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都是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重臣,李世民臨終前,親自託付兩個人,輔佐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執意要廢除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後,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等人,因武則天出身寒族,身份不明,極力反對,但是沒能擋住唐高宗的決心。 「」武則天當上皇后以後,對反對自己上位的那些大臣們懷恨在心,後來她授意許敬宗將長孫無忌拖入了一場政治鬥爭中,他們對長孫無力進行惡毒的陷害,誣陷他有謀反的罪行。唐高宗覺的自己的舅舅怎麼可能謀權篡位呢?命許敬宗複查,許敬宗沒有在意,胡亂編造證據,唐高宗昏庸無能,雖然有疑心,卻沒有當面問自己的舅舅,也沒能擋住武則天許敬宗的一直的陷害,長孫無忌還是沒流放黔州,沒有幾個月的時間,許敬宗就逼著長孫無力自殺了。而褚遂良也被貶到潭州。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應該都是忠臣,特別是長孫無忌是唐凌雲閣功臣之首,為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的繼位,都是有大貢獻的任,只是到了唐高宗李治這裡,武則天逐漸掌權後,他們只能是犧牲品了!


謝謝邀請!

長孫無忌自認識李世民以來,就與之交好,成布衣之交,尤其在玄武門事件中,用他的計謀成功地平息了李建民的動亂,也使李世民順利地封立為太子,最後登上皇帝寶座。被太宗皇帝封為第一大功臣,受封齊國公。

在東征高句麗的戰事中,用智謀設計斷橋,斷絕敵方後路之計謀,使敵軍孤立無望而被迫投降,突顯了自己的才智和膽識,立下不朽戰功,也得到太宗皇帝的嘉獎和重用。

在一次次的加官封爵中,他也心感皇帝恩賜,也拒受過封任,但終不過太宗皇帝的求賢若渴的宗旨,又以情以理的勸服受封,同時也是舉國人民的驕傲(《唐律疏議》)。李世民在彌留之際,召見了長孫無忌和諸遂良二位心腹重臣,叮囑要扶助太子李治,確保宗社穩定。

諸遂良自入唐以來,尤其在掌管洛陽天日府後,都是盡心盡責地為唐做事,雖是一文才,但他對文化、書法和學識都有過人之處,曾被魏徵推薦給李世民為"侍書",專管皇帝的言行紀事,也很盡責用心地苦勸太宗皇帝立李治為太子,使大唐皇室避免了動蕩浩卻。

在受封"黃門侍郎"後,參與了更多的國事,還帶上皇恩巡撫地方官吏,體察民情,形成"貞觀之治"的繁榮昌盛,百姓安居樂業。在幾次提出的建議末被唐太宗採納的事件中,均遭受困難和意外,使太宗皇帝更加信任和重用,遇有事情都與之商討、諮詢,還加封中書令。

《唐律疏議》是由長孫無忌主持修訂的一本法典,是唐朝時代的一個治國法寶,在它的簡約下,唐朝社稷保持了290年之久的穩定和繁榮,並出現了兩個盛世時代: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也是一個比較長久的王朝時代,疆土擴大,人民安居樂業,百姓交口稱讚的強盛王朝。

由以上兩人的所作所為,和太宗皇帝的多次封官,和最後的囑咐可以看出,太宗皇帝是信任他兩的,他們也是盡責盡守的動臣,並得到眾多的封官嘉獎,是名乎其實的忠臣。也扶助了李治的登基和理順唐永微年初期的一些事務。


長孫無已是中臣


長孫無忌在唐太宗活著時是忠臣,李世民死後為保家族富貴,打擊報復政敵,陷害吳王李恪,使外甥李治上位,李恪死時大罵:長孫無忌,你會族滅的。

褚遂良是唐太宗的顧命大臣,算是一個忠臣。

可見:忠臣是有保鮮期的,


首先忠臣的定義就並不是事事順著皇帝,而是忠於國家,舉個例子,唐朝的魏徵,氣的李世民berber的蹦,他也是忠臣,再一個長孫無忌是外戚,李世民死後,新皇帝肯定要收權,一朝天子一朝臣,尤其是皇帝的決定受到反對的時候,父子都靠不住,別提一個外戚了,


是忠臣但也是權臣。


唐太宗死前囑咐要保全長孫可見長孫很會掩飾騙過了唐太宗,得勢後殘害無辜飛揚跋扈,廢王立武事件中鬥法失敗不敢繼續鬥爭可見長孫無忌為人沒有原則,長孫無忌小人一枚而已,褚遂良就是長孫一條犬。


時移事易。忠奸只對一朝君,後世論者議紛紛。對李唐,忠。對天下,奸。如斯如是而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