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想說一說剃髮留辮,這在當時是大事件,在歷史上也是一個綿延幾百年的大事件。 漢族一向沒有留辮子。到底用什麼髮型呢?看古人的畫,大抵是留著長發,髮長了在頭上盤個髻(如明仇英繪的《桃源仙境圖》)。奇怪的是清代王樹轂的人物畫,裡面的人物也沒有留長辮子。清代畫家金農有自畫像,畫中的他已經光頭,只有一束小髮絲在腦後垂下來,說是辮子不成辮子,又似是辮子。 頭上有沒有辮子,成為兩大民族的明顯標誌。滿族入主,就以主人的氣焰,要漢族人一律留辮子。最初入關時就下過這命令,但當時滿族統治未穩固,在人民劇烈反抗之下一度收回成命。到順治二年六月,清朝就對征服的地區下了嚴厲的命令,限期剃髮。命令說:「自今佈告之後,京城內外,限旬日,直隸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盡令剃髮,遵依者為我國之民,遲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東華錄》順治卷四) 就這樣,開始了剃髮與反剃髮的劇烈鬥爭。剃髮成為是否歸降滿族的明顯標誌。當時松江、蘇州一帶,民間自發地成立一種叫做烏龍會的組織,見到有剃髮者,便將之處死(王家楨:《研堂見聞雜錄》)在江陰縣,清將多鐸下令剃髮,只限三天,一位儒生許用號召大家「頭可斷,發不可剃也」(韓 :《江陰守城記》)。江陰城內各界異常團結,共同守城。附近的嘉定也同樣守城反抗。後來清兵調來了二十四萬精兵圍江陰,屢攻不下,只好由南京運來大炮二百餘尊,攻破城東北面。江陰守城,自六月初二至八月廿一日城陷,守城的閻應元仍率眾巷戰。清兵這一次屠殺了十七萬多人。嘉定也遭同樣命運,死二萬餘人。 剃髮與否,在漢族看來,當時是作為投降與否的象徵的,所以成為尖銳的矛盾。 江陰、嘉定的人民以生死進行大反抗,不過在清軍全力進攻之下失敗。在一般的地方,剃髮之令是怎樣進行的呢?《清朝野史大觀》有一則記事,記當時一位郡守,親自來到學者王夫之家裡,執行命令。這是少有見到的記事。 當時嚴令來到地方上。地方的官員如不能完成任務,自己也是很危險的。他們想到先從重點人物入手,就想到了當地非常有地位的學者王夫之(船山),派兵來到王宅,先團團圍住。當時王夫之正在樓上著書。《清朝野史大觀》這樣記:「國初 發之命綦嚴。先生時在樓上著書,檄至。府縣會營將草堂圍定」。 對付一個文人,到底不是攻城。圍定之後,先由郡守進去見王夫之。他對這位學者是很尊敬的,見面時不禁先拜伏。之後,大概說了好多話,求王夫之讓他完成使命。 不過《清朝野史大觀》沒有正面記郡守如何說話,重點寫的是:「郡守某先登樓。見先生出座拱立,不自覺其五體之投地也,亦可想見盛德之容,令人欽敬,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清朝野史大觀》:王船山先生之盛德)結果如何,只好讀者自己想像。 對於一般人來說,頭上的發留成什麼樣子,可能不大計較。清朝的剃髮留辮,後來到底是推行普遍了。奇怪的是,到了清朝被推翻,民國初年,卻還有個張勳,要搞復闢(回復帝制)。他自己留辮子,軍隊也留,叫做辮子兵。辮子,那時卻成了帝制的象徵。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