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flamingoz

最近有一個觀點非常令人困擾:A股將隨着經濟探底回升,上市公司的盈利已經探底,基本面的改善,將有望催化更大的行情。

什麼是盈利底?

這個說法令人真摸不着頭腦,我們的經濟長期以來穩步向上,一年比一年更高,何來“底”的說法?

從上市公司整體盈利維度看,多年以來,即使偶爾出現負增長的季度,總的利潤增速也是長期爲正的,盈利增速的底部與頂部的差距並不明顯。

對於投資者來說,經濟企穩而確認的盈利底,真的會推動股市繼續大漲嗎?

一、A股是盈利驅動的市場嗎?

先來看整理的歷史圖表,反應了A股市場從過去到現在,上漲規律與公司盈利的變化。

有幾個特徵是比較明顯的:

1.黃柱大多數時候都比灰色柱要大

長期來看,A股的盈利波動是不大的,但估值波動特別大。

如果以上市公司的EPS來進行投資決策,那麼賺的錢一定不會太多。因爲大部分的機會往往來自於估值變動,高拋低吸,而非公司的盈利增長。

過去A股涌現過的許多知名股神,基本都不是單純以EPS爲買賣標準,再優秀的價值投資者,在A股中也會根據估值的高低來進行波段操作才能獲得高回報。

2.盈利與走勢相關性較弱

盈利的上升,即基本面的改善,既會發生在股價上升階段,又會發生在股價下行階段,也有可能EPS上升,A股不動。

例如在07-08年,A股盈利繼續上升,但是在這個時候,卻發生了連續的下跌,以後視鏡思維去解釋,可以是因爲A股之後發生了盈利的大幅下滑。

這時的盈利是一個滯後指標。

但在16-18年,A股盈利下滑,大市進行了同向下滑,隨後由於盈利上升,大市又開始同向大漲。

這時的盈利是一個同步指標。

而在14-16年,A股盈利上升一段時間後,大盤纔開始上升,並且在盈利幅度下滑至見底後,A股纔開始見底下跌。

這時的盈利是一個先行指標。

所以盈利,有時是先行指標,有時是同步指標,有時又是滯後指標。

正如有人說:一隻股票明天的股價可能會上漲,也可能會下跌。

這是一定正確的話,也是廢話。如果三者都有可能,那這個盈利底,跟正確的廢話又有什麼分別呢?

如今上市公司的盈利正準備回升,而估值已經大幅上升,那麼對此時的A股來說,盈利是一個同步指標,抑或是一個滯後指標呢?(先行指標的可能性已經排除)

一個指標模棱兩可,那就是一個沒有用的指標。

二、比盈利底更重要的是長期盈利能力

創業板就是盈利底的最佳例子。

由於商譽暴雷,創業板的盈利將在18年年報出現歷史低估,往後的利潤絕不會比這個數字更低。因此2019年創業板盈利增速增長幾乎沒有任何懸念。

所以,創業板是這輪牛市最先啓動的,也是漲幅最大的,它的盈利底最早確認。

但反轉後的創業板,就烏雞變鳳凰,從此拋下歷史包袱,重新成爲一個好學生了嗎?

來看看創業板一季度的利潤預估,排除溫氏後的中位業績增長是-6%。相比18年報的-50%是有改善,但是衰退得慢一點,就可以滿足投資者了嗎?

要知道,19年Q1,可沒有商譽暴雷效應。

創業板所謂的盈利底,只是一個短期的波動,長期來說公司的盈利能力還是很弱,沒有改變。

以一季報業績算(排除溫氏),目前創業板有近56倍估值,這個盈利底,與其是繼續大漲的信號,倒不如是一個利好出貨的信號。

因此,最近的創業板全面弱於其他指數,原因還是估值已上來了, 但是盈利能力沒有改善,跟不上。

盈利底這個概念應該取決於公司的素質。只有那些長期利潤表現出色的公司,突然在某個季度發生盈利非經常性的滑坡,才能算得上會出現盈利底,因爲這個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強,遲早會回到正增長軌道。

而差公司盈利恢復後的水平依然非常難看,這種時候,差公司的盈利底,只能當做週期股底部反轉的邏輯去進行短線投資,而且盈利底一旦確認,也應該馬上退出

長期沒增長也都是毫無意義的。

三、去年真的發生了盈利下滑了嗎?

還有一點非常關鍵:18年到現在以來,經濟的下滑並不明顯。

經濟觸底反彈似乎是個僞命題,滬深300的盈利下滑,只維持了一個季度,相比過去的幾次上市公司盈利都出現過-10%以上的季度同比下滑,這次下滑幅度在歷史中不值一提。

再看看估值與盈利的相對關係,可以發現,去年至今,其實盈利毫無波動,只是估值大幅下跌後,又通過估值回升漲回來。

自己嚇自己?爲什麼去年表現出了那樣的驚慌呢?

也許是陌生的宏觀利空虛擬了一個不存在的盈利下滑預期。

貿易戰的出現干擾了投資者的判斷,造成了這兩個季度股市在盈利不變條件下,估值巨大波動。

大家從來沒有遇到過貿易戰,面對新危機非常恐慌,加上18年年初估值虛高,正常情況下需要調整,

於是大家看着下跌的股價,再聯想到貿易戰,一時之間都做好了最壞的打算:股市崩盤,房市泡沫,經濟收縮,失業潮。自然許多上市公司業績估計都得大幅下滑。

再加上去年的出口數據,社融、社會消費額,工業增加值數據差了點,加劇了大家對宏觀經濟的擔憂。

但一看GDP,6.8降到6.4%,幅度0.4%的崩盤。

去採訪一下許多羣衆,被貿易戰影響的程度,也遠不如網上說的那麼誇張。

去年的下跌,導火索是由於17年估值過高後的回調,但跌10-20%之後,也基本回到了合理空間。貿易戰的出現徹底放大了恐懼,大幅加劇了下跌。

多數人都沒有對宏觀經濟數據的判斷能力,不知道宏觀數據應該結合長期來分析,被單季度數據迷惑了,所以在陌生的利空下,虛擬了一個盈利大幅下滑的預期,並據此看空了市場。

以倒後鏡思維看看18年:GDP頂多是從6.5%跌到6%,如果只下滑0.5%,那些優秀的上市公司,業績又會差多少呢?

過於關注宏觀與盈利這種常人難以把握的數字,很容易會忽視許多公司自身的長期價值。

四、結語

目前的經濟數據,各項宏觀數據,基本面盈利數據有轉好的趨勢。但對投資者而言,盈利見底回升,有時是牛市信號,有時是見頂信號。總體來說,這個指標沒有意義。

宏觀經濟的運行,股市整體盈利狀況,對於一知半解的人來說,不全面地分析這些數據,都是投資決策中的噪聲。

巴菲特就經常說:沒必要過度關注宏觀經濟,好好分析具體公司的基本面和商業模式,要相信國運。

美國的國運是足夠好,但在國運不好的地方,把宏觀經濟分析好,就能獲得高人一等的回報嗎?

反正巴菲特買股票的時候,他也不知道未來國運好不好,他只是這樣想,假設未來情況達到最壞情況,那大家一起玩完,買不買股票,是否持有現金,都沒有用。相反,如果沒有往壞情況發展,那麼現在買入的優質公司的股權,就一定能帶來巨大的回報。

專注於細節,聚焦於具體公司的商業模式與經營狀況,以及當下的業績與估值,忽略那些大而廣泛的噪聲,纔是取得長期投資回報的關鍵。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