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時報記者 王昕

當連接、算力、雲、大數據、AI成爲社會的綜合基礎設施,數字化成爲新時代企業無法迴避的必備基因,任何企業都不應該虛擲這個新技術引爆的黃金時代。

當數字化轉型成爲全球幾乎每個企業的必答題,IBM商業價值研究院於近日在大中華區發佈2019年重磅報告《認知型企業: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全面重塑企業——七大成功要素》的中國洞察,這是IBM這家科技及企業諮詢百年老店爲全球和中國企業給出的“進化論”和“藍寶書”,包含中國企業數字化升級的全象限路徑,對企業如何應用新技術打造面向未來的競爭優勢進行了深入探討。

IBM認爲,對於無論千億營收的巨擘,還是處於創業階段的中小企業來說,它們都正在經歷技術、社會和法規力量前所未有的交匯融合。隨着AI、自動化、物聯網、區塊鏈、5G的日益普及,這些力量的交匯融合勢必會重塑標準業務架構,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認知型企業將成爲現代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和目標,認知型企業是所有公司數字化進程中指明方向的“北極星”。

“數字化重塑是過程、旅途,目標就是認知型企業。”在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總經理麥俊彥眼中,數字化重塑是企業進化“道路”,而其中的“門道”就藏在《認知型企業》報告的七大成功要素中。

“爐邊會談”啓發認知靈感

近幾年,IBM全球董事長羅睿蘭都會與和她緊密合作的全球100位CEO進行一年一次的“爐邊會談”,和100位CEO共同探討企業的重大投入和重大決策。100位CEO共同探索怎樣把他們的投資、時間、精力聚焦到雲計算、AI、大數據等關鍵領域。

同時,IBM對來自全世界1萬多位CXO最高管理層(如CFO首席財務官、CIO首席信息官、CTO首席技術官、CMO首席營銷官、CHO首席人力資源官等)進行持續的跟蹤調研,時刻把握CXO們對於企業轉型等話題的信心、觀點、態度和經驗,最終形成權威的“IBM全球CEO調研報告”。

當“爐邊會談”和“CEO調研報告”相碰撞,《認知型企業:發揮人工智能優勢,全面重塑企業——七大成功要素》應運而生,擁抱新技術、創造新業務模式、變革新生產方式成爲企業重塑自身的新音符。

“這項研究,我們已經持續了十餘年。”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合夥人Brian Goehring說,我們從內外結合的方式來進行共同的探索,外部的動因來源於不斷變化的客戶期望和無所不在的互聯互通,這是市場背後的拉動力,“如今我們看到由內而外的科技推動力正變得越來越強,自動化、區塊鏈、人工智能、物聯網以及5G時代的來臨,企業形成了由內而外、由外而內的對認知型企業轉型的必要性探索。”

IBM商業價值研究院合夥人Brian Goehring

根據報告,七大關鍵成功要素分別是:確立平臺戰略,開啓平臺進化之路;挖掘數據價值,強化固有優勢;描繪企業架構,助力業務轉型;再造工作流程,積極利用AI;打造敏捷文化,快速推動創新;重塑員工技能,激發組織潛力;選擇安全信任,贏得公司未來。

重塑是旅途,認知是目標

嶄新的業務重塑時代正在到來。

麥俊彥表示:“企業數字化重塑的目標是實現認知型企業,七大要素可以指導企業如何轉變成一個認知型企業,企業可以從各大要素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切入。企業不論處在數字化轉型的哪個階段都可以開始認知型企業之旅。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對於企業的穩態業務,我們需要更深層次的挖掘客戶價值。對於敏捷、快速迭代的業務,市場的競爭還未完全定型,可能還有很多市場新興力量在裏面參與,IBM Garage(IBM車庫創新)可以幫助企業消除傳統的程序和障礙,快速發現錯誤並不斷優化,從而激發組織變革。”

對於企業夥伴來說,認知型企業的願景是“周全”的,有目標,更有方法論。麥俊彥解釋,敏捷、迭代、快速是走向認知型企業的三個關鍵詞,任何企業可以從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出發走向認知,這次發佈的七大要素是方法論,講述如何邁向認知,“企業向認知進化,並不是說一開始就要規劃一個十年的藍圖,實際上,IBM有很多用戶都是在企業前進的路上‘上車’的,每個企業都有不同的需求,尊重不同方面的發展,不需要面面俱到,但大家都有對於重點的共鳴。”

在中國市場,麥俊彥認爲,大多數大中型企業都有向認知轉型的需求,“每個行業永遠都會有成功者和失敗者,或是爲了生存,或是爲了贏,總有一些企業迫切渴望領先、追求突破。”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總經理麥俊彥

平臺大道 天下爲公

隨着企業嘗試探索這個全新的世界,向認知型企業轉型,IBM調研顯示,近半數的高管表示他們正在運行、實施或考慮平臺模式。IBM認爲,業務平臺是根本。許多企業大力創建業務平臺,旨在鞏固競爭優勢,建立差異化特色,而另外一些企業則希望能夠趁此良機扮演跨行業的平臺角色。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數字化業務戰略總經理李勝峯認爲,平臺的概念其實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早在千年之前孟子就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小平臺,‘達則兼濟天下’是大平臺,所以我們建立認知企業的終極目標是形成小平臺、中平臺的演變,最終形成‘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

李勝峯進一步解釋,IBM亦將自身打造成企業級的平臺,從全球整合財務、人力資源、流程信息化、雲等資源,帶來敏捷效率。例如,IBM以前在國內新開設一個辦公室,可能需要數月時間,而現在覈心的人力資源和財務管理能力都在雲上,2013年以後,IBM即便在非洲新開一間辦公室也只要2周時間。

對於IBM的客戶來說,三年前,墨西哥水泥巨頭CEMEX的CEO稱,投資營造卓越的客戶體驗將成爲包括B2B企業在內最重要的競爭優勢來源,於是公司開始建設“CEMEX Go”平臺,建成後,僅第一年,CEMEX就嚐到了甜頭,其在18個國家和地區吸引了2萬家客戶加入平臺,佔其全球客戶羣的60%。

在中國,零售巨頭百聯集團創建的創新企業創業平臺吸引了AI、大數據、3D打印、倉儲機器人等領域的創業公司入駐,這些公司的創新反過來又可以爲百聯的4000多個門店和7大業態進行反哺,並可以把核心科技進行輸出,能夠向其他零售或流通行業輸出能力。

“平臺發展的終極階段是孵化變量、共創共贏的階段,我們建立的平臺是生態級的平臺,本身就整合了天下的資源和能力爲天下服務。”李勝峯說道。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數字化業務戰略總經理李勝峯

數據挖掘是決勝關鍵

對於企業來說,數據是湧動膨脹着的金礦。相關數據顯示,全球約80%的數據仍位於企業的防火牆之後,企業從線上和線下提取越來越多的海量數據,與此同時,企業對數據應用頻率也在迅猛增長,2018年,一個典型供應鏈的數據訪問量是5年前的50倍,這還是建立在上述數據僅有1/4得到了實時或接近實時分析的基礎之上。能否利用數據產生的巨大影響,正逐步拉大企業間的差距。

對於數據金礦帶來的價值,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認知決策服務總經理朱翊深有感觸。在一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其CIO提出了非常有趣的觀察,過去,50%以上的內部IT變革都圍繞系統開發和流程再造展開,而現在業務部門的需求往往來自於數據挖掘、營銷分析,該CIO發現,企業經營壓力正逼迫企業建立一個強大的數據化業務支撐和創新平臺。

“認知型企業像一間房子,裏麪包括很多內容,創新文化、流程、各種技術,最後還要有很好的混合雲架構。那數據是什麼呢?數據就像房子裏的一塊一塊磚,我們怎麼樣把這一塊塊磚用好,把房子搭建起來,這是體現數據價值很重要的核心動力。”朱翊比喻道。

數據價值驅動可以促進人工智能在企業中的深度應用。認知型企業對於人工智能的應用不僅限於點狀技術的引進,而是在端到端業務流程各環節利用AI技術賦能,達到流程和業務重塑的效果。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和其他指數型科技不再強迫工作人員按指令執行流程,而是讓企業解放思想,重新思考完成工作的方式,通過整合企業內智慧設備甚至智慧人員之間的互動,重新構建工作流程,實現自動化、個性化、人性化。

沒有一輛出租車也能成爲全球最大的出租車公司;沒有一名內容製作人也可以成爲世界最熱門的媒體公司;沒有一件商品庫存也照樣成爲市值最高的零售企業……創新商業模式背後是數據與平臺、業務、工作流的融合,是數據價值的重要體現。朱翊認爲,推動認知型企業轉型的核心工具就是數據價值。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認知決策服務總經理朱翊

雲、AI推動靶向進化

IDC報告顯示,目前全球僅有20%的企業真正把它的工作負載上升到雲端。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雲應用服務總經理馬勇相信,中國企業的狀況也差不多。

“未來每個企業既是生態圈服務的消費者,同時也是生態圈內關鍵服務的打造者,只有在這個生態圈裏把自己的最大潛力通過雲平臺做釋放,才能在這個生態圈裏形成行業領頭羊的作用,而不是簡單的參與者和跟隨者。”馬勇認爲,雲會幫助AI應用從原來的客戶交互向企業方方面面延伸,客戶服務、產品構建到後臺運營、風險管控,AI將無處不在;另外,除了工作負載上雲,關鍵業務系統也要上雲,爲了更好參與到生態圈打造,企業把一些可以開放給社會、開放給其他合作伙伴的一部分工作負載上到公有云,搭建應用豐富、架構靈活的混合雲架構。

“IBM通過自我構建混合雲以及圍繞混合雲的所有生態圈,提供從IaaS、PaaS到SaaS的全面服務,IBM將在雲實踐中掌握的技術貫徹到客戶的現代化認知型企業打造過程中,這是IBM很獨特的一個優勢。”馬勇說道,IBM參與了很多雲平臺的建設,客戶企業的雲端之旅,不僅僅是技術採納的過程,更多的是數據流程的改造。只要利用好數據,驅動轉型,傳統企業在認知型企業轉型過程中存在彎道超車的機會。

IBM幫助中國郵政設計並構建了一個基於私有云和業務融合的一體化的寄遞業務架構,並採用了“厚平臺 + 薄應用”的設計理念和先進的分佈式微服務架構,將郵政、速遞兩個業務板塊整合在同一個平臺中運作,實現了全渠道業務接入,多模式攬收及端 到端的跟蹤管控。該平臺整合了400+原有產品及服務和77+相應系統,在2018“雙11”中從容應對超1億業務訂單量,信息系統運行平穩、保障遠超預期。

“在生態圈的打造過程中,IBM是既有的技術領頭羊和先行者。”馬勇表示。

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雲應用服務總經理馬勇

人和文化是轉型之本

IBM研究表明,未來三年,預計全球10大經濟體的1.2億名企業員工將需要進行重新培訓,掌握新的技能。但只有11%的首席人力資源官表示他們的組織已經掌握了充分釋放這種潛能所需的AI、數據科學和機器學習技能,50%以上員工對其僱主能夠利用AI獲得競爭優勢缺乏信心,50%以上員工認爲企業文化將成爲採用AI的障礙。

IBM 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認知人力資源轉型解決方案負責人侯傑認爲,對認知型企業而言,“文化是土壤,能力是棟樑”。

IBM 大中華區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認知人力資源轉型解決方案負責人侯傑

企業需要建立以敏捷工作流爲驅動的新的工作方式,從而更好地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與客戶。在這種敏捷文化的土壤之上,應充分考慮以人才爲核心,以AI增能爲推手的新型組織。

據侯傑介紹,IBM自身就是認知型人力資源轉型的受益者。在IBM內部,通過開發多種AI增能、AI賦能工具,有效的幫助員工、管理者、HR提高工作效率與體驗,激發工作潛能。在人才獲取方面,幫助招聘部門實現35%的僱傭時間的節約。在人才發展方面,降低了20%的供應商的成本,減少了40%的課堂學習時間,同時員工的參與度得到了非常高的增長。所有這些爲IBM過去帶來了三億美金的收益,在2017年帶來了1.7億美金成本的節約。

有了文化和信心保障,企業如何跨組織創建工作空間?IBM認爲,“車庫”方法是解決之道,“車庫”可以支撐跨職能團隊與IBM以及其他生態系統參與者和初創企業等戰略合作伙伴互相配合,共同創造、執行並運營新技術、新平臺。

侯傑強調,IBM的“車庫”文化是一種強有力的、可以打造內外部企業結合、發揮共創、實現創新文化的非常重要的工具。

任何一個企業要能夠在競爭環境當中存活下來,必然會發展到認知型企業。這是一個打造不對稱競爭優勢的過程,麥俊彥表示,當企業回首,發現數據、技術、工作流、雲計算都有了,但如果沒有優先、強勢、敏捷的創新型企業文化,那麼什麼都改變不了,“文化恰恰是帶來整個認知轉型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