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支付寶搞出來個中國錦鯉,這兩天又放出來相互保,支付寶登熱搜的頻率快要趕上一線明星了,票圈這兩天也是刷的飛起。

對於新鮮事物,人們總是容易反應過激,鼓勵和質疑的聲音此起彼伏,當然,這也沒什麼,真理總是會越辯越明,只要不是撒潑打滾耍流氓就行。保持冷靜客觀的頭腦和開明平常的心態才是我們接納新鮮事物的應有姿態

所以,相互保到底是個啥?

0成本+支付寶平台+寬鬆的投保條件=我想試試

這款由螞蟻保險,芝麻信用,信美相互共同推出的相互保險產品一經問世便大受追捧,原因就是-----便宜,不對,是不要錢,啊又不對,是加入不要錢。

與一般保險產品根據疾病發生率定價,需先支付固定保費不同,符合條件的用戶可0費用加入」相互保」 ,後續費用則根據每期實際發生的賠付案列進行分攤。同時,在單一案件中,每個用戶被分攤的金額不會超過1毛錢。

同時,相互保還有較寬鬆的投保條件

年齡在30天---59周歲

芝麻分在650分及以上身體健康

滿足這幾個條件就可以0元加入,先享受保障,之後有出險案列再分攤費用就好。

在巨大的流量平台上,低門檻加入,還可以先享受保障後交費,這種應邀廣大消費者參與先試後買的保險真是想不火也難啊。

看了保障責任,發現這也太基礎款了吧

相互保只保100種重疾,沒有輕症中症,豁免,多次賠付,身故責任等其他保障,而且保障額度是固定不能選擇的,30天—39周歲賠付金30萬,40-59周歲賠付金10萬。相較於其他產品而言,保障責任太單一。

別人是時下ICON舒適透氣靚麗鮮活的雜誌封面百褶仙子裙,相互保就是無印良品的白麻布短袖啊。

關於相互保的兩點風險

  • 保費不確定

相互保只承諾單一出險案件每個用戶分攤不超過一毛錢,但具體落實到每一個人,和每一個時間點上費用都是不確定的。

雖然我們可以根據重疾的發病率數據來估計,但總不是確切的數字。而且就算估計,不同精算師的數據也都會有誤差,就目前統計到的估計費用在100-800每人每年。

  • 續保有風險

相互保有續保的風險,這也是很多人把相互保歸類為一年期團體險的主要原因。

相互保作為支付寶投遞在保險市場上的一枚深水炸彈,創新的先加入,後付費的支付方式可以讓它一時獨佔鰲頭,但後續逐漸退熱的市場和政策的不確定因素都有可能使相互保停售,讓這款創新產品成為歷史。

關於相互保的兩個問題

  • 賠付均攤就真的公平嗎

本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原則,每個用戶都要分擔相同的保費金額,·信美相互董事長楊帆「讓用戶相互守望,彼此幫助」的初心是很好,但是不考慮用戶的個體差異,讓每個用戶都出一樣的錢,這本身就是在違背保險的科學性。

試想下,十八歲的青少年和55歲的中年人誰的患病概率更大?

一個生活作息正常的上班族和一個經常加班熬夜,喝酒應酬的創業一族相比,誰的健康風險更高?

沒有考慮個體差異而一刀切的標準使得這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產品看起來很沒有底氣,也使得這個連公平都做不到的產品講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口號那麼的力不從心。

  • 逆向選擇怎麼控制

如果一個20歲的健康人買了兩年發現沒什麼用,交的保費都給了四五十歲的易發重疾群體,他還會選擇再買嗎?

如果四十多歲的人發現自己可以交很小一部分錢就可以有30萬的保障,他是不是很希望這個項目繼續下去,久而久之,這個池子里的玩家都會剩下誰呢?這個遊戲還能繼續下去嗎?

一點總結

人們買保險的初衷還是為了轉移風險,健康險最大的兩個重點一個是保額,一個是保障責任,切記不能忘了,了解自身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險,才是最重要的。

當然,相互保作為互聯網保險的新產品也是可以嘗試的,但最後到底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的檢驗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