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6_370.JPG

 

戒茂斯上新康橫斷下瓦拉米(1/4)-再訪天使的眼淚。嘉明湖

戒茂斯上新康橫斷下瓦拉米(2/4)-遙遠的布拉克桑山

戒茂斯上新康橫斷下瓦拉米(3/4)-橫斷魔障連理山。東臺一霸新康山

行程影像紀錄(1/3)

行程影像紀錄(2/3)

行程影像紀錄(3/3)

 


 

八通關古道,建於1875年,是橫貫臺灣本島東西部的三條道路之一,也是目前僅存的一條。建造該古道的決定,取決於兩個因素:1874年清治時期,日軍以牡丹社原住民殺害琉球海難漁民為由,大舉侵犯,再加上各列強覬覦臺灣,使朝中有識之士開始體認到臺灣邊防地區之重要性,而有沈葆楨奏請開山撫番之議;另一方面,由於臺灣西岸平原墾殖已經完成,墾地不敷使用,移民械鬥經常發生,但東部仍有廣大未開之土地,惟因中央山脈阻擋致遷徙墾殖困難,沈葆楨之議遂為眾所歡迎。於是在勘察臺灣全島形勢以後,沈葆楨擬開發三條貫穿臺灣東西的橫貫道路,包括北路由噶瑪蘭蘇澳至花蓮奇萊、中路由林埔(南投竹山)至璞石閣(花蓮玉里)、以及南路由屏東射寮至臺東卑南,其中的中路於光緒元年(1875年)總兵吳光亮率領飛虎軍歷時十個多月完成,全長約152公里,即今所稱八通關古道。後來因招墾工作成效不彰及原住民對土地的捍衛,對古道少加利用,僅20年即成廢道。

 

日人治臺後執行南蕃武器沒收政策,大正4年(1915年)拉荷阿雷兄弟領導布農族攻打大分警官駐在所,即為大分事件」。事後,日人封鎖古道,拉荷阿雷兄弟受日警圍剿,移至荖濃溪上游之塔馬荷(玉穗)建立永久抗戰基地。大正8年(1919年),為全面肅清大分事件所形成的隱密勢力,故動工興築八通關越道路,以便包圍塔瑪荷社。日人修築的八通關越道路與清朝的八通關古道路徑完全不同,幾乎沒有重疊之處;全線於大正10年(1921年)完工,東、西二段以大水窟為分界點,西段自楠仔腳萬(今南投信義鄉久美村)至大水窟,長約42公里;東段玉里至大水窟,長82公里。

 

二次大戰結束後,日治八通關越道路曾一度荒廢,後經臺灣省林務局整修部分道路,做為林業護管使用。現存古道少數為清古道,大部分為日治時期古道,且維護較好,可能與日人沿路設駐在所有關。目前古道全在玉山國家公園管轄範圍內,1987年內政部正式將八通關古道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以上整理自維基百科玉山國家公園網頁。因為覺得八通關古道是臺灣重要的文化遺產,所以纔想要特別寫一篇專章來簡單介紹,當然我並非古道專家,此趟行程的目的也不在探勘古道,我僅把沿途遇見的景觀、駐在所等將網路可以查詢到的資料稍加整理,搭配自己所拍照片寫成這篇網誌。不過因為也是最後一天了,身體疲累加上歸心似箭,也就沒有拍得那麼仔細了,如果真的想要了解更多的話,建議還是去尋找相關專門踏察八通關古道的神人文章吧!我這篇就當作娛樂性質就好,所以如果內容有誤還請多加指教!

 


 

(接續上篇)

我們10點半回到新仙山營地,在這裡休息半小時後再度重裝出發,往西北稜下切到八通關古道,里程大約5公里,落差約1300公尺。一開始是陡下切,路況也不是說很好走,但路徑清楚,布條也都有,不會走錯路;後來山徑就比較沒那麼陡,松針鋪地的路走得也舒服,但新康橫斷的第五天真的累了,還是一直拿起GPS看距離下一個休息地還有多遠。中午1215分抵達松針營地,我們在這裡卸下重裝午餐休息,依照我們行前計畫原本想從這裡往北下切到多美麗山,再下到多美麗駐在所,然後就可以沿著古道到抱崖山屋。網路上並沒有查到有人從此地下切到多美麗山,所以可說是完全的探勘路線,但這麼熱血的計畫還是擋不住身體的疲憊,最後我選擇按照一般路線走法直接下切到八通關古道就好,這樣也可以提早到抱崖山屋休息,事後證明我的決定是對的,因為前往多美麗的另三位夥伴晚上8點多才到山屋,嚇得我們幾個差點做最壞打算準備隔天報警了。

 

我們六人在松針營地分成兩組,一組往多美麗探勘,一組照正常路線下切八通關古道,只能祝福他們行走順利。1250分再度出發,還是一樣陡下路線,隨著海拔越來越低,周圍的林相也漸漸改變,好像又回到第一天從戒茂斯上山的森林景觀,一顆顆闊葉林樹披著青苔綠衣,然後不知不覺開始起霧,我們已經進入中低海拔的霧林帶了,很美的森林,這種氛圍真的很有感,至於什麼感我也說不上來,只能自己親身體會了。我們沿著山徑之字坡下切,此時的我開始感到疲勞,只想趕快結束這惱人的下坡路徑,忽然間隱約聽到有人聲,我們似乎快到八通關古道上的新康山登山口了。歷時1個小時又40分左右,我們終於抵達古道路口,結束此趟行程最後的長下切,此後路徑就是康莊大道,就像別隊山友說的,從爬山心情轉成以觀光客心態來走八通關古道啦!

 

2018-04-05_325.JPG從新仙山營地出發到新康山僅1.6K

2018-04-05_327.JPG

2018-04-05_328.JPG循新仙山西北稜下切八通關古道

2018-04-05_329.JPG一開始路況不是很好,但還過得去

2018-04-05_330.JPG途中最後的展望,好好把握機會欣賞羣山風光

2018-04-05_331.JPG接下來進入森林就沒有機會再賞景了

2018-04-05_332.JPG松針營地午餐,3人前往多美麗,3人循路線下切八通關古道

2018-04-05_333.JPG進入霧林帶了,周遭林相也慢慢改變

2018-04-05_335.JPG沿著之字坡下切,雖然坡度還好但還是走得好疲憊

2018-04-05_336.JPG下午兩點半抵達古道上新康山登山口,距離抱崖山屋只剩2.2公里

 

踏上八通關古道出發後沒多久,就看到一處活水源,若有需要可以在這邊補水;另外耳聞古道螞蝗猖獗,為避免失血」過多,小弟早已準備防蚊噴液伺候,不過這兩天走古道下來完全不見螞蝗蹤跡,要不是因為天氣乾燥,不然就是察覺到此人非善類,「生蝗勿近」,總而言之我們很幸運在這兩天沒有受到螞蝗攻擊,可喜可賀。到抱崖山屋期間,會經過三座吊橋,第一座為石洞吊橋,又稱為8號吊橋,日據時期稱為「朝日橋」,因古道穿越一石洞隧道而得名,此時煙雨濛濛,拍出來的吊橋更有感。大致上的古道平緩好走,周遭古樹嵾天,翠綠的野草生長在古道兩旁,道路是唯一受到文明衝擊的景色,除此之外這裡的原始自然氣息,讓人淨化心靈。經過石洞吊橋後來到一處我不知道怎麼形容它的美的地方,是芒草嗎?還是我不曉得的植物種類,順著山坡往上生長,黃褐色和綠色的雜草和生長在山坡的樹木,樹枝垂落古道,其上生長著松蘿,這幅美景真的用嘆為觀止來形容吧!本人才疏學淺,無法用文字刻劃描述,照片一貼便知其美。

 

第二座吊橋為櫻橋,也叫7號吊橋,為什麼叫櫻橋呢?痾...不曉得,找不到相關資料,但過櫻橋後大概也快到抱崖山屋了,天空也開始下起毛毛細雨,這是六天來唯一的雨水,我加緊腳步向前走,聽到轟隆隆流水聲,眼前出現的第三座吊橋,便是抱崖吊橋,跨越伊霍霍爾溪,因鄰近抱崖而命之,望向對面就看到那棟磚紅色建築的小巧山屋,抱崖山屋終於到了。先到的兩位夥伴幫我佔了牀位,雖然在第二層但有牀位已經是萬幸,不然這種溼答答的天氣再外面搭帳應該很不舒服。我卸下重裝趕緊煮水來喝,令人感動的是這裡竟然有水龍頭!!對比前幾天的水源匱乏,這裡用水簡直奢侈,終於可以好好洗手洗碗了(感動)。

 

2018-04-05_338.JPG從古道的新康登山口到抱崖這段很好走

2018-04-05_339.JPG石洞隧道,走過去就是石洞吊橋

2018-04-05_340.JPG

2018-04-05_343.JPG好綠的古道阿

2018-04-05_344.JPG嘆為觀止的景觀,現場看真的好美!!!

2018-04-05_345.JPG請別的山友幫我拍一張

2018-04-05_348.JPG櫻橋到了

2018-04-05_350.JPG這些橋非常穩固,搖晃也還好,可以安心走過

2018-04-05_351.JPG繞個彎就到抱崖山屋啦~

2018-04-05_353.JPG走過抱崖吊橋便到山屋

2018-04-05_354.JPG山屋外有片大空地,搭帳應該不是問題,不過可能要小心螞蝗

2018-04-05_355.JPG竟然還有門牌耶!!

2018-04-05_356.JPG螞蝗步道?!聽起來有點嚇人

2018-04-05_357.JPG八通關古道東段,不曉得有沒有機會走完全線

 


抱崖山屋(抱崖駐在所):

抱崖駐在所於1922年設立,初期名稱為伊霍霍爾駐在所,是以布農族伊霍霍爾社為命名依據,布農語hugai為「濃霧」的意思,直接說明瞭這裡的環境特色,日警則以此音譯,1925年更名為「抱崖」(hogai)。駐在所位於山側,越嶺道由駐在所前方駁坎下經過。駁坎為人字形砌法堆疊,平均高度3.3公尺,總長度與結構之美,與十三里(多美麗)齊名,因而有「小美麗」之雅名。駐在所平臺雖僅一階,但佔地廣闊,當年的建築物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供山旅及研究人員使用的抱崖山屋,為大分至瓦拉米之中途休息住宿站,山屋規劃有太陽能照明、研究工作室、儲藏室、野餐桌椅及公廁等設施,兼具生態保育調查研究站之功能。山屋外水源充足,宿營地乘載量為16個牀位及8個營地名額。

資料來源:山屋外說明欄與臺灣國家公園入山入園線上申請服務網

2018-04-05_365.JPG


 

喫完晚餐後在附近閒晃一下,有看到山屋下方的駁坎遺跡,雖然很想走過去瞧瞧,但因為我已經換拖鞋了,雜草叢生,濕氣也重,怕走過去會被螞蝗攻擊而作罷。「抱崖」是日警從布農語「hugai」音譯而來,意思為「濃霧」,我們下午到的時候周圍大霧瀰漫,果然地如其名,非常「抱崖」。晚點陸續有山友前來,商業團的山青煮的飯好香阿,我依舊只有乾燥飯溫飽。下午6點多看到一個揹著好大裝備的人從瓦拉米方向過來,說是明天要單攻新康山的(歐買尬,這行程超硬),然後問說山屋還有牀位嗎?眾人表示沒有時,他竟「驚訝」地說:「那怎麼辦,我以為不會滿,沒有帶帳篷耶!能不能喬一下。」挖靠~老兄你會不會太誇張,怎麼會以為人數一定不會滿呢?又不是屬於有申請就有牀位的山屋,竟然還很有膽的沒有帶帳篷就上山,要不是商業團的山青有多餘的帳篷出租,我看你就睡山屋地上吧!爬山真的不要心存僥倖,小心會要你命。天色漸暗,我爬上牀準備睡覺,雖然擔心三位的安危,但也只能祈禱他們沒事,幸好晚上8點多他們終於現身,總算可以安心睡覺,隔天凌晨我跟夥伴Bruce會先行出發,準備踢個28公里的古道下山啦!(抖)

 

2018-04-05_358.JPG果然很抱崖喔~這霧拍起來很有fu~

2018-04-05_359.JPG

2018-04-05_360.JPG水...水龍頭!!我的媽呀我可以洗碗了(大心)!!

2018-04-05_361.JPG聽說有山友在抱崖山屋晚上遇到黑熊敲門?!入睡前記得門窗鎖好

2018-04-05_363.JPG步道口27.8K,這是明天要踢古道的里程(夭壽喔)

2018-04-05_364.JPG山屋前下方的駁坎遺跡,不過已穿拖鞋就不走過去了

D5.jpg第五天高度落差圖

 


 

Day 6 (2018/04/06)

 

凌晨250分我就起牀了,除了因為今天要提早出發早點下山之外,也遇到爬山以來睡覺打呼最大聲的人,就連我的耳塞也敵不過魔音穿腦,翻來覆去怎麼也睡不著,索性起來喫早餐收拾裝備。霧雨停了,天空可看到一閃一閃的星星,這是個大好消息,我可不想走溼答答的古道下山。今天我跟Bruce兩人先行出發,預計下午兩點左右可到瓦拉米登山口,搭乘下午四點左右的火車回家,這樣我回基隆的時間也比較充裕。凌晨4點半喫完早餐後揹起重裝摸黑出發,這是此趟行程首次戴頭燈摸黑行進,走沒多久就覺得怎麼好像比前天的2.2K古道還難走,大小崩塌不斷,古道也不是很平緩,有些地方還得爬上爬下,確實花了不少時間;印象中還經過一處大崩塌,路基被溪流沖毀,因此得跨越大小石塊遍佈的溪牀過河,如果雨季的話這裡肯定溪水會暴漲,可惜天色尚暗沒辦法把這段記錄下來。

 

2018-04-06_368.JPG早上古道濕氣有點重,幸好眾蝗們可能還在睡大頭覺吧XD

2018-04-06_371.JPG竟然還有階梯!!

2018-04-06_372.JPG這裡有崩塌,應該是高繞路線吧!

2018-04-06_373.jpg今天雲霧明顯較多,但依舊是好天氣

2018-04-06_374.JPG這座山也滿突兀的,網路有人說是新康山?

 

天色漸亮後,看得出今天雲霧比較多,但依舊是晴朗的好天氣,早上六點半,我們抵達十里駐在所,沿著明顯是人為建造的斜坡往上走,平坦的地面上長出一棵棵樹,地上非常潮濕,感覺這裡濕氣很重,所以並不適合在此地紮營,石砌牆壁非常值得觀賞,我隨意拍幾張照後便再度出發繼續前進。


十里駐在所:

十里(tosato)是日本直接命名的駐在所,指的是從玉里至此地恰好是十日裏(相當於39公里餘),有時在地圖上看到「土沙多」,則是日文音譯而來的。駐在所座落於伊霍霍爾溪谷右側的小高地上,北、西、南三面都是陡峭的山壁,地形相當險要,遠望有如一座堡壘。附近環境因伊霍霍爾溪谷地形封閉影響,經常是雲霧繚繞,非常潮濕,樹上松蘿密佈,形成越嶺道另一種特殊的霧林景觀。

資料來源:古道說明牌

2018-04-06_377.jpg十里駐在所到了

2018-04-06_378.JPG腹地很大,但溼氣重不適合紮營

2018-04-06_379.JPG


 

經過十里駐在所後,我跟Bruce持續低著頭快速行走,半小時後經過卡雷卡斯駐在所,但因為不像十里駐在所那樣有斜坡走上去,而且這裡更為荒蕪,爬上去可能得費不少力氣,所以標記一下簡單拍個照就馬上出發了,但人造的石砌牆倒是滿明顯的,就在古道旁而已。繼續往前走,古道依舊偶有坍方,有一處的棧橋簍空,讓我想起阿溪縱走(詳見阿溪縱走-懷舊鐵道之旅)行走於破舊的鐵軌上。我們來到下一個目的地山陰駐在所,不過在這裡只看到一帆布獵寮,駐在所似乎需要再往上爬,當然我們沒那個心力上去探個究竟;駐在所前方不遠處為山陰橋,又稱6號橋,橫跨過拉庫拉庫溪的支流。過橋後看到古道旁立有黑熊出沒」的警告牌,這裡可是有熊國度,山友勿擾。

 

2018-04-06_385.JPG路況偶有坍方,但不難通過

2018-04-06_386.JPG這景讓我想起阿溪縱走的簍空鐵道

2018-04-06_389.JPG山陰橋

2018-04-06_390.JPG有熊國度,山友小心慎行

2018-04-06_391.JPG


卡雷卡斯駐在所:

卡雷卡斯(kanekasu)是日文讀音。1922年,日警衛加強山陰與石洞駐在所中間的防備,增設了卡雷卡斯、十里及三四溪等3處駐在所。其中,本駐在所位於土沙多山之西北稜線上,僅有一階平臺,規模甚小,設立3年,旋即又遭撤廢。如今平臺上芒草叢生,伴隨著幾株臺灣胡桃,舊建築物已毀損不復存在。

資料來源:古道說明牌

2018-04-06_381.JPG古道旁的石砌,荒廢多時也懶得上去了


山陰駐在所:

「山陰」(sanyin)為當時日人直接命名的駐在所。這裡環境因植被濃密而鬱蔽,且位於新康山東面、可可爾博山之北麓,正所謂「山北水南謂之陰」,故名之。駐在所設於越嶺道上方約40公尺處,共有兩層平臺,主要建築已不存在,但平臺的駁坎牆、石砌階梯、木炭窯等遺構仍保存得相當完好。

資料來源:古道說明牌

2018-04-06_388.JPG山陰駐在所似乎在古道上方,這裡只看到帆布獵寮


 

我們繼續前進,下一個目標是多土袞駐在所,古道旁有岔路往上,但我們依舊不作停留繼續走,然後來到一空曠處,道路蔓生著蕨類植物淹沒路徑,道路盡頭一棵樹木生長著酒紅色的樹葉,綠與紅的交織非常有特色,我們在這裡停下來拍照,只因為這個景觀真的太美了。距離瓦拉米山屋僅剩一個綠駐在所,以及在駐在所前不遠的野尻光一戰死碑。過了這兩個目標之後大約再40分鐘終於抵達今天的中繼站瓦拉米山屋(蕨駐在所),可以卸下重裝好好休息一下,順便看看這座假日時常爆滿的山屋有什麼吸引人之處。

 

我們在早上920分左右到瓦拉米山屋,要是真的要在這裡住一晚的話那麼早到還真的不知道要幹嘛;此時並沒有其他人進住,四處走走逛逛,這裡設施完善,有廁所很多個水龍頭,稍早在古道看到的水管應該就是接過來山屋使用的,而且接的還滿長的,有野餐桌有太陽能供電有花草樹木可以欣賞,基本上這裡也適合一般遊客前往,畢竟古道不難走,還可以請協作,不過這裡距離步道口也有13.6公里之遙,所以還是得具備一定體能纔行。我們休息35分鐘後,再度重裝出發,下半場的古道之旅應該路況會更好了吧!

 

2018-04-06_394.JPG這不知道是不是黑熊的傑作?!

2018-04-06_396.JPG這裡真的好美,路旁蕨類植物淹沒路徑啦!!

2018-04-06_398.JPG

2018-04-06_399.JPG

2018-04-06_400.jpg好美阿!!

2018-04-06_404.JPG這裡小崩塌,不過仍可輕易通行

2018-04-06_405.JPG

2018-04-06_413.JPG不是有橋嗎為何有小心渡河的牌子?

2018-04-06_411.JPG真相是橋毀了,所以要走石塊過去

2018-04-06_414.JPG看到這些水管就猜到是要供給瓦拉米山屋使用的

2018-04-06_415.JPG

2018-04-06_417.JPG終於抵達瓦拉米山屋,可以休息啦!!

2018-04-06_418.JPG山屋外開滿小花~

2018-04-06_419.JPG

2018-04-06_425.JPG下半場的路應該更好走了吧~畢竟也算大眾化路線了

2018-04-06_429.JPG這裡的警告牌很可愛,全是以黑熊為主體


多土袞駐在所:

布農語dogun為「樹頭」很多的意思。1921年八通關越嶺道完工之後,為加強監視警戒,隔年(1922)於此增設多土袞駐在所,以縮小相鄰駐在所之間的距離。駐在所位於拉庫拉庫溪南岸兩大支流黃麻溪與伊霍霍爾溪的分水嶺,地勢突出,擁有得天獨厚的展望視野,可眺望北岸陡峻的山勢,與北岸支流馬戛次託溪匯入主流的壯觀景象。

資料來源:古道說明牌

2018-04-06_393.JPG古道旁明顯路跡向上,但我們不多作停留繼續前進


野尻光一戰死碑:

大正八年(1919)1010日早上,在此碑下方約500公尺的溪谷,一分隊的日警為聯絡之須上登途中,忽然上方叢林中傳出槍擊聲,遭遇布農族襲擊,隊員立即應戰,隘勇魯斯卡烏雖拔刀邁進斬殺對方,但終因敵方佔地利之宜,接連出現犧牲者,隘勇魯斯卡烏、巴巴伊、潘阿生當場死亡;巡查野尻光一、隘勇潘阿武、潘阿納重傷後死亡;警手小元萬太、職工丹後田作松、人伕溫玉清、潘阿能、布彥則是受傷

資料來源:網址1網址2

2018-04-06_406.JPG

2018-04-06_407.JPG


綠駐在所:

「綠」(midori)為當時日人直接命名的駐在所,這裡海拔約1300公尺,多闊葉喬木,四季長青,綠意盎然,故名「綠」,有時也會以日文音譯為「美託利」。綠駐在所為八通關越嶺道上規模較小的駐在所,座落於越嶺道上約8公尺的凸稜上,僅有一階平臺。

資料來源:古道說明牌

2018-04-06_408.JPG

2018-04-06_410.JPG


瓦拉米山屋(蕨駐在所):

「蕨」(warabi)為當時日人直接命名的駐在所,因步道上蕨類植物茂盛,且讀音似布農語maravi,原意為「跟我來」,故名之,現在一般稱之為「瓦拉米」或「瓦拉鼻」則是日文的音譯。蕨駐在所是東段越嶺道上一個重要的驛站,設有提供來往行旅住宿的招待所「客間」,是當時赴任的日警或是藉由此道攀登玉山的學生與登山客重要的歇宿據點。駐在所規模僅次於大分與託馬斯,為東段越嶺道上第三大駐在所。玉山國家公園設立後,在原地興建山屋,共24個牀位及24個營地名額以供住宿之用,海拔高度1070公尺,為瓦拉米步道終點,距離步道口13.6公里,因臺灣黑熊在大分、瓦拉米一帶經常出沒,使瓦拉米也成為研究臺灣黑熊的重要區域之一。

資料來源:古道說明牌、維基百科

2018-04-06_435.JPG終於見識到瓦拉米山屋啦~

2018-04-06_422.JPG山屋內部,似乎沒有維護很好

2018-04-06_428.JPG山屋外有多個野餐桌


 

早上955分出發沒多久,就碰到一位跑山的人迎面而來,然後他到瓦拉米山屋後又往回跑,他老兄這樣來回也跑了28公里了,還滿厲害的,尤其看他穿短褲短袖,幸好天氣乾燥不怕螞蝗上身,因此最後我也乾脆學他穿短褲好了,喔~我的褲子是兩截式的,可以變裝成短褲,非常適合夏天爬山穿著。我們下一個目標是黃麻駐在所,期間會經過瓦拉米吊橋黃麻二吊橋黃麻一吊橋,還有到達駐在所前的大分事件紀念碑,也是一段驚天動地的原住民抗日事件,主角是布農族大分部落頭目拉荷阿雷和阿里曼西肯兩兄弟,是布農族心中的抗日英雄。接近中午12點,我們抵達黃麻駐在所,沒有多作停留再次出發,下一個就是佳心駐在所,到了那裡算是重返文明瞭,因為一般遊客可以不用申請走到佳心駐在所,因此想當然會很「熱鬧」。歸心似箭下,1240分左右看到告示牌,「本步道佳心後為生態保護區及山地經常管制區...」,我們走到佳心了,在山上待了五天,此刻重回文明社會,果不其然看見很多遊客來來往往,上頭的駐在所遺址平臺還可以申請搭帳露營,設有涼亭、廁所和洗手檯,讓一般人體驗露營的樂趣。我們在這裡休息一下喫點東西,Bruce聯絡接駁車準備接我們,而我也趁著有訊號打電話給女友來個驚喜(因為原本要第七天才會下山,今天是把兩天併一天走),這裡距山下登山口僅4.9公里,此趟行程即將結束。


2018-04-06_438.jpg瓦拉米吊橋

簡報1.jpg椰蛋樹4ni ?

2018-04-06_440.JPG很有喜感XD

2018-04-06_441.jpg黃麻二吊橋

2018-04-06_442.JPG

2018-04-06_443.jpg

2018-04-06_444.JPG

2018-04-06_456.JPG抵達佳心,此趟行程就快結束了


大分事件:

日治時期,布農族大分頭目拉荷阿雷和阿里曼西肯兄弟對日人的理番和武器收繳行動十分不滿,認為交出武器將造成生計困難,同時也愧對祖先;1915223日,大分駐在所一名日警被殺,512日襲擊喀西帕南駐在所,殺日警10人,並放火燒毀駐在所;517日,大分駐在所被阿里曼西肯所領導的大分社部落襲擊,日警12人遭斬首,駐在所也同時被燒毀。事後族人約300人突圍日警包圍,於中央山脈深山險要之處建立塔馬荷社避居(今荖濃溪上游玉穗山南麓),持續對日警遊擊;臺灣總督府為剿滅抗日布農族,遂開鑿八通關越嶺道和關山越嶺道,從南北兩側進行包圍。因族人據守天險之地,理蕃當局迫於地利不便,改採懷柔手段招降;19334月,考量後代子孫發展與日方的誠意後,拉荷阿雷做出歸順決定,在高雄州廳舉辦「和解儀式」,結束18年之久的抗爭。

資料來源:網址

2018-04-06_449.JPG還滿莊嚴的地方!!

2018-04-06_451.JPG

 


黃麻駐在所:

布農語guma是「耕地」的意思。黃麻(koma)是以布農語直接譯音,日文漢字是沒有意思的。八通關越嶺道是從黃麻駐在所下方約15公尺處穿過,原駐在所依山勢而整建出兩階平臺,第一階平臺上有一棟很典型的木造辦公室,第二階平臺則是生活平臺,有一棟日本田舍風味的茅草小屋。駐在所於1944年撤廢,舊建築物全部不存在了,今日的黃麻已經成為蕨類的樂土。

資料來源:古道說明牌


佳心駐在所:

布農語kashin是「風景絕佳」之意。佳心駐在所位於稜線平坦處,視野極佳,可以遠眺北岸異綠閣及阿桑來戛一帶。同時,佳心是阿桑來戛支線的分歧點,越嶺道從此地向北延伸下溪,可到拉庫拉庫溪北岸下游最重要的部落阿桑來戛,為日警重要戰略及交通據點。當時除了駐在所辦公室外,還附設蕃童教育所、蕃產交易所及療養所等相關設施。

資料來源:古道說明牌

2018-04-06_458.JPG古道旁有階梯往上到駐在所遺址

2018-04-06_457.JPG如今國家公園規劃為露營區,設施完善


 

距離步道口不到5公里路程,雖然已經走了好長的路了,但我依然快步前進,只想趕快下山。遊客來來往往,很多人都是健行到佳心後折返,老中少都有,揹著大揹包的我們反而成為了異類。原本體力還充沛的我在中間遇到一處大高繞,以為很短的高繞沒想到里程還滿長的,可能多走了500多公尺吧!重點還是上坡!!浪費我不少體力,高繞完後變得氣喘吁吁,真是累死我了!!早知如此就聽當地人(應該吧)的話走捷徑就好,不用走這麼遠的冤枉路。

 

從佳心出發後會經過山風橋山風一號吊橋和最後一個駐在所-山風駐在所,不過越接近登山口遊客越多,也就不能那麼隨心所欲地拍照,當然也沒那個興致等待取景,畢竟今天已經揹了重裝走了20幾公里了,真的也是累了。首先山風橋好像是可以欣賞山風瀑布的地方,但我那天走得急沒特別留意,應該是有拍幾張照片吧!再來是山風一號橋,全長120公尺,跨越拉庫拉庫溪支流深谷,因為人數限制5人,所以等了一下才通過;最後是山風駐在所,距離步道口約500公尺,終於要解脫了,真是太好了!本想好好拍個照,但因為人滿多的,所以就隨便拍個大理石平臺就走人。下午210分,我來到瓦拉米步道口,從早上出發歷經9個小時又40分鐘,走了28公里的古道,正式結束此趟戒茂斯上新康橫斷下瓦拉米的行程。


山風駐在所:

因駐在所西北側為寬廣的溪谷,經常有強勁的山谷風吹來,故名「山風」。駐在所建於1920年,於1944年撤廢。步道繼續往佳心的方向走,會經過山風一號橋、山風橋兩座別具特色的吊橋。站在山風橋上能觀賞氣勢磅礡的山風瀑布,是日治時期八通關越嶺道東段上的著名景點之一,與西段的雲龍瀑布齊名。

資料來源:古道說明牌

2018-04-06_467.JPG遺址上的大理石平臺


 

搭乘接駁車來到玉里火車站,我跟Bruce在附近喫麵填飽肚子,果然下山後什麼東西都變得很可口;這時候天空也下起雨來,再次感謝老天和晴天娃娃的幫忙,整趟行程都是大好天氣,讓我記錄不少高山美景。新康橫斷是我的第二個縱走行程,而且還是走非傳統路線,是爬山以來個人認為最為艱難的單一行程,所以對我來說真是一大躍進,雖然六天行程只進帳兩顆百嶽,但過程風景纔是新康橫斷最精華之所在,從低海拔的戒茂斯山突破雲層上到高山稜線,走過綿長的布拉克桑山稜脈,沿著連峯疊嶂的新康山稜脈到十峻之一的新康山,再下到臺灣文化遺產的八通關古道,總里程87.8公里,真的是很充實的一次爬山行程,期待不久將來有更多的縱走路線機會,讓我一飽臺灣高山美景眼福吧!

 

2018-04-06_460.JPG

2018-04-06_461.JPG

這應該就是山風瀑布吧@@

2018-04-06_465.JPG山風一號吊橋,全長120公尺

2018-04-06_470.JPG終於到登山口了~可喜可賀阿!!!

2018-04-06_469.JPG

2018-04-06_472.JPG

2018-04-06_473.JPG我累了XD

2018-04-06_474.JPG

還是要來張完登照

D5.jpg第五天高度落差圖

D6.jpg第六天高度落差圖

高度落差圖-2.jpg六天高度落差圖

軌跡圖.jpg軌跡圖

 

行程記錄:

D5 (11.9公里,上坡721公尺,下坡2070公尺) :

       0410 起牀->0536 出發->0640 最低鞍->0730 新康山->0751 出發->0810 天空堡壘->0830 出發->0853 新康山->

       1030 新仙山(新仙山營地)->1100 出發->1215 松針營地->1247 出發->1426 新康山登山口->1531 抱崖山屋

D6 (29公里,上坡318公尺,下坡1573公尺) :

       0250 起牀->0430 出發->0625 十里駐在所->0654 卡雷卡斯駐在所->0726 山陰駐在所->0752 多土袞駐在所->

       0842 綠駐在所->0920 瓦拉米山屋->0955 出發->1129 大分事件紀念碑->1148 黃麻駐在所->1240 佳心駐在所->

       1250 出發->1402 山風駐在所->1410 瓦拉米步道口

 

GPX下載點我(登山路徑可能隨時改變,因此本軌跡檔僅供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