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孕城市》的創作靈感來自於愛爾蘭作家雨果.漢彌爾頓的同名小說,郭貝爾從書中汲取靈感,將文字編織成一個走出音樂廳外的音樂劇場。在與多個城市共振創作後,《代孕城市》將連線臺北,將在臺北捷運的北投機廠中,讓臺灣樂迷跟隨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腳步,走進這個重機械基地裡的城市音景……

臺北版的《代孕城市》,將在臺北捷運的北投機廠演出。

2018臺北市音樂季

TSO音樂劇場《代孕城市》Surrogate Cities

8/10~12  19:30 臺北捷運公司北投機廠主工廠MRT Beitou Depot.

INFO  02-25786731

 

文字  李秋玫

攝影  許斌

城市,是一個有機的物質。它有自己的靈魂、自己的脈動與自己的吐納,白天散發出能量,夜晚又以另一種姿態發光,持續不斷的節奏貼合著人類生存的特質。密密麻麻的血管猶如每個街頭,刻劃著男男女女的生命印記,回憶中充滿著閃亮的夢想,又或者,是閃亮到無法睜眼的夢魘。

打造大都會音景  讓人重新思考身處之地

代孕城市》是作曲家郭貝爾受德國青年愛樂樂團成立廿年,及法蘭克福建城一百廿週年所委託創作的作品,首演於一九九四年,是一部藝術觸角廣闊、無法被歸類的表演,也是作曲家最知名、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用劇場喚起一個無名的大都會音景,迫使生存在這城市的我們,重新思考自身所處之地。

作品的靈感來自於愛爾蘭作家雨果.漢彌爾頓(Hugo Hamilto,1953-)的同名小說。場景設定在一九七年代的西柏林,一位年輕的愛爾蘭女人愛上同樣來自故鄉的男人。作為一個外來者,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係反映了大城市的理性混亂結構,所有的矛盾與錯誤,都在國界、柏林圍牆及遙遠故鄉的錯位中,被掩蓋於表層底下。

事實上,這部小說的內容與漢彌爾頓的成長背景息息相關。小說家的母親是一位在德國的羅馬天主教徒,前往愛爾蘭朝聖後與當地人結婚並定居。他的父親是一位嚴格的民族主義者,堅持孩子們只能說德語或愛爾蘭語,而非英語。這對成長中的漢彌爾頓造成了深刻的影響,即使深諳三種語言,但他卻從未感到自己屬於任何一種,並且沒有任何族裔羣體得以依附。

以城市為文本  用音樂轉譯

於是,對於人類來說,城市成為短暫的住所,扮演了收養、代孕般的角色。為此郭貝爾從書中一系列複雜的聲響及斑駁的外觀汲取靈感,將文字編織成一個走出音樂廳外的音樂劇場。一如他以「建築」的創作手法,他在古典傳統的音樂基礎上,將古奏鳴曲、爵士、藍調等元素在作品中交會,讓管絃樂團的音樂與人聲、電子聲響形成統一。

特別的是,在不斷探索城市生活的感官體驗中,他並非試圖製作特寫鏡頭提供聆賞,更像是一種不斷在作品中尋求變化的合作。從首演以來,每到不同城市,便加入當地的元素。演出中不但加入投影,現場更有就地作畫的孩童、表演功夫的羣體、跳舞的老人、演說者、歌手唱歌等等,襯託著管絃樂的演奏與日常採樣而來的噪音,呈現出城市的巨大交響萬花筒。

捷運機械基地  化身臺北的音樂劇場

來到臺北,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選擇臺北捷運的北投機廠作為演出場地,讓臺北人仰賴的、生生不息的捷運符碼及神祕的重機械基地融入音樂劇場。除了將樂團移駕之外,亦邀請朱宗慶打擊樂團助陣。指揮由德國小提琴暨指揮家彼得.朗德爾( Peter Rundel)擔綱,並加入美國爵士歌手喬絲林.B.史密斯(Jocelyn B. Smith)及以創新風格、多媒體方式和即興創作著稱的大衛.摩斯(David Moss),共同演出。舞臺設計則由郭貝爾親自操刀,燈光則是作曲家本人與臺灣設計師鄧振威聯手打造。

屆時樂團更將安排列車載送觀眾進場,讓《代孕城市》的演出氛圍提前渲染。而半開放空間的機廠如何轉化成劇場?場勘時,作曲家一一記入腦中的機器起降、電器鐵軌與警示燈,又如何進入作品中,孕育成臺北獨特的一場表演?只見郭貝爾臉上透露出自信的笑容表示:「你們的城市擁有這部作品所有的元素。」就如同尚未出生的胎兒一般,想要知道,他說:「你必須等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