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好用。精神力量的作用不可估量。

在歐洲,稱為騎士精神,在中國,狹義一點,稱為「俠義」,廣義一點,可以稱為「忠勇兼備」。在中國,不稱為「騎士」,但是自古以來,這樣的英傑,歷朝歷代都有。隨便舉個例子,比如趙雲,他足夠算是騎士中的騎士,說是騎士祖宗也不算誇大吧?

以西方的說法,騎士的八大精神,謙卑、誠實、公正、憐憫、智慧、英勇、犧牲、榮譽。當然也有不同的翻譯,但基本上就是這樣。在實際作戰中,其他且不論,英勇和犧牲精神,是戰士最崇高最寶貴的品德。

精神力量,其作用是難以估算的。其實直到現在,現代軍隊里仍然在提倡英勇和犧牲,這在戰鬥中是有非凡意義的。

而那些迂腐無聊的東西,並不是騎士精神。騎士精神里包括「智慧」這一條。為了講禮儀而講禮儀的,不是騎士,更談不上什麼精神,他們只是蹭騎士熱度的小丑而已。

可以拿《亮劍》來說。我覺得,英勇和犧牲精神,在《亮劍》里有最著名的一段情節,就是獨立團騎兵連長孫得勝在反掃蕩中,與日軍騎兵血戰的故事。這不正是騎士精神嗎?

其實,整個《亮劍》的故事裡,都一直存在著這種精神。亮劍,本身就是英勇的表現。不單只亮劍,事實上,很多電影電視里,圍繞這類的題材,作品層出不窮。

騎士精神起源於強者,起源於馬蹄紛亂、塵土飛揚、刀光劍影之中。騎士精神原本就是一種尚武精神。不僅歐洲存在,全世界都存在。如果只看到關於禮儀的那部分,確實感受不到應有的震撼,因為那只是整個騎士精神中的一部分罷了。

《亮劍》里,孫得勝最終寡不敵眾,壯烈犧牲。但是他的犧牲,仍然震撼、感動了日軍。敵人看到的是,對手能夠被打敗,但是永遠不會被征服。這就是騎士精神的效果。正如孫子兵法所說,攻心為上。

戰鬥中的騎士精神,就是骨氣,就是血性,就是脊樑,怎麼能說「不好用」呢?


答|艾栗斯

不好用!如果情懷有用的話,還要劍矛幹嘛??

騎士精神講究的是「勇敢、效忠、扶持弱者、維持正義」,隨之而來的有一系列的作戰禮儀和繁文縟節,教會在騎士精神的塑造上是按照貴族模式來培養的。但如果嚴格遵守貴族禮儀,作戰時必然會作繭自縛。?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法國,他們在貴族禮儀身份上比英格蘭嚴格的多。法國的沒落貴族就是餓死也不能去經商或是工作,相比英國的貴族早就乘著船去往海外貿易了。回到戰爭和騎士上來說也有典型的例子——英法百年戰爭。因為騎士在中世紀戰爭一套繁文縟節的禮儀,法國在百年戰爭中屢次敗北。?

1356年普瓦捷戰役,法國騎士人數倍於英國,裝備精良。當時歐洲戰事對於弓的尺寸有嚴格規定,不得超過一定的範圍和殺傷力。可英格蘭人那裡管這個,發明了由步兵組成的長弓手,直接擊穿法國騎兵的盔甲,雖然為人不齒,但是好用啊。?

再舉一個例子,有點像中國歷史上的不擊渡河之師的宋襄公。1356年,克雷西戰役,再一次慘敗在英軍不守「規矩」的戰法下。法國軍隊經過一天長途跋涉到達戰場,本準備休整一下第二天開戰,但是法國菲利普六世看到英軍嚴陣以待,拖延戰事不是英勇騎士的作風,為捍衛騎士顏面匆忙發動進攻,結果自然也是被狠削了一頓。?

此外,騎士中多重臣服現象,妨礙了騎士戰鬥力的發揮。有的騎士曾宣誓效忠多個領主,領主發生戰爭,只能騎士手下內部傷殘。騎士以采邑分封為基礎,一旦某個領主被捕獲,常常影響戰爭結果。?

最重要的是,中世紀晚期興起的僱傭兵沒有騎士的層層規則,有更機動靈活戰鬥應對,還比騎士便宜很多,使大規模的陣地戰成為可能。騎士一對一與僱傭兵對決中常常吃癟。騎士在戰場上不斷的失敗,使他們失去了價值,最終騎士制度瓦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