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們所說的鏡頭焦距與等效焦距,是針對全畫幅相機和apsc畫幅相機的感光元件尺寸的不同來換算的。

這裡我們先看一張數碼相機感光元件大小比較示意圖:

全幅機的圖像感光元件尺寸約為36mm×24mm(大致等同於一張標準35mm膠片的大小),而APS-C畫幅機型採用的感應器長約22.2mm、寬約14.8mm左右。

在相機的感光元件大小上,全畫幅與APS-C半畫幅在對角線長度上存在1.5-1.6倍左右的尺寸差,由此需要引入所謂等效焦距的概念,因為專業領域習慣用等效於標準135(全畫幅)相機的數值來換算半幅產品使用鏡頭時的焦距。

舉個例子:

一款佳能單反鏡頭的標稱焦距是50mm,那麼在全幅機身上使用時不存在任何變化,若將它放到APS-C畫幅的機型上使用,通常要將標稱焦距×1.6這個折算係數(尼康、賓得、索尼的標準是×1.5),結果等效於80mm。

這麼演算的目的在於表達這樣一層含義——佳能50mm鏡頭在佳能APS-C機身上等效於該品牌全畫幅機上80mm鏡頭的成像範圍。鏡頭分別用在兩種畫幅的機身上時,其內部的物理特性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等效焦距」這個概念,是一種人為設定的衡量方法,以便在焦距計算方面對不同畫幅能有一個易於比較的標準。(至於4:3系統,它的圖像感應器對角線尺寸正好是全畫幅規格的一半左右,所以折算係數是2。)

弄清了這個概念後,我們就來聊聊鏡頭距離與等效距離有什麼區別?

很多人覺得:對半副單反來說,35mm鏡頭就是標頭,和全副用50mm鏡頭是一樣的。其實不然,他們還是有區別的。

對比情況如下:

全畫幅,50mm鏡頭,光圈f2;

apsc半畫幅,35mm鏡頭(等效焦距約52.5mm),光圈f2。

不同點:

景深範圍不同,即照片虛化的效果不同

全畫幅,50mm鏡頭,光圈f2,對焦距離3m:景深約0.4m (2.81-3.21m);

apsc半畫幅,35mm鏡頭(等效焦距52.5mm),光圈f2,對焦距離3m:景深約0.83m(2.64-3.47m)。

全畫幅相機上一個鏡頭的標準焦距,和apsc半畫幅上用等效焦距的鏡頭拍攝照片,全副的景深明顯比半副要淺很多,虛化得更明顯!這個在拍攝時,區別很大。

所以,為了拍相同大小的物體,用全畫幅相機時的拍攝距離要比apsc半畫幅相機時來得近很多;同時,拍攝距離變近了,景深範圍跟著縮小,虛化能力也跟著增強。


鏡頭的焦距指 鏡頭鏡片組的等效透鏡的光學中心到膠片的距離。由於光學中心的計算方法和等小透鏡計算方法的不同,相同焦距的鏡頭會略有區別。

換句話說,焦距介於前鏡片到膠片和後鏡片到膠片距離之間。

平行於主光軸的光,通過鏡頭後,在主光軸上匯聚為一點。鏡頭光心到該點的距離,是鏡頭焦距。

物體到鏡頭的距離通常在2倍焦距以外。對於微焦頭而言,物體到鏡頭的焦距在2倍焦點附近,或或2倍焦點以內。

鏡頭到膠捲之間的距離通常是大於焦距、小於2倍焦距。對於微焦頭而言,鏡頭與膠捲的距離在2倍焦點附近,或者在2倍焦點以外。


鏡頭不是一個透鏡,是鏡片組。這裡是24-105mm不是焦距f是焦段。焦段和焦距之間的關係和感光元件的尺寸和鏡片組有關聯。而這裡的距離標度1.5指的是被攝體到焦平面的距離,不是到焦點的距離!簡單來說就是你不知道這些參數代表的意思。

拍攝距離是一定的,你放大縮小改變的是焦段。就是說n個鏡片的排列模式決定了焦段。單個鏡片的形狀決定了那個鏡片的焦距。


距離就是長度,遠近,差距。等效就是等於效率效果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