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年前的今天,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於在日本馬關(今下關市)簽署的《馬關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爲《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馬關條約》的簽署標誌着甲午戰爭的結束。該條約是繼《北京條約》以來侵略者強加給中國最刻毒的不平等條約。

《馬關條約》(又稱《春帆樓條約》)共11款,並附有“另約”和“議訂專條”。主要內容有:

1.中國承認朝鮮的獨立自主,廢絕中朝宗藩關係。

2.中國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羣島及澎湖列島給日本。

3.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4.開放重慶、沙市、蘇州和杭州爲商埠。

5.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馬關條約》是1860年中英、中法等《北京條約》以來外國侵略者加給中國的一個最刻毒的不平等條約,它使日本得到巨大的利益,也適應了帝國主義各國向中國輸出資本的願望。條約簽訂後,由於俄、德、法三國的干涉,日本將遼東半島退還給中國,中國付給日本“酬報”銀三千萬兩。

《馬關條約》對中外歷史產生了重大影響:

從中國方面看,割地賠款,主權淪喪,便利列強對華大規模輸出資本,掀起瓜分狂潮,標誌着列強侵華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中國國際地位急劇下降。中國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運動高漲,資產階級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中國人民自發反抗侵略的鬥爭高漲,如義和團運動。

對日本而言,得到鉅額賠款和臺灣等戰略要地,不僅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對遠東地區的進一步侵略。

對遠東局勢來說,加劇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的爭奪,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明顯地反映了列強在侵華問題上既相互勾結又相互爭鬥。

第一、《南京條約》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而《馬關條約》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而遼東半島是北洋門戶,與山東半島相合環抱渤海,南端是旅順軍港,割讓遼東半島直接威脅了京津地區的安全。臺灣省是中國沿海第一大島,包括本島、澎湖列島及其他大小島嶼七十多個,與福建省隔臺灣海峽遙遙相對,具有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日本佔領臺灣,不僅是掠奪了資源的寶庫,而且又是侵略我國東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馬關條約》的賠款數額更大,兩億兩白銀,而《南京條約》賠款是2100萬元,鉅額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財政,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當時的財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萬兩。爲了償付賠款,除了加緊搜刮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條件的“洋債”。這筆鉅額賠款,相當於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軍費,日本迅速發展成軍事帝國主義,成爲侵略中國的主要敵人之一。

第三、《南京條約》開放的五處通商口岸都在東南沿海地區,而《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爲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掠奪中國最富庶的長江流域特別是江浙兩省的財富。

第四、條約規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從此,帝國列強取得了在中國直接投資開辦工廠的權利,剝削廉價勞力和掠奪原材料,嚴重阻撓了中國初步形成的民族工業的發展。

總之,《馬關條約》的簽定,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此後,帝國主義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了。

標誌着洋務運動的破產

《馬關條約》的簽訂,損害了俄、德、法三國在華的侵略權益。俄、德、法三國向日本提出照會,並以武力強迫日本放棄侵佔遼東半島。日本被迫同意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銀3000萬兩作爲交換條件。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承認日本控制朝鮮,便利了日本以朝鮮爲跳板,向中國東北擴張勢力。臺灣、澎湖列島大片領土的割讓,迫使臺灣和祖國隔離數十年,並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清政府爲了償付鉅額賠款,加緊搜刮人民,還大量舉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內河新航線的開闢,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的內地。外國資本家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民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歐美列強根據片面最惠國條款,也都享有條約規定的特權。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從此進入一人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馬關條約》其歷史影響是極深遠的,帝國的覆亡,民國軍閥的形成和現在我們國家急待解決的臺灣問題等等。《馬關條約》條款實在太苛就清政府而言,如賠償和財力損失是極大的。賠償的軍費達2億兩,加上贖遼費3000萬兩和威海衛日本駐守費150萬兩,共計2億3千150萬兩,相當於清政府3年的財政收入。另外,日軍還從中國掠奪了大量的船隻、兵器、機器、糧食等也價值1億兩。鉅額的賠款,使清政府不得不靠舉借外債應付,列強則通過貸款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馬關條約》的簽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大轉折,對這古老的帝國來說,猶如晴天霹靂。

正如梁啓超所說:“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爭敗割臺灣,償二百兆始。”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化,並不代表整個社會也是沉淪的。晚清70餘年,中國逐步陷入了一種受侵略、受奴役的境地。中國民衆遭受着苦難,但是沉淪僅更多的體現在政治上(特別是政府行爲),它也沒有阻止帝國的官僚們,開明士大夫和廣大的民衆卻未曾放棄探索中國富強之路。他們的努力也成了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馬關條約》的簽訂,人們就自然會想到這一回可真要弄得國將不國,瀕臨滅亡的邊緣了。

1895年以前皇帝、官僚、士紳大多數生活在傳統的思想世界裏。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發動的歷次侵華戰爭,也都以中國的失敗和簽訂喪權國的不平等條約而告終。但隨着烽煙的暫平息,朝野上下在受過一陣驚恐和發生一番吵嚷之後,很快就又恢復老樣子。依舊是文恬武嬉,歌舞昇平。嚴重的內憂外患,不但未能使這個昏睡的,陷於麻木狀態的帝國的大多數統治者們驚醒、振作。他們在自欺欺人的“自強中興”和所謂“中外和好”的夢幻中自我陶醉。甲午慘敗和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的簽訂,情形已和已往不同了。一則是這次戰爭敗得太慘,日本提出的條款太苛刻。再則是這次戰爭的對手是中國人一直看不上眼的小國日本。戰後社會各階層都是極大的震撼和痛心疾首。慘敗的結局使光緒皇帝蒙受到難以承受的恥辱與刺激。他痛感國事危艱、危亡在即,“若不變法圖強,社稷難資保守。”朝臣和士大夫紛紛上折條陳反對議和,朝霞林院侍讀奎華等一百五十五人聯名上書認爲“日本提出的賠款、割地的各條款是‘五洲所未有之奇聞,三千年所無之變局’如照此簽約,後果必然是‘法人窺粵,英人窺滇,俄人西窺新疆,東窺三省(奉天、吉林、黑龍江)四夷入侵,各示所欲’”。張之洞和易順鼎的奏摺指出,“如批准條約,不僅臺灣人民反抗鬧事,各省軍民也‘必致痛哭深怨,斷不甘心。’結果會弄得‘民窮財盡,國防解體,海軍無歸宿,陸軍無利器,‘各國侵凌,商人嗟怨,外患迭至,內變將出’,‘地險商利,餉力兵權,一朝奪盡神人共憤。’‘行見奉(天)、錦(州)、登(州)、(蓬)萊一帶不復立錐,江浙粵各疆,不復能安忱,海口、海面,皆非我有,餉械無濟,而海運即窮;戰爭無能佈置而海防又立窮。中國將來必無可辦之洋務。’”

戰後列強勢力進一步的延伸到了中國內地,資本輸出成爲了主要的侵略載體和銳利武器。干涉中國內政、踐踏中國主權的情況更爲嚴重。外國教會勢力的爲所欲爲和不法傳教士、教民肆無忌憚的爲害地方,激起整個帝國廣泛的反抗。甲午戰後到處爆發反洋教、反貪官污吏的鬥爭,其勢如烈火燎原。社會下層民衆爲主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也轟轟烈烈的爆發了。儘管它以失敗告終,但它客觀上推動了清末社會的改革,並促使舊式的農民運動向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中世紀式的農民運動是無法承擔新的歷史使命。

《馬關條約》對中國和日本的具體影響

加快了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日本利用戰爭賠款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大量掠奪中國資源,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民發展,並利用一部分發展教育事業,使日本變的更發達了。

對於中國來說,一方面造成中國國際地位的進一步沉淪,面臨嚴重的亡國危險;另一方面爲中國人民敲起了警鐘,促進了民族的覺醒。清政府爲了償付鉅額賠款,加緊搜刮人民,還大量舉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新的通商口岸的開放和內河新航線的開闢,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的內地。《馬關條約》的簽定,是在刺馬案發生後,湘淮地方軍閥集團與統治中國的滿清貴族集團矛盾公開化和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滿清貴族爲鞏固其統治,大肆削弱湘淮軍閥集團,導致由湘淮軍閥集團組建的東南海防受到嚴重破壞,最終致使甲午戰爭失敗的必然後果,也宣佈了由中國近代湘淮軍閥領導的洋務運動的失敗,讓廣大中國人,特別是地主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階級看清了清王朝最高統治階層本質,直接導致了康有爲、梁啓超所領導的戊戌變法的發生,爲辛亥革命的爆發埋下了火藥桶和炸藥。

♦ 西方漫畫中的甲午戰爭,大清和小日本是什麼形象?

♦ 甲午戰爭是怎樣打起來的?

♦ 抗日戰爭時中日雙方爲何都不向對方宣戰

♦ 中日裝備大對比:國軍與日軍武器的差距在哪裏?

《非常歷史》

verydaily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