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雨跟彗星有什麼關係?流星雨為什麼每年都出現在同一天?

偶發流星跟彗星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流星雨一般都是由彗星引起的!因為彗星從柯伊伯帶前往太陽系內行星路上,它會一路掉渣,地球在經過這些渣渣的軌道時,進入了地球的大氣層,就形成了流星雨!要了解這個詳細的過程,必須得先來瞭解下彗星的形成!

造型猶如一隻橡皮鴨子的楚留莫夫-格拉希門克彗星

一、什麼是彗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彗星也是屬於小行星的一種,為什麼稱其為彗星是因為它誕生在遙遠的太陽系雪線以外,本身即太陽系形成早期所遺留的物質,比如水冰或者其他揮發性物質,因為大都在遙遠而又寒冷的太陽系邊陲-柯伊伯帶,因此其攜帶的水冰與其他揮發物質一直封存在彗星內!但在受到其他天體引力擾動,進入了環太陽的大橢圓軌道,在其朝內行星軌道方向運動時,受到的太陽輻射會逐漸增加,本身的水冰和揮發性物質受到太陽輻射,會從彗星內部向太空逃逸,在這個逃逸過程中有兩種物質:

1、水冰或其他揮發物質形成的氣體

2、被氣體帶向太空的彗星塵埃甚至比較大塊狀物質

兩者都是慧發和慧尾的組成部分,因為慧發的物質和塵埃受到太陽風的影響(太陽風速度300-500千米/秒),因此慧尾都是背離太陽方向的!

海爾-波普彗星,是否能看到兩條慧尾?藍色的是離子尾,黃白相間的是塵埃尾!

  • 離子尾:是CO+離子在太陽光作用下發出的輻射,CO+離子在太陽風作用下會形成平直的彗尾,成分主要是由CO+離子組成,一般呈藍色。

  • 塵埃尾:背離太陽方向,受到太陽風的作用,彗星物質和塵埃形成一條長長的尾巴

二、流星與流星雨的形成

流星即太陽系中的小型天體或者顆粒與塵埃進入大氣層後,因高超音速氣動激波加熱的高溫導致物質分解,在大氣層中留下一條明亮的尾跡,這就是流星!如果掉到了地上,那麼稱之為隕石,如果還在太空中那麼成為小行星或者宇宙塵埃!

一顆拖著長長尾跡的流星

流星雨的成因與流星是一樣的,只是對象從偶發的塵埃和天體換成了羣發,上文有說明彗星在前往內行星軌道上會因為物質的慧發一路撒落大量的物質,而這些物質本身具有彗星的角動量,因此它們也在彗星軌道上環繞太陽公轉,當地球穿越彗星留下的物質撒落帶時,將會有大量的塵埃進入地球大氣層,形成流星雨!

因為這條軌道是大致固定的,而地球在穿越這條軌道的時間也大致一致,輻射點方向就是地球上看來這個塵埃進入大氣層前的方向!請注意我們所說的雙子座流星雨,或者英仙座流星跟這些星座其實沒啥關係,只是地球與彗星軌道交叉時,輻射點剛好位於這個星座方向而已!

2014年雙子座流星雨的壯觀場面,但事實上我們很少見到這種猶如下雨一般的流星雨場景,比如上圖就是2個小時內拍攝的素材疊加的結果!

如果彗星的軌道兩次穿過地球公轉軌道的話,那麼這顆彗星將會形成兩次流星雨,比如寶瓶座流星雨和獵戶座流星雨,就是大名鼎鼎的哈雷彗星所留!


「溫柔的星空,你在為誰感動?…陪你去看流星雨落在這地球上…」流星雨是十分唯美的一種天文現象。由於流星雨大多是由破碎的彗星形成,那麼彗星就是流星的母星,這下不用說也知道是什麼關係了。

流星雨的形成

平時我們看到的流星每晚大約是10顆,如果每小時就有一顆流星,就是流星雨了。

流星雨一般是由彗星運行到太陽附近時,氣化後的大量碎片,在彗星後形成長長的彗尾,隨著彗星運行。當再次返回來時,小質量的碎塊由於跟不上速度,而被太陽風吹離彗星軌道,落到地球上就形成了流星雨。多數彗星塊還沒有,在大氣層就會燒完。如果沒有燒完的,落到地球上,就是隕星,這些隕星一般小於100噸。流星雨的週期性

有的流星雨也存在週期,並能預測到出現時間。比如在11月17時左右出現的獅子座流星雨,每年12月13日出現的雙子座流星雨;每年7月17~8月24日出現的英仙座流星雨,每年10月20日出現的獵戶座流星雨…但多數流星雨隨機性更大,偶發性的也每晚都會出現。

如果規模較大的流星雨是有很大的觀賞性的,看起來像從某個輻射點噴灑而出,就像在夜空燃放的煙花一樣美麗。


答:彗星經過近日點時,會受到太陽輻射的加熱,導致彗星內核的氣體溢出,帶出許多彗星顆粒;這些顆粒被地球引力吸引,落入地球大氣層就會形成流星雨。


每年固定時間前後,都會有一些流星雨,比如著名的獅子座流星雨、英仙座流星雨、獵戶座流星雨等等,同一流星雨在每年出現的時間不會相差太大。

這是因為流星雨一般來自於彗星,彗星的軌道偏心率非常大,每過一段時間就會達到近日點,比如哈雷彗星每過76年就會回歸一次。

在彗星的軌道上,殘留有許多彗星顆粒,這些顆粒從幾微克到幾克不等,每當地球公轉到彗星軌道附近時,這些顆粒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部分顆粒就會被地球捕獲。


由於相對速度很快,幾微克的彗星顆粒,就會在地球大氣層中劃出長長尾跡形成流星,如果數量很多,就會形成流星雨;比如獵戶座流星雨就是哈雷彗星造成的,獅子座流星雨是坦普爾-塔特爾彗星造成的。

當彗星母體回歸到近日點附近時,會帶來更多的彗星顆粒,這時候若地球正好經過彗星軌道附近,就會形成密集的流星雨,稱作流星暴。


坦普爾-塔特爾彗星的回歸週期是33年,上一次回歸是1998年,當年的北京時間11月17日和18日,就形成了獅子座流星暴,最大時每小時有340顆,相對速度70km/s左右。

由於彗星軌道在太陽系中是固定的,所以在地球上看來,流星雨會從一個固定的天空位置輻射而來,人們就以對應的星座來命名這個流星雨;而且地球經過彗星軌道附近的時間是確定的,所以同一流星雨出現的時間也相對固定(公曆)。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太陽系中有許多沿不同軌道環繞太陽運行的密集的流星體,它們是彗星揮發和遺撒的碎小物體。流星雨起源於彗星,而流星的前身是彌散於行星際空間的微小固態天體。每逢遇到軌道上的流星羣最密集區,觀測到的「最大值」(ZHR)激增,稱為流星暴雨。

與流星的隨機偶現不同,流星雨出現有定時和固定的輻射點,遂以輻射點所在星座命名。最著名的如獅子座流星雨,每年11月18日前後出現,每隔33年有一次流星雨盛期。1799、1833和1966年曾出現流星暴雨。其中1966年的最盛期曾記錄到的最大值達50萬個。獅子座流星雨是週期彗星P/坦普爾–圖特爾的遺撒物。? 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1.彗星和流星的關係是媽媽與孩子的關係。

流星羣往往是由彗星分裂的碎片產生,因此,流星羣的軌道常常與彗星的軌道相關。成羣的流星就形成了流星雨。

當流星體顆粒剛從彗星噴出時,它們的分佈是比較規劃的。由於大行星引力作用,這些顆粒便逐漸散佈於整個彗星軌道。在地球穿過流星體羣時,各種形式的流星雨就有可能發生了。

2.下面回答下為什麼流星雨每年週期一樣的問題。

地球每年與彗星軌道交叉相遇,流星體顆粒與大氣摩擦燃燒,變產生流星。就是人們許願的那個。每年地球都穿過許多彗星的軌道是規律性的,所以產生流星雨週期也是週期性。這就是為啥每年的流星雨日子差不多啦。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