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雙十一,各種購物攻略輪番上熱榜,不過小爆有個做金融的朋友,也是知乎上的金融大V,他用數據和公式在知乎上寫了一個「反套路回答」,並且說之所以這麼做,並不是因為他的數學學的多麼好,而是有了多年的踩坑經驗,他發現什麼都會說謊,只有數據不會說謊。

所以每年雙十一他都心如止水,各家平臺的各種營銷活動,背後一定是算的過來的一筆賬以及盆滿缽滿的ROI。不然平臺靠啥賺錢?

經過本人允許,把他的解析分享給大家,小心避坑,謹慎剁手:

凈利潤 = 單價x數量x毛利率-每單配送成本-每單倉儲成本-平均人力成本

這是裸公式,一切營銷活動都是在這個公式的部分因子上做文章或者延伸,舉2個例子,大家可以自己套用。

例如定金膨脹活動,看起來是消費者得了大大的好處,實際不然。

首先要區分訂金和定金,如果不想要了,訂金是可以退的,而定金是不可以退的。

所以繳納定金後,商家首先就鎖定住了公式中的數量,當商家提前確認生產數量的時候,就可以預先囤貨。

預先囤貨有3個好處,首先就是單間降低倉儲成本,其次是批量規劃線路,降低物流成本,然後由於是訂單確認,所以貨物與資金的周轉率都會提升。

庫存周轉率=(該期間的出庫總金額/該期間的平均庫存金額)×100%=該期間出庫總金額/(期初庫存金額+ 期末庫存金額)/2×100%

庫存周轉率與利潤是正相關的,同樣的利潤率,一年能周轉3次和周轉4次,就差了25%,而集中引爆貨物,就給了這樣的機會。

然後就是商品價格,完全可以採用預先漲價的方式來cover掉定金膨脹的成本,現在的預先漲價都起碼是提前半年就漲價,很少再有比較蠢的臨時漲價。

再例如消費滿XX返XX優惠券活動,例如滿100返50活動。

在刨除商品預謀漲價的大前提下,很多人看到這個第一反應是便宜了多少?

恐怕會以為是5折。

但是實際上應該是1-(50/150)=6.7折左右。

再例如各種大額滿減券,如果你有心對比同一款產品在各個平臺的售價,你就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總有一些商品在發券的平臺價格是遠高於其他平臺的,當你扣除差價算實際價格之後,你會發現,都差不多。

所以,這些花樣翻新的促銷活動,在python+SQL組合大法下,毫無吸引力。

只有一種除外,就是硬通貨的分期XX期免息,這個是最實在的優惠,如果還有更實在的,就是分期滿減+免息。

這是公式得出的結論。

例如京東最近的活動,京東白條買iphone XS MAX 512G版本,金額是12799元,分12期免息。

這個代表什麼優惠?

假如你是使用了信用卡分期,那麼每個月的最低費率大概在0.5%每個月(不同銀行不一樣,但是價格不會相差很大),這個費用可能不叫利息,叫服務費。

為了方便計算,把12799簡化為12000元,可以被12個月整除。

然後你每個月要償還的金額是12000X0.5%+12000/12=60+1000=1060元。

12個月下來一共要還12720元,多還了720元,摺合年化大概是6%。

但是真實費率不是這麼算的,這裡要介紹另一個演算法,叫做IRR公式。

IRR又叫內部收益率,是一項投資渴望達到的報酬率,是能使投資項目凈現值等於零時的折現率,指標越大越好。

IRR=a+[NPVa/(NPVa-NPVb)]X(b-a)

這個公式比較複雜,拆解起來一般人也不好理解,通俗點解釋:

你不能站在消費者角度,要站在銀行角度,看這筆12000的錢,帶來了多少收益。

當消費者產生了一筆12000元,12期,費率每月0.5%的分期的時候,每月還的錢是12000X0.5%+12000/12=60+1000=1060元,12個月。

但是從第二個月開始,消費者只欠了本金11000,但是還款金額還是1060,而非1000+11000X0.5%=1055元。

第三個月,消費者只欠了本金10000,還款金額依舊是1060,而非1050元。

這樣到第十二個月,消費者只欠了1000本金,但是還款金額還是1060元,而非1005元。

這樣累計下來,銀行做這筆投資,可以在第一個月就回收正向現金用於放其他貸款,而消費者每次都按照本金作為基數來還利息,最終銀行在這筆投資中的收益率約等於11到12%之間(IRR結果一般是毛利息的2倍不到點)。

所以如果使用了京東白條12期免息,單iphone XS MAX 512G這一款產品,帶來的直接利息優惠就是700+元,節省了11%+的利息,再計算這筆錢拿來放在寶寶類產品按日計息的收益(年化3%+),價差可以接近15%。

這個纔是最簡單直接的實惠,或者說是佔資金方的便宜。

這是數學推導後的結果。

最後他還不忘吐槽一句:

為什麼我看透了這些規則,卻還是每年雙十一大出血。

因為我老婆買東西我從來不敢問。

Emmm……給這個好老公點個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