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靖皇帝在位的時候,高拱與張居正關係還蠻好,因為他們當時有著共同的敵人,嚴嵩。而等到隆慶即位了之後,他們兩個的矛頭就漸漸地展現出來了。

高拱在徐階之後順理成章的就成為了新的內閣首輔,而張居正就更進一步成為內閣的二把手。可是,高拱「才略自許,負氣凌人」的性格決定了他很難在與張居正和睦相處。於是,兩個人之間的間隙越來越大,直到最後,張居正不得不考慮解決這個自己的頂頭上司。

和高拱不同,張居正「深沉有城府,莫能測也」,既然他想要取代高拱,那他就要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人。

首先,太監馮寶就在張居正的考慮範圍之內。馮寶是「萬曆」的大半,而且很受李太后等人的賞識。並且,在萬曆登基之後,馮寶就始終站在皇帝御座的旁邊,這就讓的高拱看不下去了,總是叫嚷著馮寶如何的有違禮儀,於是就這樣得罪了當時權勢滔天的馮寶了。

一次,馮寶抓住時機在皇后面前告狀,說高拱在穆宗病故後說「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的言論,並且還添油加醋的參了高拱一本。這個時候,皇后就坐不住了,這高拱也太放肆了,他這是想謀反嗎?

後來,高拱直接被責令馬上還鄉,不得在京城多滯留一日。高拱便如此失勢了。

高拱走後,張居正順理成章的就成為了內閣首輔,並且,作為曾經的政治夥伴,他和馮寶配合的仍然很默契,並且,在皇太后的支持下,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才能得以順利的施行。


高拱作為隆慶皇帝當裕王時的九年講師,與裕王朱載垕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嘉靖末年,內閣首輔嚴嵩與次輔徐階之間的權利鬥爭可謂進入白熱化,雙方各顯神通,互相打壓對方心腹,可偏偏對高拱都禮遇有加。大家都知道,裕王就是將來大明王朝的接班人,身為裕王講師的高拱一定能入閣拜相,所以都不敢得罪他。

等到裕王登基之後,高拱先是趕走了內閣首輔徐階,在自己當上首輔之後,也算政績斐然,做出了一定的功績。可惜高拱為人過於剛直,脾氣火爆,很難與同僚之間處好關係,也正是高拱的飛揚跋扈引起了張居正的不滿,慢慢地想取而代之。

等到隆慶帝病危之時,拉著老師高拱的手將十歲的太子朱翊鈞託付給他,讓他好生輔佐太子,高拱也是淚流滿面,發誓絕不辜負皇帝的深恩厚望。隆慶駕崩後,高拱開始著手對司禮監馮保下手,想把司禮監的權利收歸內閣,徹底根除歷代太監亂政的弊端。

只可惜這一計劃被張居正出賣了,張居正找到馮保,把事情的原委如實的告訴了他,兩人一拍即合,決定聯手除掉高拱。他倆抓住皇帝年幼的事實,去找萬曆的生母李太后,把高拱在內閣說的"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改為「十歲孩子,如何做人主!」並且誣陷高拱有廢立皇帝的心思,想做明朝的霍光。李太后一聽不由大驚,立即下旨命錦衣衛將高拱驅逐出京,片刻不得停留。就這樣,高拱莫名其妙的被趕出京城,回到家中抑鬱成疾,沒幾年就病死了。

高拱被驅逐可以說是被張居正給陰了,他可能至死都沒明白,幼主登基,需要的不是大權獨掌的強權人物,而是需要各方制衡才能使皇家心安。張居正正是明白了這個道理,與馮保、李太后聯手,大家共同輔政,於各方利益都有好處,三足鼎立也能更好的捍衛皇權,才能使自己的改革順利實行,化解阻力。

《明史》曾這樣評價高拱:徐階以恭勤結主知,器量深沉。雖任智數,要為不失其正。高拱才略自許,負氣凌人。及為馮保所逐,柴車即路。傾輒相尋,有自來已。

我是亮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關注亮仔學史,共同探討歷史的那些事兒!


首席宰相高拱和次席宰相張居正一直就政見不合爭鬥激烈,隆慶帝駕崩後,朱翊鈞還沒有登機期間,張居正勾結太監馮保,利用這個機會,設下圈套,由馮保向朱翊鈞的母親李太后告密說,高拱在朝上揚言,十歲的孩子怎麼當得了皇帝的重任。這明顯的誣告,讓李太后顏色大變,隨即把高拱免職。張居正贏於一場陰謀,但那個年代,似乎沒有點陰招再加個太監配合,他很能成事。很不光彩,但張居正仍然是明王朝所有宰相中,唯一敢負責任又有遠大抱負的一位。


簡單點說吧。

張居正有兩個同盟者,一個是秉筆太監馮保,一個是萬曆和他媽。

找個由頭就把高拱罷了,最主要是高拱說錯了句話,原話是: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傳到萬曆和她媽那就變成:十歲孩童如何坐天下。

誰傳的就不用說了,就此高拱再無出頭之日。死了以後,萬曆連問一下都沒有。


搞定了皇上的他媽,就這麼簡單。


張居正與高拱政見不和。張居正馮寶聯合力量,結盟,得到李貴妃和萬曆支持。而高拱在隆慶帝病重後逐漸失勢,在鬥爭中失敗。萬曆登基後的十年,張居正掌握管理國家的主要職責。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