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載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

一首《恭誦左公西行甘棠》,頌揚了晚清名將左宗棠率領湘軍收復新疆實地的豐功偉績。1876年4月至1878年1月,左宗棠率部西征,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收復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爲中國圈回了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

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部隊,號稱8萬人,實際上不超過5萬人。這5萬人中,參與前線作戰的約4萬人。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部隊都是哪兒來的呢?

事實上,左宗棠的這支部隊來源很複雜。除了湘軍外,還有甘軍、川軍、豫軍等,相當於一個“大雜燴”。其中,劉錦棠率領的老湘營,屬於主力部隊,大約爲2.2萬人。

劉錦棠是湘軍名將劉松山的侄子。左宗棠進剿陝甘時,曾國藩將劉松山的老湘營交給左宗棠統領,劉錦棠便跟隨劉松山進入陝甘。後來,劉松山戰死,劉錦棠就接管了老湘營,繼續在左宗棠的統領下,參與了收復新疆之戰。

除了劉錦棠所部老湘營,還有董福祥分統的三營甘軍。

董福祥是甘肅環縣(當時屬寧夏固原)人,曾經倒戈反清,被左宗棠收復,其部下被編爲“董字三營”,參與陝甘平亂和收復新疆之戰。

在收復新疆之戰中,董福祥率領的甘軍表現得極爲耀眼。如果說,劉錦棠老湘營是西征軍的主力部隊,那麼董福祥甘軍就是西征軍的先鋒部隊。特別是在攻取南疆時,董福祥率領甘軍翻越天山,急行軍1200多裏,一舉攻破南疆的門戶達阪城、托克遜城,殺得阿古柏、白彥虎狼狽逃竄。阿古柏在逃跑時被殺,白彥虎則被趕到邊境一帶。

在左宗棠收復新疆的部隊裏,還有兩支比較特殊的部隊,一是川軍,二是豫軍。

川軍由徐佔彪統領,共有5營2000餘人。徐佔彪是四川西充縣鳴龍鎮徐家河人,26歲投身軍營,在進剿太平軍、捻軍中嶄露頭角,成爲川軍首領。

1876年,左宗棠打響收復新疆之戰後,徐佔彪率領川軍奉命出關,參與作戰。在克服北疆時,徐佔彪所部川軍5營駐守鎮西廳;在收復南疆時,徐佔彪率部配合老湘營作戰,收復了吐魯番等地。

豫軍又叫嵩武軍,共有10營5000餘人。豫軍由張曜統領。早在1973年,張曜就奉命率領豫軍駐守金積堡,協助徐佔彪攻陷肅州,打通收復新疆的通道。3年內後,肅州成爲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大本營。

但我們不禁要問,在當時清軍中武器最精良的應該算是李鴻章的淮軍,然而事實上是淮軍一兵一卒也沒參加。這是爲什麼呢?

李鴻章淮軍從建立以來,名聲就不大好,這在朝野已是公開的祕密。只不過,礙於李鴻章的權勢,大家誰也不敢說出來。只有左宗棠不怕得罪李鴻章,所以直言無忌。

左宗棠進一步指出:“若擇其樸勇而稍明紀律者,分統之以資鎮壓;又擇廉惠稍知方略之守令,拊循而化誨之,不出數年,積習當可一變。不此之務,乃思移淮皖之隱患於秦隴乎。”

在左宗棠看來,淮軍也不是無藥可救。如果選擇一部分樸實、勇敢、廉潔的將士,認真進行教習,過了幾年,他們的那些壞習慣還能夠改變。否則的話,就是將淮皖的禍患轉移到秦隴。

李鴻章引以爲傲的淮軍,在左宗棠眼裏不過是一羣走到哪裏,就禍害到哪裏的禍患之輩。

左宗棠接着又批評了淮軍的軍餉制度。這又是一個傷腦殼的事情。他提出,淮軍到了陝甘地區後,如果餉銀依然由淮皖地區支出,一年只發9個月,每人不過3兩多銀子,在糧價比內地貴得多的陝甘地區,無法生存,將會引發士卒難以制約的難題。如果要爲他們籌措餉銀,又將從哪裏來?“歷窮年累月之久,勢何能支?”假如因此沒有取得功勞,甚至發生叛亂情事,朝廷一定責備他不善駕馭。

左宗棠認爲挑選大軍進入新疆之事,不必匆忙行事。他要認真研究那裏能夠養多少兵勇,再派人到安徽、河南等地招募,重新打造一支楚軍。

左宗棠的意見得到朝廷的認可。於是李鴻章的淮軍沒有一支被派往陝甘地區。後來,當左宗棠打響西征之役後,李鴻章的淮軍便留在了內地。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