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冠 or 束髮冠

曹貝貝

上圖爲國家博物館館藏的明代水晶七樑冠,此冠爲水晶材質,看起來晶瑩剔透,其上凸出七道樑,以“樑冠”命名倒也貼切。也有不少人認爲此冠上樑的多少跟冠主的身份品級有關,筆者在查證資料之後,認爲此說不確,正好利用手頭查找的資料,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因水平有限,難免掛一漏萬,還望方家海涵。

樑冠之制,始於秦漢。據《後漢書輿服志》記載:“公侯三樑,中二千石以下至博士兩樑,自博士以下至小吏私學弟子,皆一樑。宗室劉氏亦兩樑冠,示加服也。”由此可見,樑冠自誕生之初即以冠上樑數的多少來表示品級高低。後經歷唐宋時期進一步發展演變,至明代時,樑冠已是官員朝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說到明代的官方服飾,大體可分爲朝服、公服、常服等幾大類。其中朝服用於重大節日或其他正式場合。據《大明會典》記載:“凡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降開讀詔赦、進表、傳制、則文武官各服朝服、樑冠。……一品至九品,俱以冠上樑數分等第。”會典中又細分如下:公冠八樑,侯、伯七樑,一品冠七樑,二品冠六樑,三品冠五樑,四品冠四樑,五品冠三樑,六品七品冠二樑,八品九品冠一樑。

那麼大明會典記載的這種代表官員品級的樑冠是什麼樣子呢,請看下圖:

看到了吧,這纔是名副其實的代表官員品級的樑冠。我們回過頭再來說說圖一的“水晶七樑冠”,這種體型精緻的小冠其實應稱做束髮冠,功能也僅做束髮使用,正如明末張岱在《夜航船》中所說:“束髮冠:古制也。三王畫像多著此冠,名曰束髮者,亦以僅能束一髻耳”。

束髮冠出現於五代,興起於宋代,盛行於明代。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四:“高宗即位,隆裕送小冠,曰:此祖宗閒居之服也。”可見束髮冠爲士人閒居之服—即“休閒裝”也,如《聽琴圖》中的撫琴者即着束髮冠。

到了明代,束髮冠的地位變得略微特殊,按照制度:明代入流的官員朝服戴樑冠,公服戴展腳襆頭,常服戴烏紗帽;束髮冠彷彿是逸出禮數之外的;而且實際上除了道士、神像以及戲臺上的角色外,明代極少有人在公衆場合僅着束髮冠出席的,而是把束髮冠掩在巾帽之下,如下圖:

套用孫機先生的話:“明人戴束髮冠要達到的效果是—半彰半隱,似隱猶彰。它是男子首服中雖不宜公開又不願完全遮起的一份雍雅與高傲”。那麼既然明代束髮冠多數情況是隱於巾帽之下(如圖中能看清巾下之冠的明人容像是極少的),大家又看不見,冠上之樑又如何表明冠主的品級呢?

再者已出土的明代束髮冠,有金、銀、玉、瑪瑙、琥珀、木諸種。其中南京明代沐昌祚墓出土的金束髮冠,冠頂壓出七道樑。沐昌祚襲封黔國公,而“公冠八樑”,可見束髮冠之型制與朝服中的樑冠無涉。

綜上所述,筆者認爲束髮冠與樑冠爲兩種不同意義,不同型制,不同使用場合的冠,宜做出相應區分,以免混餚。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孫機—《華夏衣冠》,李東陽等—《大明會典》,範曄—《後漢書》;圖片來自百度、微博等,僅做文化傳播交流使用。

本文已經獲得作者授權樂藝會發布

特別鳴謝曹貝貝870203公微號支持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