌的大海到達河口時,它變成了一堵30英尺(約9米)高的水牆,將數百條甚至數千條淡水魚(鱘魚和白鱘)拋到沙洲上,暫時改變了河水的流向。擱淺後的魚被直徑達5毫米的玻璃珠擊打,有些魚被埋在泥裏十幾釐米深。像細砂和小玻璃珠一樣的岩石洪流持續了10到20分鐘,然後第二次大浪淹沒了海岸,將魚類覆蓋在礫石、沙和細泥沙上,使它們在6600萬年的時間裏遠離地面世界。

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德帕爾馬·奧夫發現了這個獨特的化石墓地,在這裏一條魚疊在另一條魚的上面,與燒焦的樹幹、針葉樹樹枝、死去的哺乳動物、蚊子、昆蟲、三角龍的部分屍體、被稱爲甲藻的海洋微生物和被稱爲菊石的蝸牛狀的海洋頭足類動物混合在一起。

2013年夏天羅伯特首次在這片土地進行挖掘。這些考古證據證實了一種懷疑,這是一個在小行星撞擊後不久形成的自然埋屍場,最終導致了所有地棲恐龍的滅絕。深深影響白堊紀末期,即所謂的K-T邊界,消滅了地球上75%的生命。

佛羅里達棕櫚灘自然歷史博物館古生物學館長、堪薩斯大學博士生德帕爾瑪說:“這是人們發現的與K-T邊界有關的大型生物的首次大規模死亡綜合地。不敢想像,能找到這樣一個由代表不同生物年齡和不同生命階段的大量物種組成的集合,所有這些物種在同一天同時死亡。”

在下週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一篇論文中,他和他的美國和歐洲同事,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兩位地質學家,描述了這個被稱爲塔尼斯的地點,以及它與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墨西哥尤卡坦半島6600萬年前的證據。那次撞擊在海底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隕石坑,稱爲奇克蘇魯布(chicxulub),並將蒸發的岩石和立方英里的小行星塵埃送入大氣層。雲最終包圍了地球,爲地球最近一次生物大滅絕埋下了伏筆。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地球與行星科學名譽教授、現任華盛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教務長兼教授馬克·理查茲說:“它就像是一個一米半厚的白堊紀末期博物館。”

感謝閱讀,請關注企鵝號“掃盲小分隊”,爲您天天呈送有趣的人文、科學資訊與知識!&財商高的同學會看出不一樣的價值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