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歸根,菓實留土。」

 

 

在今次「報恩抄」文段御書分享學習,本文「報恩抄」是日蓮大聖人以《法華經》之心此大功德,迴向給他的老師,以此來報師恩。

在此文中「花落歸根,菓實留土。」我有深刻的感受。

首先,「花落歸根」,有詩云:「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是有著將他的老師,當作成就大聖人的「花叢」,而大聖人這朵盛開的花朵,會以報恩的方式,不斷讓此「花叢」更有養分、生長的更美好,這樣述說著佛教中,最為美好的的「報恩思想」。

又,「菓實留土」,這是大聖人譬喻著師恩如大地,弟子一切的「成果」將會化為「種子」,在這大地無限綿延擴大,讓這師恩的大地,呈現無限生機、無限希望,轉為功德滿滿的妙法大地。

真正落實妙法的報恩實踐,即是以自身為妙法的奮鬥,帶動起一波一波優秀的後繼,為完成佛之遺願:「廣宣流佈,無令斷絕。」

在此,想到一個與《法華經》有深厚因緣的佛法故事:「屍毘王割肉貿鴿」,想以此故事來和今晚的大家,一起來領受《法華經》為大的慈悲胸懷、一起學習《法華經》的根本精神。

在《法華經》於中國流佈時,「屍毘王割肉貿鴿」這個故事流傳非常廣,尤其在敦煌的壁畫中就有畫下這個故事流傳至今。

從前,有一位名叫屍毘王的國王,滿懷慈悲心,視眾生如自己的小孩般關愛備至。有一天,帝釋天想要試探國王的心,便向毘沙門天說:「你變成一隻鴿子,故意逃到國王的懷裏,我來變成一隻老鷹,在後追趕,以試探國王的心。」

於是,他們各自變成一隻白色美麗的鴿子,和一隻看起來兇猛殘忍的老鷹。白鴿趁國王酒宴中,逃入國王的腋下尋求庇(ㄅㄧˋ),老鷹則從後追趕過來,並在國王酒宴宮殿前面的窗欄停了下來,並以尖厲地的眼神瞪視著屍毘王懷中的鴿子。

屍毘王於老鷹面前,輕撫著這隻美麗白色的鴿子良久,忽然流下淚來,萬般不捨得向老鷹說:「鷹啊!你是來啄食這鴿子,取牠性命來的嗎?」兇猛的老鷹傲然不回答屍毘王的問話。

屍毘王進一步的以著祈求的表情向這兇惡的老鷹說:「鷹啊,你放過這隻善良美麗的鴿子吧!我可以給你任何你要喫的食物。」

兇惡的老鷹一副不通融的表情,牠略一轉頭,用帶嘎(ㄍㄚ)音低沈沙啞的聲音說:「我只要那隻鴿子!請你把那隻鴿子還給我!」國王回答:「我已發誓要救眾生,所以不能給你!」老鷹反駁說:「我不也是眾生嗎?為何您不可憐我呢?今天的食物被奪走,我的命也保不住了。」「而且我要喫的,只能帶血的肉,活著的,帶血的肉!」

慈悲的國王不但想救鴿子的性命,也想填飽老鷹飢餓的肚子。「好吧!」屍毘王忽然朗聲回答。好像做了一生最重大的一次決定。

於是國王命令侍者取來一支精準的天秤,在左邊放置了那隻看起來嚇壞的白鴿,然後取出腰間的匕首,交給御前的衛士,他下令道:「從我身上取一塊與鴿子相等重量的肉,交給這老鷹!」老鷹桀厲地笑了起來,那笑聲使得每一個人都汗毛悚立,說道:「一定要和這隻鴿子相等的重量哦!」

屍毘王忍著從未經歷過的痛,割下了一塊血淋淋的肉下來,武士迅速的將這塊肉放到天秤的右邊,看來那塊肉是夠大塊,但是天秤卻是文風不動,那蹲伏著鴿子的那一邊,仍然沈重的低垂著,沒有任何改變。

老鷹再次桀厲地尖笑了起來:「一定要和這隻鴿子相等重量的哦!」

於是屍毘王一次又一次的,命令武士從他身上取下肉來,放在天秤上,企圖救下鴿子的生命。然而,天秤卻始終沒有改變。無論在右邊放上多少屍毘王的肉,卻無法與左邊一隻小小的鴿子等重。

此時的屍毘王身上已是割到鮮血淋漓,甚至露出了筋骨,他最後環顧全身,真的是「遍體鱗傷」了,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割的下肉來呢?

屍毘王他又看了看天秤,那可憐的鴿子,卻仍是低沈地伏在天秤中,天秤一動也不動啊!

屍毘王似乎忽然領悟了什麼。

「一定要和這隻鴿子相等的重量哦!」那兇惡老鷹的聲音在空中一閃。此刻屍毘王他身上的痛,剎那間化成喜悅。這身體,承擔了千萬種痛楚,可以化解而去了。屍毘王他露出了微笑。大喝一聲飛身躍起,全身撲在天秤的右邊。

就在這時候,突然大地震動,老鷹和白鴿都不見了,天空降下如雨般的花瓣,大海起浪,枯木綻放出花朵。帝釋天、毘沙門天和諸天降臨,讚歎著說:「為了保護一隻小鳥,竟不惜自己尊貴的生命。這豈非菩薩也?此人必能成佛。」

此時。屍毘王身上的肉及諸多傷痕立即恢復原狀。

〔討論〕

在此,屍毘王的悟達即是「眾生生命是平等的」,一切外在的改變都是要,如此的全力以赴的去面對。當能以此悟達去面對所有苦時,一切「苦業的惡相」瞬間全部就會消除。

讓屍毘王悟達的觀念正如,方便品第二所說:「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生。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是與佛的慈悲、《法華經》的平等觀完全一致的。這就是《法華經》中,所呈現「十界互具」的根本精神,展現的就是眾生生命平等、融合、生命是無法割捨的,生命是整體的,這個故事即是在述說著這一精神意義。

大聖人御書﹝一代聖教大意﹞中說:「人不成佛,我不成佛。人成佛,我成佛。凡夫往生,我亦往生。

覆千日女居士書其一:「釋迦如來,為薩埵(ㄉㄨㄛˇ)王子時,以身飼餓虎,為屍(ㄕ)毘(ㄆㄧˊ)王時,救鳩(鴿)捨身,今以其功德,欲讓予末代如斯誠信《法華經》之人,此是在多寶如來、十方佛前所說者也。

而誠信受持妙法的人,實踐妙法的觀念如池田先生指導:佛典說:「自己纔是自己的主人,否則有誰能做自己的主人?能充分控制自己,人即得到難得之主人。」「把自己作燈火,把法作燈火,莫把他人作燈火。歸皈自己,歸皈法,莫歸皈他人。

釋尊入滅前曾遺言(涅槃經):「以己為島,依己不依人。以法為島﹐依法不依他」,相信其本意,即是想令自己滅後的眾生能掌握「永恆之法」。而這永恆之法,釋尊於《法華經》壽量品中闡明瞭久遠實成之「本地」,相信這也是為了教示眾生,應該以法為依據,以法為本尊

所以說,我們信受的「《法華經》」,是一部呼籲民眾要認真追求釋尊本身奉為「師」之「法」(南無妙法蓮華經),以及教導民眾如何直結此「法」(南無妙法蓮華經)的經典。

《法華經》是釋尊說法中的精華的精華。佛法是向所有人開放,但要達到佛的悟境,卻並非軽而易舉之事,更何況在修行中途,還有大量困難在等待著。想要能究極佛法的奧妙,只有針對正確之道,並在此基礎上依靠堅忍不拔的信仰,永無止境地展開實踐,才能到達佛的覺悟世界。

傳統上都說,佛經的經文必須是以身、口、意三業來閱讀。這一點對於《法華經》而言特別真確。

實踐《法華經》是很重要的,盡管有人對經典的字字句句都知道很清楚,而且解釋得也很熟練,但是,如果不在自己的生活和行動中實踐経文所說的內容,那也是沒有任何價值的。

那麼,應該怎樣實踐法華経呢?法華経中有教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等五種修行。以《法華經》為主幹,實踐這五種修行,稱為《法華經》之行、《法華經》實踐。「受持、讀、誦」,是自行,「解說」是化他,「書寫」是為了令法久住

《法華經》中一貫強調的是「信」,這是受持《法華經》的基礎,因而,「受持」成為五種修行中最為重要的一項。

《法華經》纔是最為第一這一確信 —— 就是「信」的實體。以「絕對妙」確信的立場而言,就是方便品中所說的:「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此外,如來神力品第二十一中所說:「如來一切所有之法。如來一切自在神力。如來一切祕要之藏。如來一切甚深之事。皆於此經宣示顯說。

《法華經》就像是一個大海洋,匯聚了無數的江河,《法華經》是一切經的生命總體,《法華經》是包含一切經義的經典,所以《法華經》是至高無上、最為第一的

今日我們有此良緣能來受持此妙法,須如池田先生的指導:

「我們適逢『世界廣布新時代』此千載難逢的『重要時分』,歡欣奮起並肩負不可思議又宿緣深厚使命的地湧同志。

希望大家好好奮鬥到底,直至達成『誓願』,以及今世的一切勝利為止!」

祝大家身體健康、福運滿滿。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