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衣櫃

八年前Top Gear曾到中國視察汽車工業發展水平,少不了對中國車評頭論足一番,其中最具中國特色的應該是那臺「XF150ZK-4」。車名像間諜行動的代號,儘管Jeremy Clarkson和James May形容這臺車像是1957年的產物,但我們都知道,那是大江南北再常見不過的「老頭樂」,興許正在看文章的你,老家就有一臺。

八年過去了,「老頭樂」順應時代改用電,還有了「低速電動車」這樣正經的官方學名,可見「老頭樂」再滑稽,在政府眼裡都是有分量的存在。畢竟去年光山東一個省的低速電動車產量就達到69.59萬輛,在汽車市場出現近30年來首度負增長的同時,低速電動車卻過得一年更比一年好。

無駕照無車牌依舊能大方上路,使得低速電動車在大城市意外野蠻生長,只不過這種遊走在灰色地帶的三不管身份,極容易被一紙政策決定生殺大權。

前不久海南省工信廳、發改委、公安廳等6個部門聯合制定了《海南省低速電動車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明確指出要停止註冊登記低速電動車生產、銷售企業,停止新增低速電動車車型,確保低速電動車產能不增長,對現有車輛設置兩年過渡期,鼓勵通過置換、回購、報廢等方式加速淘汰在用低速電動車。

再早些時候,江蘇省在發布的低速車管理新政中為低速車設限了五年的過渡期,就連「老頭樂」大省山東都宣佈設置了三年過渡期,一時間全國掀起淘汰低速電動車的大潮,昨日寵兒今日轉眼成了棄兒。

有人納悶,車市寒冬中難得有一口熱湯,雖說口味不咋地,可總不至於要將它掀翻在地。實則低速電動車在中國從未被算成是汽車產業的一份子,倒更像是路邊攤和大酒樓的關係,說不上此消彼長,但總不會是互利互助。

好些年沒回老家,今年春節回去發現以往許多讓車子趴窩的泥路都鋪上了水泥,挨家挨戶門前停的車不再是清一色過年回鄉的粵A和粵B,本地牌總算振興了一回地頭蛇的身份。

這讓我想起了十年前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在國務院頒布的《汽車行業調整振興規劃》中曾提出的一項政策: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對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按5%徵收車輛購置稅,另外國家還安排了50億元資金,對農民報廢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換購輕型載貨車及購買1.3升以下排量微型客車的給予一次性財政補貼。

當年有人將這項舉動稱為「汽車下鄉」。

結果2009年國內微型車市場增長100萬輛,當年汽車總銷量也實現了46.15%爆髮式增長,從此中國一直佔據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寶座。相比起人,車下鄉的正面效應顯然更多,可我想說的是,當今汽車市場面臨的壓力避無可避,想安然度過不可能只任由汽車企業自生自滅,政策使然的作用相當重要。

自09年「汽車下鄉」取得顯著成效後,購置稅優惠政策逐年降低,10年購置稅恢復至7.5%,11年恢復到10%,那兩年我國汽車總銷量增速都呈現出放緩的態勢。到了15年,購置稅優惠捲土重來,再度回落到5%,那年1.6升及以下乘用車銷量突破1450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0%。

說購置稅是中國汽車銷量的晴雨表一點都不為過。

只是這種以透支購買力為前提的優惠政策,如今還會有用嗎?

十年前中國汽車保有量大約0.76億輛,年銷量938.05萬輛,如今保有量已然突破2.4億輛,縱然2018年銷量下滑,依然高達2808.06萬輛。

再簡單不過的道理,舊的不去,新的怎麼來呢?城市裡放眼望去都是新車居多,無從下手,於是這回只能捏低速電動車這個軟柿子了。

趁著過年回老家期間,我問過一些常住在村裡的中老年人,他們日常使用「老頭樂」居多,開汽車的大多是年輕一輩。說到「老頭樂」的安全問題,有個鄰居這樣說:

「以前大家都開老頭樂,速度雖快不到哪去,出門買菜完全夠用,誰也碰不著誰,撞了也不見有誰少了胳膊腿,倒是汽車多起來之後村裡的小路越來越堵,沒點膽子都不敢和汽車走同一條路上,生怕被壓扁。」

我們很容易在新聞聯播裏看到農村脫貧,家家戶戶開上小汽車的幸福場面,然而在一些地方,大7座SUV的存在真的比「老頭樂」更有實際意義麼,我想不一定。就好比我一個廣州人,你問我路邊開了二十年的竹升面老字號重要,還是CBD新開的米其林二星西餐重要,我想90%的本地人都會跟我一樣選擇前者。

或許還有另一個比喻,也像三四線城市的那些空房,你說那些本身住村裡的人真的那麼急切要搬上電梯小洋房麼,我想也不一定。

於是和汽車一樣,我們在各個消費層面被透支,被政策使然,被消費升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