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喜歡光明磊落,大氣磅礴之人,因此很多人都喜歡司馬師不喜歡司馬昭,覺得司馬昭太陰險。其實並不然。

司馬師和司馬昭是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承其政治遺產,鞏固了司馬氏在魏晉一朝的核心權力;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繼任,完成了司馬代魏的大部分準備工作。

相較而言,司馬師更像一名軍事家,領軍擊敗諸葛恪大軍,平定淮南二叛,靠行軍打仗進一步鞏固了司馬氏的核心權力。

而司馬昭更像是一名政客,其人具有超凡的政治敏銳感,預先發現魏帝曹髦奪權預謀並及時防範,致其無功而返。率先發現滅蜀之機,立即調兵征戰,開啟統一大業;同時,生性多疑,且心胸狹隘,對鄧艾鍾會始終猜忌,致其一死一判;由陰害魏帝曹髦身死。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前夕,告訴司馬兩兄弟,讓他們一起參與,司馬師穩如泰山,該吃吃,該睡睡,和不知道的時候一樣;而司馬昭知道後每天都睡不好覺,連走路都在發抖。從這一點比較而言,司馬師更強一點。


司馬師和司馬昭在才能在同一時代里是頂尖的政治人物,只因二人性格不同,其行事作風也有所不同,單以魄力而倫,司馬師強於司馬昭。

司馬師為人性格剛烈而又穩重,即是勇而有謀,敢作敢為,有梟雄的氣魄。

司馬昭為人智謀出眾,可以說跟司馬師不分上下,可是他性格中帶有一些「懦弱」或是說「政治家的陰險」,但又不能跟司馬懿一樣把陰險的性格完全收斂起來,不讓人察覺。

二件事可以看出兄弟二人的差異,高平陵政變時,司馬師已經培養好三千死士,蓄勢待發,故他已經安穩的睡覺。司馬昭在此前就顯得沒有任何準備,因而司馬懿把陰謀告訴他後,把他嚇得睡不著。

第二件事,司馬師掌握曹魏大權後,對吳國發動戰爭,正是派弟弟司馬昭擔任監軍,藉此扶持司馬昭掌握軍權,結果司馬昭不僅大敗而歸,給司馬師造成很多麻煩。司馬昭在處理失敗的事情上也不如司馬師,司馬昭手下有一個謀士王儀,是魏臣王修的兒子,他說戰敗的原因在於司馬昭指揮不當,司馬昭一怒之下殺了王儀泄憤。

當時朝議,追究大軍各大將領諸葛誕、毌丘儉、胡遵等人的責任,司馬師說這一切都是自己的責任,主動把過錯全攬下來,那些戰敗的將軍都沒有受到什麼處分,最大的處分是對司馬昭進行降級處理。

同一個事件就能看出,司馬師為人面對事情時有更沉穩的對策,且敢於承擔後果。這倒不是說司馬昭的才能遠不如司馬師,只是說身為領袖人物不僅需要有智勇方面的才能,本人的氣魄非常重要,司馬師的做法讓下面的人更願意為他效力,司馬昭為人卻難免讓人心寒。

司馬懿奪權後不久就死了,其實是留了一個爛攤子給司馬師,司馬師不僅接過司馬懿的大權,也接過了要壓制曹魏舊臣的問題。司馬師執政短短几年,就培植了朝野黨羽,壟斷內外兵權,若在外掌兵的各大都督諸葛誕、王昶、陳泰、胡遵皆親司馬氏,只有毌丘儉是曹爽舊黨,諸葛誕後來雖然發動叛亂,可他跟司馬氏有聯姻,於司馬師執政時期還是可信任的。

尚有次一級的將領王基、州泰、鄧艾、石苞皆司馬師之黨,朝政方面,司馬師以傅嘏、虞松為謀主,新加入了鍾會、賈充更是當時一流謀士。其餘核心人物還有王肅、盧毓、王祥、荀顗、阮籍、山濤、魯芝。

司馬師執政期間的陣容已經可以追趕曹操時期,傅嘏、鍾會、賈充均為當世一流謀臣,盧毓、山濤掌握選舉,更是不斷給他安插人才到朝中。司馬師幕府的實力已經接近曹操手下有荀彧、荀攸、賈詡的時候。

同時期里蜀大將軍費禕和吳丞相諸葛恪手下都沒有如此強大的陣容。

至司馬師死後,曹髦就想立刻奪回兵權,命司馬昭留在許昌,只讓尚書傅嘏把兵權帶回洛陽,一旦司馬昭按照曹髦的方法來做,兵權就要重歸魏帝手中。傅嘏和鍾會為司馬昭出謀,讓司馬昭親自率軍返回洛陽,一把將實權攬過,傅、鍾二人均展示出過人的謀略。

但是說到用人方面,司馬師和司馬昭是各有所長,司馬師對曹爽舊黨相當排斥,勉強用了許允,後又將其流放。司馬師固然有過人的氣魄,但缺乏柔韌的變通。

司馬昭在上台後重新啟用曹爽舊黨,於是他的幕府又增添荀勖、羊祜、王沈、裴秀等人,這些皆當時一流謀士,最後成為西晉開國重臣。這方面有點類似孫策、孫權兄弟,孫策對江東豪強打壓過甚,他剛烈的性格也很難跟江東豪族達成共識,孫權上台後就開始招攬江東士族,得到了陸遜、顧雍這些能人。

孫權或司馬昭在上台後,若沒有別的手段安撫反對者,將其化為己用的辦法,那他們當時就已經崩局。而且他們的性格都屬於很剛烈一類,那也不會去尋求合作。因而有性格決定的能力很難說誰高誰低。

司馬懿奪權後將權力交給司馬師,這是最好的選擇,司馬昭不會做得比司馬師好。而司馬師死後由司馬昭繼承也是最好的選擇,如果司馬昭性格也像司馬師一樣剛強,以他當時的形勢未必能完全壓得下曹魏舊黨的反彈,即便是親司馬氏的諸葛誕、鍾會都還有理由造反,只要打著討伐司馬氏的名義,人人都是義軍。

司馬師更像是一位梟雄,司馬昭則是一位奸臣,雖然很壞卻稱不上雄字。


謝邀。歷史如鏡,多讀可以明智。關注子彧,一起讀史。

司馬氏兄弟,有一件事可以清晰的看出高下:高平陵事變前,司馬懿找來兄弟倆,叫兩個兒子一起參與,司馬昭知道後每天都睡不好覺,走路腿都在篩糠;而司馬師談笑自若,飲食睡眠都跟平常一樣。可見至少在膽識方面,司馬師是強過司馬昭的。

西晉的實際奠基人-司馬懿

但司馬昭比司馬師小三歲,所以心智成熟略有相差也可以理解,所以也不能完全看同一時期,作為一個執政者,兩兄弟也都有過人之處,兩人共同完成了從曹魏接手政權的人物。我們可以全面分析他們執政過程的成就來分析,先看看兩人執政成就:

司馬師

249年,高平陵政變成功。251年,司馬懿死,司馬師任魏國撫軍大將軍,掌握朝政。但此時朝中暗流涌動,司馬氏初掌權,司馬師本人在司馬懿時代不過是小小的中護軍,鎮不住朝中大臣。司馬師剛柔並用,恢宏大度,很快就將魏國政權牢牢的掌控在自己手裡。252年冬,司馬師進位大將軍。

1、司馬師的軍事才能:第一戰,253年,吳國太傅諸葛恪進攻合肥。眾臣都擔心諸葛恪要全面進攻,想要分兵據守各處。司馬師一眼看出厲害所在,指出諸葛恪剛剛領政,根基未穩,想要憑藉戰爭威望,因此不會分兵各處,一定會全力進攻合肥,不會轉攻他處,同時諸葛恪投重兵於絕境,堅城之下難以攻克,久之軍心必墮。因此決定後發制人,派軍固守合肥。等到諸葛恪軍疲之後,再主動出擊,斬首萬餘人。此戰也間接導致了諸葛恪下台和吳國內亂。第二戰,淮南二叛。

255年,毋丘儉和文欽聯合叛亂,並將兒子送到東吳為人質。司馬師督大軍討伐,分別派王基監視,諸葛誕功其老巢壽春,胡遵領兵斷絕其回壽春的歸路。另派鄧艾率軍佯敗誘敵,自己統帥大軍一擊而敗之。母丘倹和文欽逃亡東吳。

2、司馬師的氣度:做大事者,不僅要能力突出,更重要的是有識人之明,有寬宏的氣度。252年,東興之戰。司馬師聽從諸葛誕的意見僅供東吳,以司馬昭為監軍。後來東興之戰敗績。眾人請求懲罰諸葛誕。司馬師說,是自己判斷失誤,因此只懲罰了自己的親族司馬昭,而其他參戰人員只是對調了防區。

254年,魏帝曹芳不滿司馬師專權,暗令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廢除司馬師。被司馬師發覺,司馬師夷三人的三族,卻沒有動曹芳,後來廢曹芳也沒有殺他。可見司馬師還有有一些氣度的。

司馬昭

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昭才嶄露頭角。淮南之變時,司馬昭為中領軍,鎮守洛陽。司馬師因文鴦襲營,驚懼過度,病重而死。司馬昭往許昌奔喪,後用鍾會之謀自己率領大軍回洛陽,粉碎了魏帝曹髦奪權陰謀。255-265年,經過10年的經營,完成了權力的更替,為司馬代魏做好了一切準備。

司馬昭

1、司馬昭的軍事才能:司馬昭的軍事生涯主導的戰爭並不多。253年,姜維入侵隴右,司馬昭帶兵成功抵禦。255年,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繼續評定淮南諸葛誕、文欽等人的叛亂,仍然採取後發制人,圍點打援的策略,成功打敗吳國援軍,分化文欽、諸葛誕,平定叛亂。263年,出兵三路滅蜀,司馬昭只是坐鎮長安,具體軍事行動都是三路指揮鍾會、鄧艾、諸葛靚完成的,平定鍾會叛亂也是監軍衛瓘完成的,並沒有司馬昭的具體指令。

2、司馬昭的氣度:司馬昭善待蜀國降臣,但是為了加快權力的過渡,製造了相當的政治高壓。平蜀戰爭,鄧艾鍾會之死可以說跟司馬昭的猜忌有很大關係。蜀國敗亡後,司馬昭聽信鍾會讒言,押解鄧艾回京。鄧艾路上被田續殺死,鍾會也在蜀中叛亂,司馬昭猜忌鍾會,親率大軍到長安,雖然說明其識人之明。既然不信任鍾會,又如何要委派大軍給他?既然知道鍾會會叛亂,又為何要聽其言,不用鄧艾制約鍾會?可見司馬昭全是用權謀之心度二將,令其相互制約,又都不信任。

同時曹髦被殺之事對司馬氏的信譽影響極大。雖然不是司馬昭親自殺死,但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卻被深深的印在了世人的心裡。後來竹林七賢的事迹裡面多可以看到,士大夫很多已經在司馬氏的政治高壓下避世,不與司馬氏為伍。這甚至直接導致了魏晉清流的流行,很多士大夫不願意出來為官,在任的官員也以遊山玩水為樂,不願參與實際政務的處理,奉行不做事就不會錯的原則。

因此司馬昭的氣度狹隘對後世的簡介影響極大。

綜合分析,司馬昭軍事才能或可與司馬師比肩,然而司馬昭的氣度卻比司馬師差很大一截。也是司馬昭讓魏晉士大夫的轉向更加迅猛。可以說華夏魏晉的衰敗,司馬昭是要負責任的。


古語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提起司馬師名氣可能就沒那麼大了,但論實力司馬師勝過司馬昭一籌。

司馬師,性格沉著冷靜,胸有報復,早年與夏侯玄、何晏齊名。魏景初年間,司馬師擔任散騎常侍,後多次遷升任中護軍。司馬師掌管國家人才選拔,舉賢任能,整頓朝綱,清除了朝野污腐之氣,使整個朝廷為之一振,而且是司馬懿指定的繼承人,司馬師輔政數年(其實是與司馬昭同掌大權)之後升為撫軍大將軍,曹魏軍、政的權力都被他一手攬了過來。司馬昭,少有武志,跟隨司馬懿東征西戰,戰功累累,後為征蜀將軍,隨夏侯玄滅蜀,曹奐封他為晉王。兄弟二人各有千秋,但在高平陵之後便可分勝負。

司馬懿早有反曹之心,高平陵政變之後,徹底掌握了曹魏大權。司馬懿的長子在這一政變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當時司馬師作為中護軍掌握部分禁軍兵力以及私下蓄養的三千死士,是司馬懿政變中唯一掌握的軍事力量。根據《三國志》記載,高平陵之變的前夕,當司馬懿將計劃告訴司馬師與司馬昭後,司馬昭擔心得徹夜未眠,而司馬師卻一如既往安心入睡。

後話,因司馬師無子,他死後便把一切傳給了司馬昭。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師之心,司馬昭知!

史書上看,對司馬師更多的是褒揚,說他雄才大略啦,整頓綱紀啦,卓越的軍事才能啦等等!對司馬昭就是更多的是貶諷居多啦!比如誅殺皇帝曹髦啦;比如打了敗仗問屬屬下誰的錯,屬下說主帥的錯,立馬殺了這個下屬。然而史書記載的未必就沒有誇大,污衊之嫌。畢竟在古代誅殺皇帝是最讓人唾棄的事。

司馬師的才能真的勝過司馬昭嗎?未必!

司馬家最重要的基因就是「裝」,司馬懿靠裝「老、病」掌握了魏國大權。在古代歷來就是嫡長子繼承製,而且司馬懿也制定了接班人是司馬師。司馬懿發動政變的勢力是司馬師暗中準備的三千門客,而暗藏軍隊的經費卻是司馬懿出。如果司馬昭表現的處處和司馬師爭勝,那麼司馬家難免不會出現曹丕和曹植的悲劇。司馬昭卻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勢力,自然要裝的比司馬師弱一些。當然更主要的原因,司馬師孤家寡人一個,老婆都被自己殺了,而且沒有子嗣,這樣的人誰也惹不起,也沒必要惹,反正司馬家的大權最終還是要落到司馬昭手中。

其實若論功績,司馬昭還是要勝過司馬師的。司馬師只是打敗了吳國諸葛恪以及毋丘儉的反叛。司馬昭卻真正的奠定了三國一統的基礎,攻佔了蜀國。


司馬懿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都比較出名,因為二人都繼承了司馬懿的衣缽。但是個人認為司馬師完勝司馬昭,因為司馬師是名正言順,毋庸置疑的司馬懿第一繼承人,而司馬昭繼承衣缽完全是出於幸運,天上掉下來的位置,所以我認為司馬師更厲害。

司馬師

司馬師是司馬懿與張春華的長子,司馬師雄才大略,是這個干大事的料。三分天下吳蜀魏,最後盡歸司馬家,造成這樣的結果,靠的就是「高平陵之變」。司馬師親自率兵屯司馬門,控制京都。此次政變的成功,司馬師功不可末,齊私自牧養的三千死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相比之下,司馬昭就顯得可有可無了。

司馬師在軍事上也有不錯的成就,在司馬懿去世後,司馬師成為撫軍大將軍,南征北戰,為魏國打下多半的天下。在新城之戰中更是用計擊潰吳國諸葛恪的大軍,所以司馬師還是有一定的才能的。

司馬昭

司馬昭是司馬懿和張春華所生的第二子,司馬師的親弟弟。其一直唯哥哥馬首是瞻,在司馬懿死後,司馬師繼承了衣缽,而司馬昭本應是簡簡單單過一輩子太平日子。但是司馬師突然暴斃,值得一說的是司馬師自己又沒有兒子,沒辦法就在弟弟司馬昭哪裡過繼過來一個,而司馬師暴斃時,其兒子僅僅七歲(也是司馬昭的兒子),當時江山才未穩定,怎可讓一個七歲的孩童執掌朝政,於是司馬昭才因此繼承了衣缽,所以司馬昭繼承衣缽實屬幸運之舉。

個人認為司馬師之才勝過司馬昭是毋庸置疑的,從一件事就可知。在司馬懿告訴兄弟二人第二天要發動「高平陵之變」後,司馬師像一個沒事的人一樣,該吃飯吃飯,該睡覺睡覺,而司馬昭則整宿的睡不著覺,由此就可看出二人的心性。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你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司馬師和司馬昭分別是司馬懿的長子和次子,司馬懿死後,司馬師執政,司馬師死後,司馬昭繼任。司馬師和司馬昭,誰能力更強?很多人認為是司馬師,我認為司馬師和司馬昭,特點不同,不太好比較能力誰更強。

司馬師作為長子,他的強勢和霸道遠非司馬昭能比。他養了三千死士直接參与了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死後,司馬師臨陣不亂,先後廢帝立新,鎮壓叛亂,挫敗吳蜀入侵。其政治軍事手段快猛,有很強的政治自信。

但司馬昭也有很多強項。比如政治敏銳性,及時發現魏主曹髦的圖謀並預先防範,及時發現諸葛誕反叛之心,並親征平定。他的戰略眼光超過其兄,他敏銳抓住了滅蜀的良機,打開了統一的局面。但政治自信方面不如其兄,比如他曾挾持魏主和太后出征。


司馬師啊,官拜大將軍,獨攬朝政,看過三國演義或三國志的都知道,司馬懿只是殺了曹爽,沒有篡權的能力,司馬師帶兵打仗,架空曹魏,如果司馬師不病死,司馬昭說過:天下都是哥哥給我的,還把自己最愛的幼子過繼,師無子。可以說忠於司馬氏的賈充,郭淮,郝召,鍾會,張虎等掌握軍權的大將只聽司馬師的 ,如果不是司馬師因臉上腫瘤暴斃且無子,司馬昭真沒機會,不過司馬昭政治比司馬師高,善於弄權,且歷史舞台給了他機會,才有司馬昭之心人人皆知的名氣。司馬師文武雙全,畢竟司馬師還單挑過姜維的,能文能武,如李世民,曹操那種類型的人,只不過曹操活了66歲,司馬師只活了46歲,看來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


我認為司馬昭厲害!司馬師其實並沒有作出什麼有歷史意義歷史價值的功勛,完全依靠司馬懿的威望,除了打仗有點勇氣,別無它論,這是明顯的有勇無謀!而司馬昭就不同,文武雙全,最主要有心機!戰亂年代沒有心機的人不會鶴立雞群!


魏景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也。雅有風采,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譽,與夏侯玄,何宴齊名。宴常曰: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也。

文帝諱昭,字子尚,河內溫人。宣帝次子。昭隨父抗蜀,多有軍識。景初二年,封新鄉侯,正始初,遷洛陽典農中郎將。

老頭子司馬懿有9個兒子,死的死,廢的廢。只有師和昭算很優秀,但是這倆弟兄的差距甚大。司馬師應該最強大,理由是:

早年老頭子給弟兄二人封官,師在都城內掌管禁軍事務,而昭出外帶軍隊。這肯定老大很被器重。公元249年前一夜,老頭子發動政變意圖說給了他弟兄,司馬昭擔心政變失敗,一晚上沒睡好,司馬師很淡定,跟沒事人一樣,這也就看出兄弟二人的性格差距。政變是老大親自帶軍隊控制洛陽,後被封侯爵。後來老頭子死後,老大又成為撫軍大將軍,執掌魏國大權。252年正式成為大將軍。可以說,對司馬懿來說,把整個家族重擔交給了老大的肩上,而確實沒讓老頭失望,先是打敗了吳國,平定了各種叛亂。如果不是病死的早,西晉王朝還能來的快一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