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來聊一聊美男子代言者----潘安,看看他倒底是何許人?潘安非他本名,他原名潘岳,字安仁,小名檀奴。出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一個潘姓官員家庭!

小時候就眉清目秀,容顏姣好的像個小美人!深得家人及鄰里喜愛!潘家是書香門弟,家學淵源!所以潘安在這種文化氛圍熏陶下,少時就負有神童之名。也為以後才名遠揚奠定了基礎!因為貌美,深得女人們的喜愛,這也是後來戀愛中的少女稱呼心怡的情郎為檀郎的原因〔潘安小名檀奴〕!

了解了這些基本情況,在來說說題主所問的關於潘安品性差的問題!古人習慣以字互稱,他全稱本應為潘安仁,為什麼被叫潘安,而把仁字給省了呢!據坊間野史說,是因為他做過皇后的面首,而這個皇后又是荒淫無恥之極!後人覺得他配不上一個〔仁〕字,所以後世每當論及他,就稱為潘安嘍!其實這些都未見書載,只是坊間流傳的段子!都是緋聞不足信!但他因這個皇后被牽連進一樁官司,而喪命卻是事實!

在我看來他其實是一個品才雙優的人!據史載,他曾棄官奉母,實為孝子典範!有詩為證:「棄官從母孝虔誠,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潘安雖生得俊美,但並不以此為資本拈花問柳,他用情專一,自始至終深愛著妻子楊容姬。他和楊容姬夫妻情深,共同生活二十多年。妻不幸早亡,潘安對她念念不忘,終身沒有再娶,即使膝下無子。他為妻子所作的悼亡詩,情真意切,「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這是詩詞史上第一首悼亡詩,此詩用最真摯的情感詮釋了愛情佳話----「潘楊之好」。

潘安之名始傳於詩聖杜甫詩中:「恐是潘安縣,堪留衛玠車。」衛玠是和潘安同時代且也是個美男子,兩人都是當時的顏值擔當!

除了顏值,文才也堪時代強人!大概在他潘十八九歲時,正值風華正茂,他為晉武帝獻賦了一首《藉田賦》,辭藻清絕,滿朝驚動,在當時掀起了一場文學小風潮。但人怕出名豬怕壯,這不遭人嫉妒排擠,回家整整賦閑了十年,才被重新啟用。可也僅僅是一個小縣縣令,這個縣就是今河南孟州,古時稱河陽!當了縣令但文人的雅不能丟,這不他讓桃花遍載全縣,讓全縣百姓人人猶如身在桃花源!深得百姓擁戴,贈他一美名「河陽一縣花」簡稱〔花縣〕!自此潘安成了花樣美男子的代名詞!

@一葉知陽春


西晉時,相傳有一絕美男子,每每駕車走在街上,總引得小到二八少女,大到六旬老婦的愛慕與追捧,時不時還用水果往其車裡丟,使得男子總是滿載而歸。這就是擲果盈車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古代第一美男子,潘安。

潘安,本名潘岳,字安仁,西晉時期滎陽中牟人。《晉書?潘岳傳》中說,「岳少以才穎見稱,鄉邑號為奇童」。意思指少時就聰慧至極,十里八鄉都稱之為天才少年。曾多次隨父宦遊各地,年紀輕輕已見多識廣,學富五車,後被稱為西晉的三大文學家之一。

但千古以來,關於潘安的關鍵詞最多的還是他姣好的容顏。那麼,潘安,究竟有多美呢?

左思上演男版東施效顰

《世說新語》中記載「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左思長得極丑,但他效仿潘安也去四處遊逛,想獲得和潘安一樣的人氣,誰成想,追捧倒是沒有,反而挨了女人們一頓亂唾。

左思是當時的著名文人,鬧這麼一出,潘岳的美名反而更大了。

潘安街頭實力圈粉

《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篇·九則》潘安仁、夏侯湛並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璧」。某日,有兩位風度翩翩的男子,在街上並肩而行,這二人都有著比女子還好看的容顏,談笑間的一舉一動更是溫文儒雅。所到之處,女子無不痴迷,男子無不嫉妒,於是被稱之為聯璧。

聯璧是指,並連的兩塊璧玉,比喻並美的兩物。這裡用壁玉,來喻這二位男子,表達著二人絕美的容顏,和脫俗的氣質。

雅緻縣令打造十里桃林

那年潘安做河陽縣令時,發現此地的地理環境很適合種植桃花,於是便帶領全縣百姓開始栽種桃樹。來年春天,滿縣桃花競相開放,猶如桃林仙境般,惹得人人稱羨。百姓十分歡喜,再加上潘安傾城容貌,和這桃林美景互襯,遂有了這河陽一縣花的美稱。

縣花還有另一層意思,即比喻地方官善於治理,無不表達百姓著對潘安治理有方的讚賞。這十里桃林的點子,怕也只有像潘安這樣的雅緻之士才能想出。

一往情深深幾許?潘安上演純情羅曼史

潘安與楊家小女定下婚事,兩人青梅竹馬,直到二十四歲結婚。然而五十歲時,妻子不幸逝世,二十六載的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如今卻只留下他一人。潘安悲痛至極,為愛妻服喪整整一年,自此,終身未娶。

楊氏逝世一年後,潘安寫下了三首《悼亡詩》,表達對愛妻的綿綿思念與眷戀之情。「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這是悼亡詩中的其中一句,是說你我夫妻本來恩恩愛愛,如今你一人卻狠心拋下我獨自離去,就像比目魚的分崩離析。

痴情的潘安,除了愛妻,眼裡容不下任何人。如此的一往情深,無論是他的容貌還是品質都加了不少分。從此,世間便有了潘陽之好的佳話。

史上最強陣容的文學盛宴

潘安,與當時的西晉著名的眾文豪們,經常聚集在石崇的別墅洛陽金谷園中,談論文學,吟詩作賦,世人稱之為金谷二十四友。這二十四位風流才子,幾乎都是西晉文壇所有的「泰斗級」人物,堪稱西晉文壇的一個縮影。

以潘安為首的金谷二十四友,有這樣的一個佳話。西晉時期的一個大將軍王詡要前往長安,於是金谷二十四友在洛陽之河陽縣金谷別墅里擺了個歡送會,這是一次超強陣容的文人聚會,世人稱之為「金谷宴集」。

這次聚會中,各文豪紛紛相互切磋,把酒言歡,好生痛快。與其說是一場送行,不如說是一場文學盛宴。據說,後來聞名於世的蘭亭集序,也是模仿金谷宴集而組成的一次文人聚會。

潘安遭遇政治滑鐵盧

潘安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才貌雙全,然而世人卻說,他性急躁,趨於功利。潘安抱負遠大,政治上也有極大的野心。試想,無論是外貌,還是才華都受到萬人景仰的他,自然春風得意,但表現在政治上卻是急功近利。潘安最終還是站錯了隊伍,因此當昔日政敵上位時,立即剷除的便是潘安。

遙想當年,潘安也是因為寫了一篇《籍田賦》附庸風雅,因文章寫得太好,而遭到許多大臣的嫉恨,於是被排擠出朝廷,從此閑賦十年。也許潘安,並不適合這陰詭莫測的政治,潘安雖有一身才華,卻過於趨炎附勢,導致滅門慘禍。

世人常說「貌比潘安」,卻忘了「潘才如江」。面容是內心的鏡子。如若內心貧乏,那麼潘安之貌就味同嚼蠟,不值一提了。因此,世人不僅仰慕他的盛世容顏,更傳頌他的文江學海,欣賞他的一汪深情。


潘安(247~300年),字安仁,河南中牟人,西晉文學家。少年時,隨父宦遊河南、山東、河北,青年時期就讀洛陽太學,二十餘歲入仕,才華橫溢不說,人還長得忒帥。古書上描寫他「姿容既好,神情亦佳」。據史料記載,潘安身材修長,朗目似星,隆鼻截筒,膚色如熟雞蛋一樣白嫩光晰。氣質三分陽剛,七分儒雅,寬袍長袖,倜儻飄逸,玉樹臨風,燦若雲錦。

據《世說新語》記載:潘安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意思是說少年潘安只要走到大街上,就會被婦女們圍起來仔細端詳,因為他長得實在太驚艷奪目了。潘安大窘,想拔腿溜走,婦女們就手拉著手圍住他好看個夠。不僅僅是婦女,就連老太太也被潘安絕好的容貌給迷住了。劉孝標在《語林》中寫道: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在《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篇》中,潘安仁、夏侯湛並有美容,喜同行,時人謂之「連璧」。意思是像並連的兩塊璧玉一樣絕美,引人注目。

《晉書·潘岳傳》里還記載了這個一個小故事:潘安每次上街都能弄一車水果回來,自然惹人羨慕,而當時,一個男子也學潘安駕車出遊,「張載甚丑,每行,小兒以瓦石擲之,委頓而返。」《世說新語》中記載的醜男還有左思:「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張載是被小孩子扔石頭亂砸,左思則更慘,挨女人們一頓亂唾。張載和左思都是當時著名的文人,擲果與擲石、亂唾絕然相反,這讓潘岳的名聲更大了。

潘安不僅貌美,而且文學水平高。文學作品中常用「陸才如海,潘才如江」來形容潘安與陸機,他倆是魏晉一流的文學家。潘安詩歌名列鍾嶸《詩品》上品,亦是西晉著名文學、政治團體「金谷園二十四友」之首。作為西晉文學的代表,他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特別是他寫的《悼亡詩》,更成為中國文學史悼亡題材的開先河之作,歷代被推為第一,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

潘安亦是至情至孝之人。潘安12歲與父親的朋友、大儒、揚州刺史楊肇相見,被楊肇賞識,許以婚姻。後來妻子楊氏早亡,潘安對妻子感情至深,自此不再娶婦,並作《悼亡詩》懷念楊氏,開悼亡詩之先河。北宋之前《二十四孝》里記載有潘岳辭官奉母的故事:「滎陽中牟人潘安,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氣,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遊樂。

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安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心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的母親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羊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享晚年。詩曰: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潘安這個風流倜儻、才華橫溢的才子,在仕途上卻屢屢受挫。司馬炎建立西晉後,22歲的潘安任太尉賈充的府吏,他做了一篇《藉田賦》,被司馬炎大加讚賞,卻招致了朝中個別大臣的妒忌,由於這些權臣從中作梗,潘安十年沒有升遷。潘安一生之中做官最高的是黃門侍郎,還做過多年的七品縣令。潘安雖然懷才不遇,但為政廉明,惠澤一方百姓。此後,他回到洛陽做京官,經常參與依附賈謐的文人集團「二十四友」的活動,不知不覺地走上了一條不歸之歧途。

潘安除了英俊美貌,還有一項值得讓人稱道的技能,那就是書法很漂亮,尤其擅長狂草,而且他還可以模仿別人的字跡。但是就因這項能耐,竟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事情是這樣的:呼風喚雨的賈南風想廢掉太子,潘安就被安排寫了一篇祭神的文章,並讓太子抄寫。太子早已醉得不省人事,在他人挾裹之下,依葫蘆畫瓢地抄寫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寫的文章以後,再稍加修改,竟成了一篇謀逆的文章。這個事件,最終導致太子被廢,太子的生母被處死。潘安雖不是策劃者,但在這起陰謀中,稀里糊塗地被人利用了。

太子死後,趙王司馬倫以為太子報仇為名,聯合其他七位皇族一起發動了兵變,入宮殺盡賈氏黨羽,史稱「八王之亂」。潘岳從前就得罪過趙王,司馬倫奪權成功後,立刻派人將潘安投進監獄,並判了他一個夷誅三族的罪名。

一代才俊,最後竟落了個香消玉殞的下場。


潘安才華橫溢美貌非凡,是西晉文壇三大家之一,也是古代四大美男之一,古書上用美姿儀三字形容他。

他對自己的妻子忠貞不二,一往情深,妻子去世後,悲痛至極,為她做悼亡詩,也一生再為娶。對母親也極為孝順,母親染病思歸故里,他就辭官奉母回鄉,親自照顧母親,在唐宋《二十四孝》眾多版本中但都記錄了潘安的棄官奉母,可見其是個至情至孝之人。

但在《晉書·潘岳傳》(潘岳即潘安)中記載「岳性輕躁,趨世利,與石崇等諂事賈謐,每候其出,與崇輒望塵而拜。」就是說潘岳性格浮躁,趨於勢力,與石崇等諂事賈謐,總是等到賈謐出門,看到飛起的塵土就開始下拜。望塵而拜這一事件影響了後世對他的風評,留下他熱衷功名利祿,對權貴趨炎附勢的醜陋形象。最後潘安也因在政治上的趨附不已最終導致夷三族,潘安的母親以七十餘歲的高齡也未能倖免被殺,潘安棄官奉母的事件也從《二十四孝》刪去。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句子里的「有趣的靈魂」一定是涵蓋了高尚的人品,這也印證了一個道理—美在骨不在皮,骨相中散發而來的魅力是皮囊無法...潘安就是屬於前者。


要是讓我碰到了我也不好


首先,說明一點潘安得人品沒有不好。不要看著人家長的帥,有才,就說人家的人品不好。潘安對妻子的忠貞是出了名的,人家人品哪兒不好,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潘安其人好與壞不是我們能判斷的,我國從古到今,文人總是那麼酸溜溜的,風流倜儻,我對他還是很喜歡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