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我們經過研究提出以下觀點,希望能夠解決您的問題。

芝加哥大學 校訓:益智厚生

正如大學校徽上的鳳凰一般,這所大學因芝加哥大火經歷了一次重生。根據學校歷史的記載,由於大火帶來的公眾恐慌使得1871年後芝加哥大學得到的捐贈資金大幅減少,學校不得不在1886年秋季被關閉,主教學樓也被夷為平地。在之後的數年間,芝加哥大學校長威廉哈珀多次遊說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憑藉出色的口才使得後者心甘情願出資籌辦(新)芝加哥大學。更為傳奇的是,這位年輕的校長利用洛克菲勒傳授的影響力,鼓動克拉克大學三分之二的老師辭職,加入新學校,在短時間籌集資金、組織教師,稱得上是一個奇蹟。

威廉哈珀,芝加哥大學第一任校長

「在經歷了長期,焦慮不安的籌集資金和招募教師之後,哈珀和一小羣「信徒」於1890年復活了大學。」

——20世紀90年代芝加哥大學學院院長John W. Boyer

芝加哥大學是非常幸運的,這不僅僅在於洛克菲勒的600000美元投資,更在於這所學校終於以一個現代化大學的形象出現世人面前,這是很多同一時期的美國高校所望塵莫及的。

在19世紀,投機客為了抬高地價,教派為了爭取更多信眾,一股小鎮辦學熱潮席捲美國。1790-1880年間,美國的高校數量從19所發展到811所,是整個歐洲大陸的五倍。很多學校門檻低,質量差、規模小,在招生競爭和運營成本面前不堪重負。老芝加哥大學就是這樣一所學校,每年只有250到500名學生在預科、法律和醫學院就讀,從成立之初就面臨財政困難。

「如果一個遊客在19世紀來到美國,會發現這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根本就是個笑話。它甚至算不上是一個體系,而僅僅是一堆自稱「學院」的機構,亂糟糟地分散在農村。」

——斯坦福大學教育研究生院教授David Labaree

發展

重生之後的芝加哥大學發展非常快速 ,1890年社會心理學和美國社會學傳統的創始人之一哲學教授喬治米德在這裡出版了《哲學學科理論建議》等促使社會心理學誕生的關鍵基礎理論,2年之後,在這裡誕生了美國第一個社會學系

喬治赫伯特米德,哲學教授

1907年物理學教授阿爾伯特邁克爾遜在這裡進行了精密的光學實驗測量了光速以支持愛因斯坦相對論,這使他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科學家。

Albert A. Michelson,物理學教授

1910年物理學家羅伯特密立根在芝加哥大學Ryerson物理實驗室進行了兩次研究實驗,一項關於電學基本電荷和另一項關於光電效應的實驗。此外,在他1910年的「油滴實驗」中,密立根測量了電子的電荷並顯示電荷來自稱為量子的小單位。這些實驗和發現最終使他獲得了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美國實驗物理學家

1910年前後,學校仿照牛津大學的建築樣式,新建起一批英國哥特式建築風格的教學樓,學校迎來了科研和教學的雙豐收,這一場景也使得老校長哈珀一度老淚縱橫。

芝加哥的米切爾大廈(左)仿照牛津大學的Magdalen大廈(右)

1924年,芝加哥大學畢業生、天文學家愛德文哈勃博士,發現了宇宙不僅包括我們的星系,而且宇宙正在擴張,這為大爆炸模型提供了基礎。

愛德文哈勃,美國著名天文學家

由美國宇航局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圖像以埃德溫哈勃命名,引發了天體物理學的重要發現。

在此之後,芝加哥學派開始逐漸挑起大梁。

20世紀30年代,芝加哥社會學派在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的基礎上應運而生,這是第一個專門研究城市社會學的主要研究機構。在大火之後,這座城市迎來了偉大的重建過程,人口進一步增加(超過200萬人),社會環境進一步複雜化,這座城市儼然成為了最好的研究對象。芝加哥大學的學者們努力尋求證據證明城市化和不斷增長的社會流動性是當代社會問題的原因,它們提出的經驗社會學方向對後來美國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芝加哥經濟學派這一術語開始逐漸出現在公眾的視野當中,在這一時期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以及布斯商學院、法學院的學者們經常聚集在一起展開激烈的討論,交換各自對經濟問題的看法。隨之誕生了許多影響後世的學術理念。成員包括早期的弗蘭克奈特、亨利塞門斯等奠基人,以及鼎盛時期的諾獎獲得者米爾頓弗裏德曼、羅納德科斯等。他們繼承了芝加哥大學傳統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和社會達爾文主義,信奉自由市場經濟中競爭機制的作用,相信市場力量的自我調節能力,認為市場競爭是市場力量自由發揮作用的過程。他們還認為企業自身的效率纔是決定市場結構和市場績效的基本因素。

直到如今,芝加哥大學共有98人獲得諾貝爾獎。分佈在化學獎、物理學獎、經濟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生物或醫學獎。這在美國眾多大學中僅次於哈佛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之後位列第三,比麻省理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斯坦福大學的獲獎者數量都要多。

危機

在發展的過程中芝加哥大學也在不斷面臨著種種困難,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學校的教學改革。十九世紀30年代,由於經濟大危機的影響,眾多美國高校加入了經濟建設大潮。莫雷爾法案把美國大學變成了工業社會的職業培訓中心,科學研究直接服務於各行各業,這使得學科變成了行業。上大學的目的似乎只是為了學習一門技術,學生們不在熱衷於追求探索事物的本質。

羅伯特赫欽斯,美國教育家

1929年,芝加哥大學歷史上最為精彩而輝煌的一頁被美國教育家赫欽斯打開了。作為新古典主義教育的代表人物,赫欽斯面對美國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的浪潮憂心忡忡,這位年僅30歲的芝加哥大學校長自打上任起就對大學制度改革速度極度缺乏耐心。在他擔任校長期間,他主持了美國高等教育史上最激進、最徹底、最全面的通識教育改革

1930年,在他的建議下,學校被劃分為人文科學部、社會科學部、生物科學部、自然科學部四大部門,並由課程委員會重新設計通識教育方案,由上述4部門加英語共出5門為期一年的通識課程。學生除了院系課程外,學生必須選修兩個學部的系列課程。這樣做的好處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平衡專業與通識,併兼顧個人的興趣。

由於當時芝加哥大學有14000名學生,其中只有2000名是本科生(重視研究),因此教師們並不是很支持本科生教育改革(忽視)。為了鼓勵教師對本科教育的重視,芝加哥大學還特別設立了本科教學優秀獎。

在此之後,雖然一系列改革都有受到阻力,但是基本上,本科學院的通識課程沒有改變,芝加哥大學的本科教育逐漸開始發展,截止他離任前(1950年),芝加哥大學共開設了14個序列課程,包括三年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課程和一年數學課程等。

赫欽斯的通識教育改革對芝加哥大學乃至整個美國高等教育都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在當時,芝加哥大學是美國本科教育最好的大學,她強調人文和科學的本科教育方式被全美國的大學學習,她的討論式教學法、跨學科通識課程、對經典原著和第一手文獻研讀,至今仍然是其本科教育的一大特色。

結語

正是這樣一次次的涅槃重生,讓芝加哥大學不斷積累教育理念。如今在這所大學的眼中,學生們應該充分發揚自身的個性,並且應該具備非常強的道德想像力。她認為真正的教育體現在,應教會學生掌握用與自身不同的文化來學習知識的能力,讓他們擺脫自身文化中那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才能釋放出真正的思想和精神。對於教師,芝加哥大學尤為看重,她承諾終身教師制度並鼓勵學生在畢業後留校任教,在芝加哥大學,畢業生留校任教的比例達到了罕見的7:1

這所學校也在不斷的總結自身的發展經驗,從1961年開始,學校每年都會在開學週期間邀請一名教師向學生講述他們對通識教育目標的看法,之後逐漸發展成為系列演講活動。在第一年,芝加哥大學就邀請到老校長赫欽斯返回校園,在坐滿2000多名學生和教職工的面前,在擁擠的洛克菲勒禮堂中,他對日益增長的職業主義進行了激烈的攻擊(職業主義無時不刻都存在)。這引發了整個大學學生對這一問題的大面積爭論,最終他的價值觀在學生中佔據了上風,被大多數學生所接受。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京領新國際(微信:KingLead01)長期關注中國公辦大學、民辦大學、海外大學、國際學校,提供大量優質原創內容、資訊,歡迎你的關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