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瓜地馬拉共和國位於北美洲南部,西臨太平洋,東濱加勒比海,海岸線長500公里。北面與墨西哥為鄰,東北面與貝里斯相接,東南面有2個鄰國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面積10.8萬平方公里。

#人口構成。總人口1580萬,印第安人佔41%,其餘為印歐混血人+歐洲白人移民後裔。城市人口佔52%。官方語言西班牙語,另有瑪雅等23種印第安語言。94%的人信仰天主教。

#地貌氣候。全國2/3為山地和高原,有火山30多座,地震頻繁。北部地區及東部沿海地區為熱帶雨林氣候。太平洋沿海平原為熱帶氣候。南部山地屬亞熱帶氣候。1年中分干、濕2季。5一11月為濕季,11月一4月為乾季。

#行政區劃。瓜地馬拉為總統制單一制國家。全國劃分22個省,有338個市鎮。首都瓜地馬拉城,人口310萬,全國最大城市,地處南部火山區,海拔1493米,終年鮮花盛開,季節溫差變化不大,有常青城美譽。城郊有瑪雅文化遺址,風景區阿蒂特蘭湖。

#歷史沿革。該國古代為印第安瑪雅古國1部分。15世紀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821年獲獨立。

#國家標識。

(1)長方形國旗。長寬比8:5。3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中間為白色,兩側為藍色。白色長方形繪有國徽圖案。白色象徵和平,2側藍色象徵太平洋和加勒比海。

(2)國徽。圓形圖案,中間為1幅展開的軸卷,上面用西班牙文寫有:「1821年9月15日,自由。」軸卷上棲息1隻綠色查格爾鳥。圖案由月桂樹技環繞。

(3)國歌。《快樂的瓜地馬拉》。

(4)國鳥。查格爾鳥(鳳尾綠咬鵑)。

(5)國花。爪哇木棉。

#經濟概況。農業為主業。主要農特產品有咖啡、棉花、香蕉等。小豆蔻出口居世界首位,咖啡生產居中美洲第2位。

#外交及社會狀況。瓜地馬拉與中國沒有外交關係(與台灣地區有外交關係)。該國社會治安狀況較差。


至美格查爾

它是古瑪雅文明發源地之一,印第安語稱作「森林茂密之地」;300年殖民統治和百多年獨裁專制的陰霾,從未黯淡自由之鳥格查爾的嬌艷。

瓜地馬拉共和國面積10.8萬多平方公里,人口1658萬(2016),列中美洲首位。

全境2/3是山地、高原,地形可分為中部高原、北部山坡低地、沿海平原三部分。該國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全國30餘座火山的1/3是活火山,破壞性地震時有發生。

全境森林覆蓋率34%,北部更高,這是上世紀50年代起砍伐加劇的結果,近半個世紀森林覆蓋降低了一半(此前近70%),土地侵蝕和城市污染壓力加大,包括國鳥格查爾在內的130多種動物被列入瀕危保護名錄。

一般認為,瓜地馬拉是由瑪雅印第安人、拉第諾人(印第安/西班牙混血)兩大族裔構成的國家,細分起來要複雜一些。因為族群認同的原因,二者人口佔比一直有爭議,不同數據顯示印第安人占該國總人口的44%—53%,拉第諾人佔45%—56%,此外,該國還有極少量歐洲人和非洲人後裔。西班牙語作為官方語言被廣泛使用,印第安人中間有20多種土著語。居民大多信奉天主教,也有堅守印第安傳統信仰的土著。

該國現有約20個大小印第安族群,主要居住在農村,以村落為單位從事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該國三大印第安族群為基切人、馬姆人和卡齊克爾人,基切人數超過百萬。

在16世紀瓜地馬拉被西班牙征服之前,該地區是數十個瑪雅印第安人的家園。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9世紀,一個涵蓋神權、集權和土地公有的瑪雅社會從墨西哥南部延伸至宏都拉斯的科潘,中間包括瓜地馬拉全境,墨危邊境的烏蘇馬辛塔河谷是瑪雅文化的搖籃,公元7世紀初,佩騰地區的蒂卡爾人口達10萬,留下神廟、宮殿和金字塔等遺址。

1523年,西班牙殖民軍隊從墨西哥南下,於12月6日宣布佔領瓜地馬拉。印第安人殊死抗爭。1524年2月,印第安部族首領特昆·烏曼在北部的一場戰事中被敵軍長矛刺中,血灑沙場……印第安人中有一段凄婉唯美的傳說,在烏曼彌留之際,一隻全身碧綠、胸脯潔白,拖著藍綠相間長尾翎大咬鵑——「格查爾」落到英雄胸前,烈士的鮮血將它胸脯前白色羽毛染得火紅,印第安鬥士不屈的靈魂化作「格查爾」的一抹鮮紅。格查爾性格剛烈,只有野生,籠中馴養難以存活,演繹出動物界「不自由、毋寧死」的故事。這隻印第安傳說的神鳥現已成為瓜地馬拉國鳥,格查爾也是該國貨幣名稱。19世紀古巴乃至美洲革命者、詩人何塞·馬蒂曾寫道:格查爾的至美,就在於它從不屈服於任何人。

1524年,殖民者建聖地亞哥(後改名瓜地馬拉城),1527年,在該城設都督府,統轄不含巴拿馬的整個中美洲地區。西班牙人積極傳教,大肆奪地,當地沒有規模金、銀礦產,採礦業規模較小,農業以可可等作物為主,殖民者的清規戒律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與此同時,殖民者培養起兩個統治階層,來自西班牙的官僚、當地的地主,底層是印第安人,當時混血拉迪諾人在城鎮以工匠、商販為主業,農村是受雇勞工和小農戶。

1820年,拉美最大的宗主國西班牙本土通過自由憲章,在美洲殖民地激起獨立的浪潮。1821年,瓜地馬拉宣布中美洲獨立,短暫地併入墨西哥後,1823—1838年,中美洲5個行政區組成聯邦。1839年,瓜地馬拉建立共和國,開啟長達一個半世紀獨裁統治的歷史,只有1944年起轉型10年除外。

1945年,一部參照墨西哥憲章部分內容的新憲法頒布,時任總統在各領域推進改革,保守勢力從未沉寂,在5年時間發動不下22次軍事叛亂。更深刻的改革始於1950年的阿本斯,他提出至今沒有實現的遠大目標:從半殖民地經濟依附國跨入經濟獨立國,變封建落後為現代資本主義國家,提高絕大多數民眾生活水平。土地改革是這場偉大運動的核心,國家擬徵收大量未開墾土地分配給10萬個農民家庭。阿本斯的對手既有國內地主官僚為代表的右翼勢力,更有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和美國政府的堅決抵制,聯合果品手握瓜地馬拉22.8萬公頃土地,詭異的是85%未使用,它擁有武裝力量,與另外兩家美資公司一起控制著該國90%多的香蕉、大部分咖啡、西沙爾麻生產、87%的鐵路和70%以上的電力,成為瓜地馬拉的國中之國。美國政府把維護自身利益上升到反蘇反共的「高度」,指認危政府是蘇聯的代理。1954年,在美國中情局策劃支持下,右翼勢力通過武裝叛亂推翻政府,瓜地馬拉重回美國的「懷抱」,並在次年與美國簽訂《共同防禦協定》。

美國的干預清除了該國政治中間力量,留下專權的右翼和廣大底層,後者的代表左翼組織於1960年發動武裝起義,參與者包括農民、工人、學生和部分年輕軍人,左翼武裝轉戰崇山峻岭,開展游擊戰,70年代中期高潮時有四支武裝力量。1996年底,政府與游擊隊簽署和平協定,歷時36年的內戰中17萬人喪生,83%是印第安人,150萬人流離失所,40萬人逃往國外。諾貝和平獎得主、印第安人門楚成名於這場內戰,她將家庭的悲慘遭遇化為全身心爭取公正與和平事業的不竭力量。

從16世紀初「森林之國」進入國際社會視野至今500年過去,瓜地馬拉得到的評價始終如一:中美洲人口最多、最貧窮,給人們帶來極大痛苦的一片土地。在該國政治制度中,等級特權和占人口半數的瑪雅印第安人遭受歧視是它經久不易的特點。瓜地馬拉經濟同樣乏善可陳,出口以經濟作物和服裝為主,主要消費品、能源和各類工業品幾乎均需進口,出口/進口比為100:175。2016年該國實現GDP687億美元,貧困率為59.2%,預期壽命71.9歲,一直處在中低收入國家之列。

它還保有一項紀錄,世界人均送養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兒童總數的1%被領養後在國外長大,據稱兒童收養「創匯額」僅次於香蕉產業……

困難深重的瓜地馬拉人心系格查爾的同時,還深深懷念一位抗擊殖民者的瑪雅王子卡伊比爾,他1525年連續4個月頑強抵抗入侵者……對他們而言,卡伊比」就是「勇敢且有謀略者」的代名詞。

格查爾之剛烈嬌艷猶在,當下的「卡伊比爾」又在哪裡?


這是美洲的一個小國。也是世界上數得著的最亂的國家之一。在這裡,政府和警察是最不靠譜的,通常情況下,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搶劫你的對象,是個名副其實的犯罪之城。

據說,瓜地馬拉的風景是沒的說了,自然風光得天獨厚,堪比九寨溝。你可以在百度圖片里查一下,有山有水的。這裡甚至還誕生了偉大的瑪雅文化。如果喜歡考古,可以來這裡研究一下,沒準兒還能找出外星人來過的佐證。

只是,這個國家沒有和我們建交,估計反華的因素多一些。想去的話麻煩一點。


瓜地馬拉是世界十大危險城市之一,在這樣一個國度,政府和警察是極其不靠譜的,通常情況下,任何人都可能成為搶劫你的對象(當然你也可以搶他們),網上流傳著,這是個名副其實的「犯罪之城」。


瓜地馬拉目前與中國沒有外交關係,它位於中美洲,有著不錯的旅遊資源,不過離中國太遠,大部分中國人不知道這個旅行目的地,再次沒有外交關係,在國內辦理不了簽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