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ndscape Artistic & Cultural Tourist Industry of Ecological Rural Landscape

——以國外鄉村景觀與黔東南地區聚落生態景觀為例

—A Case Study of Foreign Rural Landscape & Southeast Rural Landscape of Guizhou

引言

鄉村聚落由社區或鄉村居民點構成,作為塑造鄉村景觀的重要元素,是鄉村人口生活的主要場所,其分布格局是自然與歷史共同選擇的結果,也是人口活動強度的空間表現。

但到了近代時期,主要是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城市化席捲全球,傳統的鄉村聚落景觀正在加速改變,新的景觀正逐漸取代傳統景觀。在工業化、城市化急速推進的過程中,鄉村——特別是城市近郊的村莊——受到了城市發展的強烈輻射,傳統的聚落形態、結構驟然改變。那麼,還原鄉村聚落生態景觀的地理原貌藝術和歷史文化進程以及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合理開發鄉村景觀產業將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

本文將通過列舉國內外的眾多鄉村聚落生態景觀案例深入研究,其中,提煉三個案例著重進行分析,分別是:日本的岐阜縣白川鄉合掌村的景觀開發、英國科茨沃爾德鄉村田園景觀的發展歷程、中國貴州黔東南苗侗自治州從江縣加榜梯田鄉村聚落的景觀變遷。

日本岐阜縣白川鄉合掌村(圖片來自互聯網)

英國科茨沃爾德(圖片來自互聯網)

貴州黔東南苗侗自治州從江縣加榜梯田(圖片來自互聯網)

鄉村生態文化景觀格局

景觀格局的定義是建立在景觀生態學基礎上的,其主要依據的是景觀空間結構的外在表象,是景觀格局「斑塊—廊道—基質」分析框架的具體化。但在鑽研理論基礎的同時,更需要探索鄉村聚落景觀中蘊含的生態核心價值。

風景,英文Landscape一詞出現於16世紀末,在牛津字典中解釋為「Everything you can see when you look across a large of land, especially in the country」,通常用來描述美麗的鄉村風光。在漢語語言中指某地或某種類型的自然景色,泛指可供觀賞的景物。由此,鄉村生態文化風景是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人地關係。

從文化的角度出發,鄉村文化風景可由物質文化層、制度文化層、精神文化層三個部分組成。其中,物質文化層是以村落環境為依託、經人類創造的自然物和建築物,是在一定技術條件下人對自然的適應與改造的結果,反映了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思想意識、審美觀念和科技水平,以農業和民居為代表。制度文化是生活在特定村落空間的人群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的各類活動,是以自然環境為活動空間進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既受村落環境的間接影響,也受到諸多文化的直接影響,包括人際關係、風俗習慣和規範化了的社會制度。精神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村落空間人群的社會心理現象,主要包括宗教信仰、巫術、道德、心理與思維、性格、審美情趣、祭祀、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方面。

反觀生態的角度,詹姆斯·科納說過,「景觀應該與生態建立創造性的關係,從而探索「一種新的更有意義、更有想像力的文化實踐可能性,而不是僅僅關乎改善、補償、修復、審美或以商品需求為導向」。生態學與景觀創造性的結合,以及景觀創造性和實用性的結合,是令人長期予以厚望的。」自古以來,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在人與大自然的磨合和碰撞之中創造出了和諧共生的生存法則,那並不是「固定公式」,而是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自然環境而各具獨創性。生態景觀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回歸大自然或者取締人為干預,而是通過人與自然的相互磨合,各取所需和相得益彰實現互惠共贏的格局。鄉村聚落和自然景觀形成的聚落景觀格局便是長期沉澱下來的智慧,創造性協作的結晶。

針對研究技術的演變歷程。20世紀中後期,鄉村聚落格局的研究主要是將地圖分析和實地探察所獲得的數據與結果以定性描述的方式加以表達。20世紀末至今,已有多種學科和技術綜合運用於鄉村聚落格局的研究中,主要研究技術包括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景觀模型建立等;研究方法主要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以及定性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式。

鄉村文化生態景觀的藝術美學

生態文化景觀大地藝術繼承了先輩的文化與藝術修養,它可以說是中國莊子的「天人合一」哲學思想的具體實踐物。大地藝術家認為,藝術與生活、藝術與自然應該沒有森嚴的界線。在人類的生活時空中,應處處存在著藝術美學。遠古祖先將地上的家的格局與蒼茫宇宙之格局所對應,早已顯示出宏大而驚人的宇宙哲學觀。人類對天地的至忠信仰,成為鄉村聚落格局穩固傳承至今的堅實力量。

中國貴州是一個獨具文化藝術特色的自然景觀鄉村聚落生態地區,是一個喀斯特廣泛發育的內陸山區省份,其碳酸鹽岩出露面積佔全省面積的738%,山地丘陵面積佔全省土地面積的925%。喀斯特高原山地峽谷環境使貴州的各民族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鄉村聚落形態,其環境的封閉性也制約外來文化的入侵,使各村落保持傳統文化的傳承,形成了多樣而又獨特的鄉村文化風景,使貴州享有「文化千島」的美譽。

貴州喀斯特地貌(圖片來自互聯網)

這裡最值得列舉的大地藝術聚落生態景觀是黔東南州加榜梯田地區聚落景觀。一年四季,梯田皆有其美。夏天的加榜,到處是一片青蔥稻浪。到了十月,隨著作物的豐收,山野也變為了金黃色。但看梯田最美的季節永遠是冬天,因為注水後的梯田會閃現出銀白色的光芒,從而凸顯出梯田婀娜曲折的輪廓。日出前,梯田優美的輪廓已經在黎明的晨曦中若隱若現,站在高處俯瞰下去,宛若一幅極其淡雅的水墨畫。當太陽從東方升起後,紅色的朝陽投射在西側的村莊上,四周的顏色也隨著太陽的升高而不斷變幻,那種多彩與爛漫,不由得讓人陶醉。梯田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綿延整個月亮山區。

加榜梯田大地藝術(圖片來自互聯網)

常年的當地苗族與水族居民長期沉澱下來的智慧和與大自然之間創造性協作開拓了這一片奇蹟,加榜梯田的景觀格局印證了鄉村聚落生態景觀包括大地藝術景觀是人類與自然界之間相互關係和作用。人們開墾的梯田隨山勢地形變化,因地制宜,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甚至溝邊坎下石隙也開田,因而梯田大者有數畝,小者僅有簸箕大,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萬畝。在梯田耕作上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合理的方法和制度。這種方法就是在找地開田時,要找不怕風吹、向陽、平緩、無病蟲害、雀鳥不來吃又終年保水的肥沃坡地,開成台地後先種三年旱地,待其土熟,再壘埂放水把它變成梯田。1995年,法國人類學家歐也納博士曾經這樣稱讚梯田景觀:「梯田是真正的大地藝術,是真正的大地雕塑,而本地人民就是真正的大地藝術家。」

加榜梯田大地藝術(圖片來自互聯網)

加榜梯田大地藝術(圖片來自互聯網)

加榜梯田大地藝術(圖片來自互聯網)

聚落景觀之美,自聚落髮生之時起,即相伴而生。日本建築師藤井明認為:聚落的美和生命力源起於住居中群體的「共同幻想」,這種幻想是聚落中群體共同遵守的制度、信仰、宇宙觀等,不同的幻想造就了聚落不同的個性和美的異質性。傳統的鄉村聚落蘊含了純粹的住居情感和厚重的宗教情懷,這些強大的精神力量使聚落格局變得親切而深邃。

日本岐阜縣白川鄉合掌村(圖片來自互聯網)

在日本的經典鄉村案例白川鄉合掌村中,自然環境和居民聚落之間的協調和影響一直相互作用到現在。純粹的村民居住情懷和對自然法則的高度尊重促進了合掌村「宛自天開」的自然生態村落景觀的藝術格局。村子裡的茅草屋建築全部由當地木材建造且不用一根鐵釘。然而,在1965年經歷過一場火災之後幾乎所剩無幾。村裡有三四個人主動帶領重建家園,開始一場保護家園建築茅草屋的運動。由此繼承和發揚合掌村的一個歷史傳統:每家都有囤積茅草的習慣,一家有難,多家支援,一家更換茅草屋頂只需要一天的時間就可以全部完工。這個習慣一直保存到現在,後來把合掌建築稱之為「結」的力量。溫暖而深遠的聚落文化演變升華出的力量成就了深富內涵的鄉村生態景觀藝術之美。

日本岐阜縣白川鄉合掌村(圖片來自互聯網)

對黃土高原聚落文化的發衍做了詳盡的研究後,王曉華認為,原始聚落的布局主要體現在生活、生產和對死者安置的三大內容上,經由氏族、血緣關係的發展,深藏於聚落人居文化中的生命理念、倫理模式愈加凸顯,成為影響聚落格局的重要因素。由此而知,聚落不單是一個物質的住居空間,更是一處流溢於聚落物質外的精神場所。

黃土高原窯洞民居景觀(圖片來自互聯網)

與城市聚落景觀格局相比,鄉村聚落景觀格局因與自然完美融合,具有獨有的人文藝術價值,其整合了豐厚的鄉土資源,在美學價值和旅遊價值方面更具有優勢。這種獨具魅力的空間環境喚起了城市居民對原初人類與自然和諧與共的記憶以及對寧靜詩意生活的嚮往,由此催生了當今日益火熱的鄉村旅遊產業。

再以英國為例,城市園林綠化只是英國農村文明的延伸,是英國人身入城市而心系鄉野的傳統心理遺緒;英國自然生態的主要組成部分,始終在於鄉村、田野。清光緒二年中國首次派遣外交使節出駐西方國家,駐英副使劉錫鴻的《英軺私記》就言及:「英人最喜種樹……倫敦繁鬧處所,二三里即有園林,屋後門前稍得隙地半弓,莫不植以美蔭」;至於鄉野各地,「往往一望瀰漫,無非綠障,籠天綺霧,撲地涼痕,村居隱約其間,洵畫景也。」令他也「不覺復動買山之想」了。

同在19世紀,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的《英倫見聞錄》之《英國的鄉村生活》,開頭就說:「外國人想要準確地了解英國人的性格,絕不能將觀察範圍局限在大都市。」比起劉錫鴻的粗略描述,他把村落和花園兩者所代表的英國自然,上升到英國人的性格亦即國家文化的構成。這也是為什麼經歷了城市化,英國鄉村依然美得讓人絕望。

英國科茨沃爾德(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列舉的英國科茨瓦爾德鄉村田園景觀恰到好處的詮釋了以上論述。在科茨瓦爾德,甜蜜溫馨的鄉村,熙來攘往的集鎮,古典的英倫丘陵風景,干石牆、牧羊群和湖泊,薰衣草花海和向日葵田,處處都散發出英倫田園鄉村的獨特魅力。科茨瓦爾德擁有各種別具風格的休閑、創新、歡樂的英國鄉村花園,如一座擁有2200種玫瑰的馬美士百利鎮亞比屋花園、小規模的磨坊丘陵花園、佩恩斯威克洛可可式花園、科茨沃爾德農場公園等。其實,科茨瓦爾德不僅僅是在鄉村田園聚落景觀藝術美學和園林造景方面獨具特色,它的歷史悠久的旅遊運營,農業格局和生態保護同樣十分卓越,後文將會詳細闡述。

英國科茨沃爾德(圖片來自互聯網)

依託鄉村聚落景觀格局的美學及文化價值,在古村落保護開發上,各國都在尋求既能妥善保護傳統聚落的原有特質,又能滿足時代發展對傳統聚落風貌的「進步」要求的一種兩全模式——當代鄉土聚落景觀格局保護開發模式,如1920年美國的「鄉村生活歷史博物館」,在原址受到拆毀威脅的聚落集中起來重新組合成一個代表某個特殊時期的村莊;又如1995年,在挪威政府的資助下,貴州省六枝特區的梭戛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生態博物館,保護了一支稀有的、具有獨特文化的苗族支系的聚落,當代人才有機會欣賞到他們獨有的聚落生態格局美學。

傳統鄉村聚落的美學價值,不僅承載了生土鄉居的藝術、哲學理念,更是讓人在欣賞流連之餘,感嘆於這美的愈漸衰落和消逝。

人口遷徙與鄉村文化聚落景觀演變

聚落景觀格局的形成,大致受到地理環境條件、生產基礎條件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之中的聚落構型也在孕育著本體的演化。這種演變的驅動力主要源於政治經濟制度的變更、政府政策的改變、城市化的衝擊、耕作方式的改變、人口遷移等。人類的移民不僅是區域社會經濟形式的直接交流方式,也使不同的地域文化得以傳播和溝通。聚落格局在技術、文化互融中演化出不同的形式。

以日本為例,Palmer對二戰後日本鄉村人口分布狀況以及聚落變遷做了深入研究:二戰後,日本鄉村出現人口大規模湧向城市的現象,這一問題導致了鄉村地區人口銳減,城市人口急劇增加的狀況,許多村莊因此荒廢。日本政府在人口嚴重減少的鄉村社區實施聚落組合的政策,以此形成了新的聚落格局。

發達國家自20世紀後期加大了對聚落格局演化機制的研究,不少學者將研究視角投向古代原始聚落的演變和遠古聚落分布對當今城鄉聚落格局的影響,也有諸多學者關注時代變遷與政策變更對聚落格局及發展模式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後,世界各國催生了大量新型鄉村聚落,也促成了眾多原有聚落的變革,其中尤以歐美國家最為突出。俄羅斯的鄉村聚落也在戰後經歷重大改革。經對俄羅斯在前蘇聯時期鄉村聚落的巨大變遷的分析後,Kovalev指出,國家經濟制度的變革會直接促使鄉村聚落格局的改變。在社會主義大規模集中式經濟影響下,聚落格局走向了規模化、集聚式發展模式。Duffy分析了愛爾蘭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20年間的鄉村聚落的變遷,他發現,由於城市蔓延加劇,城市近郊的鄉村聚落首先受到衝擊,其格局的改變最為明顯。美國小城鎮規劃師Arendt一直致力於英美鄉村規劃,通過對比,他坦言,二戰後,英國通過制定相關法律使鄉村建設井然有序,而美國因沒有控制鄉村發展位置的相關法規,小城鎮一直處於隨意發展之中,在布局和基礎設施方面沒有給後續發展留下餘地。

早期的中國鄉村主要受國家政治制度、農耕經濟模式和鄉村宗法體制的複合作用,改革開放後,政府先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三農」政策,鼓勵農民「離土不離鄉」、「就地轉移」,期間鄉鎮企業異軍崛起,導致原來廣大的鄉村地區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小城鎮數量迅猛增加,聚落結構與功能發生很大轉變,呈現由內聚性朝外向性過渡的特徵。2005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策一經提出,村莊景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革新時機,各地全面展開了村莊規劃,許多村落格局、面貌煥然一新,但與此同時,村莊規劃與建設的盲目性、自發性、無序性等問題也隨之產生,因此如何對村莊景觀格局風貌進行控制,成為村莊規劃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以貴州為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峽谷環境使曾經讓民族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鄉村聚落形態,早期,鄰近的湖南和雲南等地區的少數民族發生了多次的遷徙和移民,形成了如今的多民族融合的格局,而環境特性最終制約外來文化的入侵,使各村落保持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而過度商業化和過度城市化對文化多樣性產生的威脅,即使在貴州這樣一個相對封閉、現代化和城市化程度並不發達的地區,也出現了鄉村文化的斷層、變異和失落,如文化傳承人的斷裂、鄉村傳統建築文化的變異、服飾與語言的漢化、風俗與儀式的異化等。

貴州加榜梯田人類遷徙形成的大地藝術

工業與城市對鄉村聚落景觀的影響

「村莊目前在城市化面前面臨沒頂之災。」美國社會哲學家Mumford在研究城市發展歷史時對鄉村做了如是評述。是的,作為孕育城市的鄉村,在城市急劇擴散的今天,大多已無法堅守原來的形貌,在城市輻射中相繼倒塌或換顏。同時,鄉村作為城市的綠帶和生態屏障,這一生態結構體系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蔓延下已被打破。農業工業化導致新村落規模擴大,成千上萬的小村落廢棄並逐漸消失,村鎮由孤立分布而形成網路結構,從根本上改變了鄉村聚落景觀格局。Banskia與Wesotowska指出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鄉村房屋已改容顏,以適應現代文明的潮流。現代化的居住模式已經改變了傳統的村莊住居的格局。Antrop認為,鄉村的城市化主要是為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對鄉村聚落的規劃其實是基於城市的發展而進行的。同時,他經過研究發現,城市化的過程首先影響城市近郊的鄉村,隨後輻射至偏遠的村莊,這一過程中,鄉村聚落格局經歷的變遷隨著距離城市遠近的差異以及地域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特性。

我國的改革開放推動著鄉村向城市轉型,以小城鎮發展為主的經濟模式在廣大鄉村愈演愈烈,鄉村城市化一方面為鄉村注入了現代文明的血液,促進農村生活質量和生產力的提高,乃至實現城鎮化的蛻變過程;另—方面卻伴生了嚴重後果,由此帶來的鄉村聚落「空心化」現象成為許多國內學者探討的焦點。鄉村聚落空心化是因農戶紛紛向原聚落周邊拓居,致使原聚落住宅空置、坍塌,逐漸形成所謂的「空心村」的聚落演化過程。這一現象產生的本質是城鄉轉型發展進程中鄉村地域系統演化的一種不良過程,是複雜的社會經濟過程在村莊物質形態中的表現。

英國史家阿薩·勃里格斯的《英國社會史》裡面談到工業革命、圈地運動帶來的負面後果,包括「改變鄉村環境的面貌」,很多林地等自然景觀消失了。此外,農村的現代化,也毀掉了一些村風民俗、道德情操方面的優良傳統,讓哈代等英國鄉土作家一唱三嘆地書寫其田園輓歌。當初英國以工業革命開風氣之先、領跑全球,然而工業式微之後,昔年所謂被取代的農業卻仍然在、鄉村仍然那麼美好,彷彿歷史的最後判決。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逆城市化」現象在歐美少數經濟發達、城市化趨於飽和的國家漸趨顯現,表現為城市人口減少、經濟衰落,而鄉村地區人口增加。進入21世紀,我國的一些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等),逆城市化的趨勢也開始愈加明顯。該現象給鄉村的社會、經濟與環境帶來了一定影響,也加速了鄉村聚落形態和格局的改變。該城市發展趨勢或許能促使Howard「田園城市」的廣泛實現,若此,鄉村終能與城市聯姻,形成一派和諧共榮的景象。

生態景觀保護與開發

繼續以英國為例,英國在經歷了工業革命和城市化進程之後的鄉村和聚落景觀卻能回歸生態並發展的如此美好,究竟真的是歷史的最後判決還是人類的天性使然。陳義海《吹拂英倫的海風》有很到位的概括,該書開篇便寫到:「英國人恐怕是世界上最熱愛自然的民族。」而「領略英國的自然,要連同英國的花園一起欣賞。英國人對花園的重視簡直到了瘋狂的程度」,「在他們看來,沒有花園的房子簡直不叫房子」。這種深入城市的自然生態,是有著悠久傳統和理論指導的。早在16世紀,英國文學當中就留露出了人們對於自然生態景觀的嚮往。英國思想家托馬斯·莫爾《烏托邦》對理想國的描繪就有:「花園是對全城人民最富於實惠及娛樂性的事物。這個城的建立者所最愛護的似乎也是花園。」這部想像性的名著,是因作者不滿於英國現狀,要虛構一個未來的完美社會,但其中仍不脫英式園林之愛,將這種英倫風度投射到其中。

於是從空間上到時間上,英國永遠都綠草油油,花卉、糧食、果蔬、林木處處繁茂。——這個時間還不僅指一年四季,而是自古以來的歷史傳統,英國人又特別注重維繫傳統、特別嗜好自然風物,遂成一永恆的田園風光。

英國科茨沃爾德(圖片來自互聯網)

民國時儲安平那部非常精彩、能啟人對照之思的《英國採風錄》,有一專章《鄉村生活》,引用了英國首相包爾溫大段深情的描述,其中有一句名言:「英國即鄉村,鄉村即英國」。儲安平自己則談到,英式鄉村能同時兼得「自然」與「物質」,那種「極可愛」的鄉村生活,以及構成英國自然生態的其他元素(如英國公園與中國公園設計思路相反、追求自然美等),剖析了背後深層次的文化傳統與民族性格。也是英國各類鄉村田園景觀生態保護如此順利和卓越的前提條件和根本因素。

如今在技術方面景觀生態保護已經發明了很多的方法和途徑,如濕地灘涂處理技術和能源循環技術等等,但這其中最根本的還是與人類的初心密切相關,不熱愛自然生態和缺乏責任感使得很多生態保護流於形式,很多利益矛盾體之間存在衝突,讓一些人為了個體格局利益而反對總體的生態保護策略等。一個國家和一個地區除了依靠調動人民最純真的熱愛和歷史自行沉澱之外,強制性的生態保護法律政策也必不可少。

以日本白川鄉合掌村為例,為了妥善保護自然環境和開發景觀資源,白川鄉合掌村村民自發成立了「白川鄉合掌村聚落自然環境保護協會」,制定了白川鄉鎮的《住民憲法》,規定了合掌村建築、土地、耕田、山林、樹木不許販賣、不許出租、不許毀壞的三大原則。他們的基本任務是:不僅要保護上百年歷史的合掌村建築,還要保護好與合掌村合為一體的自然環境。其中,《景觀保護基準》文件中規定了建築的修復和改造都必須在一定的範圍內,包括材質的選擇,樣式的建造和尺度的控制。村幹部曾說,如果每個個體都強調自家的建築個性,可能導致整體美感的削弱和破壞,最終失去景觀的整體美感,也就失去了審美觀賞價值。

日本岐阜縣白川鄉合掌村(圖片來自互聯網)

因為有「白川鄉合掌村聚落自然保護協會」的把關,才使得合掌村整體風貌一直保存完好。協會經常邀請專家考察,徵詢保護和建設意見,合理制定規劃方案。《景觀保護基準》也是在專家與政府有關人員現場調查研究後制定的。如今合掌村成為世界聞名的原生態美麗鄉村。

旅遊景觀與產業發展的共生原則

旅遊產業元素的鄉村生態景觀將更具活力和影響力,在發展鄉村現狀產業的同時帶動區域的知名度和關注度,是促進鄉村聚落生態文化景觀與自然環境和城市之間共贏的有利策略。同時,旅遊產業的注入並不會影響鄉村居民的正常生活,相反,會給村內的居民提供工作崗位和盈利機會,同時,實現了離開村子在外打工的居民建設家鄉,追溯鄉愁的願望。鄉村旅遊是一種建立在鄉村聚落美學基礎上的精神體驗活動,這種旅遊形式在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展示和傳承鄉土文化等方面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已成為都市人們享受自然、感受純樸、回歸幼小的主要途徑。

以英國科茨沃爾德為例,各種類型的博物館,如羊毛加工博物館、動植物博物館、美術博物館等,詳細生動的向遊人展示了該地的歷史和文化藝術。擁有富有歷史氣息的教區教堂,如菲爾頓大教堂、告士打大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等,其中告士打大教堂是哈利波特的取景地。區域內還有多個歷史悠久的小鎮。建築風格古樸典雅,河流環繞,一派典型的英國鄉村景緻,號稱「英國水上威尼斯」。世界著名的史前建築遺迹巨石陣就位於科茨沃爾德地區,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每年都吸引百萬人從世界各地慕名前來參觀。這些都通過遊客參與性極強的方式詮釋著鄉村鎮中的歷史文化變遷,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到來。

英國科茨沃爾德(圖片來自互聯網)

此外,農場提供的鄉村生活體驗和莊園提供的吃住一體模式同樣極具鄉村吸引力。多恩老農場,這家農場既是農場旅店,也是一家農產品商店,商品不是自家產的就是購自附近的其他農場,健康新鮮。建築歷史可以追溯到15世紀,提供英式美食。沉浸其中可以享受到這種簡單而又純粹的快樂。Lords of the Manor,一家莊園酒店,整個建築由蜂蜜石搭建而成,有種荒涼而又溫曖的美感,只有26間客房,非常私密,酒店後面是一個小公園,即使只是驚鴻一瞥,也足以讓人感慨萬千。

英國科茨沃爾德(圖片來自互聯網)

科茨沃爾德不僅依靠風景優美的靜態產業,還有各種新奇有趣的活動吸引著參觀者。

科茨沃爾德奧林匹克運動會,已有400年的歷史。由於比賽項目獨特有趣,十分受英格蘭人的歡迎。不同城鎮幾乎每個月都有專屬的特別活動,像是中古古裝騎士、花展、空軍表演、

追芝士等,香水製作作坊對遊人開放參觀,以供了解香水的製作工藝;還可以參觀科茨沃爾德獵鷹主訓練中心等。

英國科茨沃爾德(圖片來自互聯網)

再以中國貴州為例,雖然整體的鄉村聚落生態旅遊景觀仍處於發展中階段。但也有一些開拓性的好的旅遊項目已經為優質的生態和諧的鄉村聚落生態文化旅遊景觀開闢先河。

貴州本土營造工作室曾經設計實施的一些鄉村聚落生態文化景觀的民俗和規劃項目促進了鄉村聚落生態文化景觀的發展進程。其中,在黔東南的一個民宿項目中,特別的將傳統文化保留,保留原有居民的鄉愁情懷和都市人民的陶冶情操的願望,同時適當的注入傳統禪茶文化的烘托,藉助美麗的自然生態環境,實現旅遊景觀民俗的生態和諧和產業共贏。針對鄉村的聚落文化景觀,在全新的家庭電器的環境中,依然保留了一些可觀賞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民具,有的民宿家裡還專門收藏了農村過去的各種鄉土玩具,布娃娃,木雕等手工藝品,增加了鄉村民俗的鄉土特點和民間藝術的觀賞樂趣,旅客在住宿中能感受到農村生活環境的樸實與溫馨,還可以聽到主人講述當地風土人情,城市的人們可以深深體會到久違的寧靜與安逸。

貴州鄉村景觀民宿設計

貴州鄉村景觀民宿設計

另外,針對於鄉村聚落生態景觀中蘊含的文化挖據不僅僅是單方向,而是多元的,貴州鄉村文化是經過少數民族的遷徙定居以及漢文化的干預和融合最終形成的文化綜合體。少數民族如苗族、侗族留下了遷徙的足跡和生存的智慧,漢文化的干預和融合,例如王陽明「知行合一」的陽明文化的影響、明代的漢文化影響下的天龍屯堡文化形成以及後來的孔孟文化流傳。更讓這裡的文化更加多元,更加有了靈魂寄託和多元包容性。另外一個項目將漢文化中的修禪與茶道和當地的民俗農耕文化相結合,營造當代鄉村民俗生態景觀的新型設計和運營模式,功能不只局限於住宿和體驗農家樂,同時增加了修禪學院和文化研究工作室等機構性質的功能,在吸引參觀者的同時也吸引學者前來修身養性的同時將文化傳承和提升。

貴州鄉村景觀禪修室設計

貴州鄉村景觀禪修室設計

結語

生態鄉村聚落文化景觀集中體現了人與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人地關係,其特有的「鄉土」特徵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從生產生活方式到精神領域都無不展示和延續著「鄉村」文化。通過對鄉村文化風景構成與特徵的研究有助於揭示鄉村文化的內涵,有助於在旅遊開發中突出各村的文化風景特點,有助於傳承與發展傳統鄉村文化風景中的優秀內涵。發達國家從以往的聚焦聚落景觀格局的物理性質(即聚落實體),近幾年發展為開始關注隱性因素在聚落格局中的反應,如人的精神、感知、聚落文化等,並使用定量的方法測定隱性因素在聚落空間分布中影響的程度。因此,隱性因素將是今後鄉村聚落格局研究中重要的分析因子。

我國已從主要研究北方山地鄉村聚落空間結構、格局演化與優化,漸趨關注南方平原地區的鄉村聚落格局。隨著新型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所引起的人口遷徙或轉移(如農村人口轉移為城鎮人口),由此產生的人口、耕地(耕作規模)關係的變化會給鄉村聚落格局帶來何種變化,是今後在鄉村規劃中必然要涉及到的一個重要問題,而如今,越來越多的解決方案的可能性已生出萌芽。不同的生態過程與尺度將產生不同的景觀格局,同時景觀格局也作用於生態過程,格局與尺度的改變也將促使過程發生改變。

從最根本的因素出發,真正的發現和探尋方法處理和解決鄉村聚落生態文化景觀的生態、文化等問題,需要從人類的最本質的內心出發,內求本心,有人文的滋養;外善社會,有切實的保障。當民眾的精神思想和生活追求達到卓越的水準時,伴隨而來的文化、生態和諧、產業發展以及精神寄託都將卓越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紅梅 廖邦洪,聚落的啟示——國內外鄉村聚落景觀格局研究,www.archcy.com,2015

【2】 顧小玲,農村生態建築與自然環境的保護與利用,南京藝術學院學術論文,2013

【3】 [美] 查爾斯·瓦爾德海姆,景觀都市主義The Landscape Urbanism,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17

【4】 [日] 米山淳一,「地域遺產」,京都:學芸出版社,2007

【5】 [日] 日本觀光協會——地域活動的智慧,京都:學芸出版社,2007

【6】 熊康寧,杜芳娟,廖靜琳.喀斯特文化與生態建築藝術[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30-110.

【7】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M],The Commercial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P.979.

【8】 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大辭典: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9】 陳惠琳,鄭冬子,殷紅梅,等.人文地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100-112.

【10】 [美] 華盛頓·歐文,英倫見聞錄The Sketch Book of Geoffrey Crayon, Gent.,上海文藝出版社,2008

【11】 [英] 阿薩·勃里格斯,英國社會史A Social History of England,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12】 陳義海,吹拂英倫的海風Britain: A Maritime Nation,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

【13】 [英] 托馬斯·莫爾(爵士),烏托邦 Utopia,商務印書館,1982

【14】 儲安平,英國採風錄——鄉村生活,東方出版社,2005

【15】逍遙李方正李雄,英國鄉村景觀變遷中的文化驅動力,1000-6664(2015)08-0045-05,2015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