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上一段關於童模被踢踹的視頻引發廣大網友的關注。視頻中的孩子叫“妞妞”,是一名3歲的童模。

視頻中,妞妞剛把一個小籃子放到地上,就被身後的一名女性狠踢一腳,差點摔倒。但妞妞似乎沒有任何哭鬧的表現,網友紛紛猜測,妞妞可能對這種待遇“習以爲常”。據知情人透露,踢踹妞妞的這名女性正是妞妞的媽媽。

這段視頻非常短,總時長不過10秒,卻引發衆怒,網友紛紛表示:沒想到親媽竟會對這麼可愛的女兒下這麼重的手!甚至表示,該踢踹行爲有可能涉及家庭暴力。

隨着事情的影響越來越大,視頻中的施暴媽媽在採訪中解釋了自己踢孩子的原因,說自己其實是非常疼愛妞妞的,並於4月10日首次在網上公開道歉。

然而,對於妞妞媽的這一波道歉,大家並不買賬,反而憤憤地指出:你該道歉的人不是網友,而是你的孩子。此後,更又有知情人士爆出,妞妞媽對孩子施暴並非一次兩次,此前也常在拍攝基地因妞妞不聽話而動手。而且,不僅是妞妞一名小童模有這種經歷,“童模不聽話會被打,被教訓,在基地裏很正常”。

在採訪中,妞妞媽一面強調自己其實很愛妞妞,一面解釋自己會動手打妞妞是因爲妞妞亂跑:“當時小孩子有點亂跑,加上我們拍了一天照,脾氣沒控制好。”

對於妞妞媽的這番說辭,很多人或許可以理解,但終究無法接受。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可這並不是我們把情緒發泄給別人尤其是孩子的理由。

01

你的壞脾氣說來就來,

真的是無法控制嗎?

關於發脾氣,我們經常聽到很多人這樣說:

第一,我就是會對特別親近的人肆無忌憚地發火,越親密,越無顧忌。

第二,不知道爲什麼,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也會讓我火冒三丈。

第三,我知道生氣不好,大道理我也懂,但就是改不掉。

每天的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本來是區區小事,只因爲我們找不到合理的情緒梳理方法,就採取了更極端的表達方式,生氣、發脾氣,結果呢?越鬧越大,越來越僵,親密的人終成陌路。

通常當我們發完脾氣之後,有兩種情況

⊙ 向內攻擊,事後內疚、後悔,陷入自責的情緒當中;

⊙ 向外攻擊,覺得自己沒錯,都是對方的錯,不斷指責、批評,死死揪住對方不放。

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會對彼此造成極大的傷害和痛苦;嚴重的,甚至導致自殺、他殺等毀滅性的後果。

02

不認清發脾氣的三大誤區,

就會傷人傷己

在這裏,我想提醒大家關於生氣的三大認知誤區。

誤區一:我控制不住自己,必須發泄

一位企業管理者在帶領團隊衝刺一個重要項目的時候,由於時間緊、任務多,壓力特別大。某天早上,她趕到公司,發現下屬原本應該昨晚提交的工作報告並沒有放在桌上,就立刻抓起電話,把那位通宵達旦加班的同事臭罵了一頓。

她在向情緒管理與幸福專家海藍博士諮詢的時候說:“我就是忍不住,不得不發脾氣。”

海藍博士問她,假如你面對的不是下屬,而是你的重要客戶,或者你的大老闆,他們做了同樣讓你不滿意的事情,你會立即發火麼?

她停了停,說:“不會。”

海藍博士又問她:“你爲什麼不會呢?”

她說:“那後果嚴重啊。所以不敢啊。”

海藍博士接着問:“那你爲什麼敢對你的下屬發火呢?”

她臉紅了:“那我是欺軟怕硬?”

其實,絕大多數人都和這位企業管理者一樣,容易對比自己弱勢或親近的人發火,不是控制不住,是因爲不知不覺中,早已在心中衡量過得失利弊了。所以,控制不住是藉口,更是對自己的無知(如對自己的欺軟怕硬毫無覺察)。

正確認知:控制不住是藉口,更是對自己的無知。

誤區二:是別人惹我生氣的,不是我的錯

再給大家講個故事,是關於海藍博士和她女兒的。

女兒八九歲的時候,去參加海藍博士的一場近千人的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講座。講座剛開始沒幾分鐘,場下就有五六個小孩兒在那兒跑圈兒,其中有一個就是海藍博士的女兒。

當時海藍博士非常尷尬,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想問問,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你身上,你會有什麼感受?你會怎麼辦?

或許大多數人回答說,我會很生氣,回去我會訓女兒,甚至會揍她。冷靜想想,這和妞妞媽踢踹妞妞又有什麼分別呢?

那麼,海藍博士又是怎麼做的呢?

那天回家以後,她就問女兒:“寶貝,今天跟媽媽一塊兒上課,你覺得自己的表現怎麼樣?”

結果,女兒說:“媽媽,我覺得自己今天表現得特別棒!你看,在一個那麼多人的大場地,我帶着那麼多小朋友跑了好幾圈,誰都不敢,我敢。媽媽,你知道嗎,我最棒的地方是他們誰都不敢跑了,我又跑了兩圈。”

海藍博士當時對女兒講:“媽媽覺得你確實非常棒,你突破了自己。”

因爲女兒本來是一個比較害羞的孩子。接着她又說:“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在那個場合下你那樣做,對媽媽有什麼影響?”

女兒說沒想過。

海藍博士就問她:“那寶貝,你現在想想,會怎樣 ?”

女兒想了一下後,臉色一下就變了,她說:“媽媽,完蛋了,我們要住到街上去了。你是上課教別人如何教育孩子的,大家一看,海藍博士的女兒教育得也不怎麼樣嘛,你在上面講課,自己孩子在下面瞎跑,那人家以後就不來聽你講課啦。沒有人來聽課的話就沒有人請你講課了,那你就賺不到錢;賺不到錢的話,我們就沒有地方住,那我們就得住街上了。”

其實,在這個例子中,我們知道,海藍博士的女兒並沒有有意地去做傷害媽媽的事情,她只是做了那個時刻自己特別引以爲傲、突破自己的一件事。

那我們爲什麼要生氣呢?我們生氣是因爲她傷了我們的面子。

所以,生氣是因爲我們的內心有很多的應該和標準,我們覺得別人做的事情、說的話應該符合我們的標準;當不符合我們的標準,傷害了我們的利益的時候,我們就會生氣。

事實上,很多人的行爲不是爲了惹你生氣,他們只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理解做事而已;他們不是在和你對抗,也不是難爲你,而是你對他們的言談舉止的解讀讓你生氣。

正確認知:沒有人故意惹你生氣,是你太把自己當棵蔥,以爲別人一切都是針對你。你真的想多了!

誤區三:發脾氣不是什麼大事情

曾經一位司法部門的朋友痛心疾首地說:“關在監獄裏的,多數並不是十惡不赦之人;其實只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犯下大錯的人。”

許多人認爲自己天生就是急性子、暴脾氣、心直口快;甚至有人認爲偶爾發發脾氣、耍點兒小性子是非常可愛的表現;又或者覺得自己對親人朋友發脾氣是在乎他們的表現,俗話說,打是親罵是愛。

事實上,發脾氣不僅不能傳遞你對親人的愛,反而會使你身邊的人感到旁邊有一顆不定時炸彈。尤其是父母師長,他們的負面情緒,輕易就能毀傷孩子。

很多人認爲自己爲了家人、戀人做了很多事,自恃勞苦功高,因此就覺得有資格發脾氣或者擺臉色。殊不知,你的一次發脾氣,可能會把過去所有的辛苦一筆勾銷。

正確認知:其實,親密關係中真正的殺手不是別人,而是陰晴不定的情緒。

親愛的,如果你認識到每個人都是從自己的角度來解讀世界,每次生氣、發脾氣的背後,都是對愛的呼喚,就能更容易理解別人了。

如此,不管是伴侶之間、親子之間,還是朋友、同事之間,就會少很多的誤解。

請大家記住:發脾氣不是小事,是關乎幸福、生死的大事。不管你是因爲什麼生氣,一定要記得,不要用發泄和攻擊他人的方式來表達。因爲發脾氣就像扔炸彈,你發一次脾氣會讓之前所有的辛苦都一筆勾銷,會使你苦心搭建的愛和信任的大樓頃刻坍塌;使獲得愛和信任變得困難重重,甚至沒有可能。

(以上內容“心靈成長家園”結合海藍博士新書《不完美,才美3:海藍博士 的情緒梳理必修課》整理而成,部分圖片來自網絡,部分圖片來自攝圖網,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父母和老師的負面情緒輕易就能毀傷孩子

文|海藍博士

太多的孩子某門功課不好,是因爲不喜歡老師,所以不喜歡這個老師教的科目。而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給孩子施壓、補課,不僅會讓孩子更爲厭學,還會破壞親子關係。

01

記得上小學期間,我常躲在我家的棟房口不敢回家,一直等到媽媽的自行車出現在家門口才願意回家。

媽媽是醫生,經常早出晚歸。對於童年的我來說,在放學之後看到媽媽的自行車停在家門口,就是幸福。

我生長的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熱火朝天的時候。爺爺是當地的名醫,作爲“反動學術權威”被抓起來,經常挨批鬥,每天掃廁所;爸爸是當年的高考狀元,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北京大學,畢業後躊躇滿志地想幹一番事業。

但是他大學畢業不久,“文化大革命”就開始了,在“知識越多越反動”的思潮影響下,讀書無用是一種時尚。

爸爸一生酷愛讀書,他一生最崇拜的人是愛因斯坦,最大的夢想是成爲像愛因斯坦一樣的人。

可他無力與現實抗衡,心懷成爲愛因斯坦的夢想,卻被派送到煤礦去挖煤,心情非常低迷和失落,內心有很多無法釋懷的不滿,而我則成爲承載爸爸不滿的主要對象。

爸爸脾氣暴躁,臉經常是陰沉的。在他身邊,我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做什麼事、說什麼話會觸怒到他,隨之招致一頓說教、吼叫,甚至打罵。

幼小的我不諳世事,也無法理解爸爸爲什麼高興的時候很少,只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本能的反應是媽媽不在的時候,我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記得有一次,在爸爸打了我之後,我離家出走了。

天黑了,外面越來越冷,一個人在昏暗的燈光下蜷縮在商店的外面,看着街上越來越稀少的人羣,心裏非常害怕,心想:等我長大有了孩子,絕對不打他,有話跟他好好說。

童年的生活,像是頭頂了一團烏雲,我常常想:有一天我能夠獨立生活,我會遠走高飛,不再回家。

長大後我才知道,爸爸懷才不遇的鬱悶,無法排解的壓抑,前途無望的失落,甚至絕望,使他內心充滿負面情緒,卻又沒有疏導的方法,於是,胡亂發泄成了他生活中最本能的一種釋放。

在缺乏覺察的情況下,人本能發泄的對象,一定是他身邊比他弱小的人。

02

我相信,朝我發泄不良情緒不是爸爸的本意,是他內心憋屈太久後的本能反應。但他的這種本能反應,帶給我的影響卻極其深遠。

這讓我在很長時間內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被認可、不被喜歡,無論怎樣努力都對自己不滿意。

另外,也使我在成長的歲月裏不知道如何與男性相處,特別是在與權威男士相處時,我常常不知所從,一方面千方百計想得到他們的認可,另一方面又對他們的建議和意見有種本能的排斥和對抗,這使我內心糾結不堪,身心疲憊。

也因此,我和爸爸的心理距離一直很遠。

成年後,每次打電話回家,只要媽媽不在,我就會很快掛電話。即便回家也不喜歡和爸爸獨處,總有一種不自在。

直到很多很多年後,在靜觀人生梳理時,我才真的看到爸爸負面情緒背後的各種原因,看到了爸爸的愛一直都在,只是年幼的我不能從他那種愛的方式中感受到。

在隨後多年的心理諮詢工作中,我知道有太多的父母因爲對自己的人生不滿,就把各種負面情緒以講道理、要求、訓斥甚至打罵的方式發泄到愛人和孩子身上。

我不知道這些方式曾使多少孩子內心孤獨、壓抑、沒有自信,也使他們感到世界灰暗、人不可信,於是在父母的毫無覺察中,孩子起始的人生底板就塗上了灰色。

03

我上中學時,有位數學老師讓我在黑板上給全班同學解一道數學題。

我解完之後,他皺着眉頭,帶着輕蔑的眼神和表情說:“這個題解的是什麼?連放屁都不如。放屁還有點味道,你這解法什麼味道都沒有。”

儘管後來,他發現我的答案是對的,只是解題方法繁瑣了些,但卻沒有道歉。

老師那種不以爲然、輕描淡寫的態度,讓我感受到被冤枉後的羞辱和憤怒。

對於當時才十幾歲的我來說,真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消失不見。

從那以後,我開始討厭數學。

儘管我知道數學非常重要,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但我依然倔強地拒絕和數學有關的一切。

父親也因爲我的數學成績嚴重滑落而焦灼,拼命地想讓我提高數學成績。

而我因此更加對抗,以至於高考時,我的數學只考了33 分,嚴重影響了高考總成績。只是因爲其他科目成績優異,纔沒有導致高考落榜。

我看到,太多的孩子某門功課不好,都是因爲不喜歡老師,所以不喜歡這個老師教的科目。

而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給孩子施壓、補課,不僅會讓孩子更爲厭學,還會破壞親子關係。

04

在現代社會,每個人的壓力都很大,但我個人認爲:壓力最大的羣體是孩子們,尤其是幼兒園和中小學的孩子們。

有時候,父母認爲輕而易舉的事情,對孩子來說真的很難。

比如,晚上一個人睡覺,父母吵架聲音很大,大人們的各種要求、修正和打壓,沒有達到要求就被訓斥或打罵……

你知道一個孩子站在比自己高一倍又強壯很多、還氣勢洶洶的大人面前的感受嗎?你知道他們無依無靠、有理也說不清的那種恐慌和無助嗎?

他們往往找不到傾訴和發泄的出口,只是不斷地被要求、被指責、被打壓、被訓斥、被各種不理解。

曾經有個8歲的男孩,因爲數學成績不好被老師批評,後來還叫了家長。

沒想到他的家長來了以後,上來就給了男孩一巴掌,說誰讓你不好好學習……

我們知道,通常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孩子,很少得到老師和同學的關注,有時在學校還要遭受欺負。

因爲各種原因,他們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告訴父母,可以想象這個時候他們的世界會是多麼孤獨、悲涼和無助。

所有人都在要求他們,而他們要麼拼命滿足家長和老師的各種期待,要麼接受沒有達到期待和標準的懲罰。

很多父母會覺得:孩子忘性大,整天沒心沒肺,不是應該好好教育嗎?

偶爾打兩下、罵兩句再正常不過,我都是爲他好,不是嗎?

可是,如果仔細探究孩子的內心世界,你是否想過:孩子到底有多少憤怒不能發泄?有多少眼淚只能流給自己?

許多成人在回顧自己的成長之路時,發現很多都是童年的陰影後遺症。

父母的暴躁,彼此之間的爭吵和打罵,對自己的冷落和粗暴,成爲自己日後生活的障礙和失去快樂能力的源頭。

不幸的是,當自己做了父母之後,他們又在重複給自己的孩子製造創傷。

05

如果你已經是父母,可以嘗試用以下方法減輕孩子的焦慮:

1. 把目標首先放在與孩子建立親密關係上。

父母要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的抗挫力。

2. 把關注點放在孩子的需求上。

父母應該把80% 的精力用來鼓勵引導孩子,發掘他們的長處和優點。養成盯着孩子優點的習慣,而不是隻盯着他們的問題。

3. 孩子犯錯天經地義,可以說是孩子的本性。

錯誤是引導和培養孩子的契機。

4. 不要亂發脾氣。

父母一次生氣對孩子的傷害,抵過你以往對孩子無數次的好,有時甚至會一筆勾銷。

5. 愛是化解焦慮的源頭。

每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很多父母都在錯愛。

其實,孩子真正感受到愛的途徑主要是三條:爸爸媽媽對我的笑臉,有話和我好好說,親我抱我。

因爲人感受愛的最直接方式是和顏悅色、柔聲細語、親親抱抱。

在這方面,孩子往往離真理比大人更近。

本文由@知心老師推薦,選自微信公衆號“海藍博士”,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