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相片

(图片提供/傅春旭实验室)

高级餐厅里的松露餐点动则数千元起跳,国外松露产值居高不下,甚至发展人工种植技术,但国内松露相关研究仍还在起步阶段,林业试验所森林保护组副研究员傅春旭与研究团队花了5年时间造访国内山区找到多种松露新种与新纪录种,其中2种块菌可能具有经济产值,过去一年又发现2种世界新种块菌,研究团队正建立数个块菌试验区,希望能先投入块菌生产,提供给林农未来的生产依据。

松露市场产值高,采收量逐渐下降

松露与高价几乎画上等号,松露涵盖真菌界中的三个类群,包含接合菌中的豆松露、子囊菌中的真松露,与担子菌中的假松露。一般民众熟知具有特殊香气及风味的松露,属于子囊菌门下的块菌科(Tuberaceae)块菌属(Tuber spp.),为松露家族中最具经济价值,国内研究通常会以块菌或块菇称呼。

检视相片

研究团队去年发表松露新种台湾腔块菌。(图片提供/傅春旭实验室)

全球块菌发展最早从欧美开始,块菌特殊风味让许多人深深著迷,但数量稀少价格也居高不下,如义大利白松露1级品经估计可达每公斤13,000美元,亚洲地区也陆续发现新种块菌,这些新种也逐渐走入全球贸易市场。

19世纪时,法国、义大利皆发展黑孢块菌的种植技术,这可能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大量黑孢块菌生产的主因,不过1960年代欧洲松露产业却开始走下坡。

林业试验所森林保护组研究员张东柱表示,这与两次世界大战破坏松露生育地与种植技术发生问题有关,因此各国积极改良松露栽培技术进行商业化量产,但优良种苗来源为各国发展瓶颈之一,种苗需要感染块菌菌种才能生产,但市场仍流通没有感染或感染不良的种苗,或是感染其他非块菌菌种的种苗,如牛肝菌、松茸等。

张东柱说明,松露种苗与田间栽培的问题症结点在于研究资源与人力问题,由于松露栽培研究耗时、成果较不具学术价值,再加上松露具高价值,技术拥有者担心失去竞争力,而不愿公开资讯,让有心想投入相关研究的人员必须投入更多资源与时间。

台湾曾有人工块菌造林地

国外块菌研究起步早,台湾30年前也有开展块菌研究,1987年10月30日台湾首次在南投的东埔山区发现黑块菌,块菌研究就此展开,1989年台大森林系教授胡弘道在台大实验林和社营林区完成全亚洲第1个人工块菌造林地持续造林抚育8年,先后发表世界新种台湾块菌(Tuber formosanum Hu)及屑块菌(Tuber furfuraceun Hu & wang)。

傅春旭指出,台湾森林覆盖面积约有2/3,可发展块菌种植,但没有单位愿意投入多年时间复制胡弘道成功经验,台湾块菌产业也没有被建立。

计划与松露续前缘

林业试验所森林保护组副研究员傅春旭因为执行松露产业化研究计划,在5年前正式投入国内块菌研究。

傅春旭回顾与松露结缘过程,他表示,自己曾参与过1989年胡弘道设置和社样区,协助撒石灰,后来又陆续参与两个设置松露园案子,2011年前往云南寻找山葵时,发现山葵田上方刚好是松露园,「下山的人都揹著装著松露篮子」,就跟著当地人去看去挖。

检视相片

松露价格受到种类及产量影响,通常白松露的价格会高于黑松露。(图片提供/傅春旭实验室)

傅春旭表示,2011年前往云南时,发现当地的松露过去是拿来喂猪,而不是给人吃,价格约莫在每公斤20元人民币,后来当地人注意到松露经济价值,售价逐年攀升,每公斤上涨到80元人民币、130元人民币、400元人民币,白松露价格甚至可高达1300元人民币以上。

虽然傅春旭与块菌相当有缘分,但看到各国宣称自己的松露都是人工栽种,产量却逐年下滑,对于块菌产业他抱持著一个问号,迟迟不敢投入,没想到2013年因为实验室经费不够,让他一头栽进块菌的世界。

从云南调查到国内块菌研究

傅春旭的块菌研究是从产地调查开始,他指出,中国块菌产地主要分布在2,200公尺到3,000公尺间,pH6.5到pH8.0的石灰质土壤中,刚好云南地区块菌产量占50%,且当地植被与台湾类似。

2013年8月,傅春旭带著研究团队到云南调查,正巧遇到菇蕈节,在市场看到牛肝菌、松茸、块菌等,但贩售者不愿意带团队前往松露生育地。隔年研究团队即透过云南台商协助,进到当地的印度块菌生育地,进行生长环境调查,了解当地松露产业。

傅春旭表示,透过在云南地区搜集到的土壤资料及气温资讯,比对林业试验所累积的6,800多笔土壤资料,将气温换算成海拔高度,最后在台湾筛选出10个可能出现块菌的生长热点,但这些区域分属不同管辖单位,如地方政府、国家公园,有些单位不愿意核准进入,10个生长热点还没开始调查。

除了筛选台湾块菌生长热点外,傅春旭团队依循著过去胡弘道团队发现块菌的地点,逐一开挖,也参考热心民众的块菌地点通报进行区域调查,但并非每个地点都有成果。

检视相片

2016年6月研究团队在八通关古道与郡大林道间的台湾云杉下,发现世界新种云杉块菌。(图片提供/傅春旭实验室)

像是傅春旭团队原本希望能在郡大林道60k旁的台湾二叶松林发现块菌,结果却意外在八通关古道发现世界新种的白块菌,不管海拔高度或是土壤检测,皆与当初预期设定有所不同。傅春旭表示,发现国内白块菌的生长环境pH值没有超过6,而石灰岩地形比较容易发现黑块菌。

翻山越岭,国内研究艰困

傅春旭与研究团队的块菌研究已经进入第5年,他表示,在国内开展块菌研究相当很困难,像是外国的松露附近会有明显指标,如火烧圈或松露蝇,但台湾的松露旁并没有这些指标,只好看到寄主植物就开挖。

傅春旭表示,2014年透过大仁科技大学教授祁伟廉协助下训练块菌犬,以印度块菌作为训练材料,确实块菌犬能成功找出埋在地面下的印度块菌,但后来发现块菌犬无法找出其他种类的块菌,「只好人当狗,一群人继续慢慢挖」。

走入台湾山林开挖块菌对傅春旭团队为一大挑战,他说明,国内山区受到921地震及多次台风侵袭,许多林道已无法让车辆通行,甚至地貌也完全不同,没有熟悉当地环境的向导带领前往,这是件很危险的事,需要有更多单位投入资源才能更深入研究。

5年发现6种块菌,4种为全球新种

这些年傅春旭团队的足迹抵达阳明山、莲花池、福山、太麻里、六龟、玉山、台东等区域,团队成员在去年8月台湾松露资源研讨会时,发表4种松露新种,其中有2种为块菌,分别为云杉块菌(Tuber piceanum Wong & Li sp. nov)以及深脉块菌(Tuber elevatireticulatum sp. nov),去年深脉块菌是以溪头块菌称呼。

去年底团队又发现2个块菌新种,分别为台东发现的热带块菌(Tuber tropicum Wong & Li sp. nov),以及在六龟发现小西氏石栎根系的白块菌(尚未命名),傅春旭笑著说,新种块菌都是在偶然情况下遇到,像是团队成员下山时在路边随手挖一下就发现新种,消息传回来后很开心。

检视相片

块菌的发现需靠研究人员徒步进入山林,低头、趴下慢慢挖掘。(图片提供/傅春旭实验室)

除了新种外,傅春旭团队过去一年也在福山发现泰国块菌与日本块菌2种新纪录白块菌的菌根,目前已经将发现地围起来,让动物不要进入爬挖,期望未来能在树下发现块菌。

傅春旭表示,块菌可让林业创造出高附加价值,增加林农收益,但要谈松露产业化,可能须仰赖农企业、林农等投入,不过由于松露长在地下,无法让投入者放心,可能要有人先种植,再挖出来才有机会吸引人投入。

目前傅春旭团队将建立数个块菌试验区,包含北东眼山、清境、大雪山、国姓乡、台东等地,透过8年造林抚育管理,期望能生产块菌,未来也将逐步增加试验区,与土地管理单位持续沟通,让他们理解块菌研究的意义。

原文作者为洪嘉镁,本文转载自《农传媒》。更多精彩内容,请详见《农传媒》,全文连结:http://bit.ly/2MQE1sg

延伸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