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盈利模式重塑軌跡(2010-07-09 00:35:31)

轉載

標籤: 財經 股票 分類:公司、行業研究

銀行業盈利模式重塑軌跡來源: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龐投

信貸井噴餘熱消散,而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仍在持續,2010年以來,在整體信貸增速明顯放緩的情況下,如何重塑盈利模式成為國內銀行業面臨的首要難題。

  無論是招商銀行的「二次轉型」、民生銀行事業部改革與「流程銀行」實驗,還是「中移動+浦發」式產融聯姻,以及中國平安收購整合深發展,種種跡象顯示,國內銀行業正從業務結構、流程管理及新渠道開拓等各方面為轉型埋下伏筆。

  盈利創新的螺旋

  金融危機打亂了全球銀行業此前的發展軌跡。

  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因陷入財務困境宣佈破產,「享年」185歲。「雷曼石子」泛起的漣漪,卷出了全球金融危機的第一波巨浪。

  此後不到6個月時間,華爾街五大投行可謂「全軍覆沒」(此前貝爾斯登已被摩根大通以不到2.4億美元收購)——美林證券轟然倒下,被美國銀行以500億美元收購;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迫改製為銀行控股公司,以「全能銀行」新面孔實施混業經營。

  「大而不倒」的金融機構羣體性折戟的敗因,主要在於以高槓桿為基礎的銀行利潤增長模式,以及較寬鬆的金融監管體系。

  波士頓諮詢公司(BCG)大中華區合夥人鄧俊豪就曾證實,華爾街投行的槓桿率有些甚至高達35倍,因此很難弄清楚其資產狀況究竟如何。

  以雷曼為例,截至2008年8月,其在全球持有超過90萬衍生產品頭寸。2007年7月次貸危機以來,槓桿率(總資產/總股東權益)最高達31.7倍,直到破產前一個月才降至21.1倍。即使按21.1倍計算,美國房價跌幅達20%,也已將相應的資本金吞噬殆盡。

  而對此,包括美聯儲和地方聯儲在內的監管機構,甚至一無所知。

  市場一片質疑聲下,以CDO、CDS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成為眾矢之的,形形色色的創新業務戛然而止,繼而銀行業被迫砍斷槓桿,不得不謀求從以槓桿為基礎的增長模式轉變為以能力為基礎的增長模式。

  這一系列事件亦改變了國內銀行業的發展軌跡。

  一直以來,國內銀行業的主要利潤來自存貸款業務之間的利差。波士頓諮詢公司2007年發布的《銀行業價值創造報告》顯示,在中國,銀行可以在一筆交易中輕鬆賺到至少300個基點(1個基點等於萬分之一)的利差,而在成熟市場20個基點已經很不錯了。不過,息差受利率水平、貨幣供應量等宏觀因素影響較大,銀行喫利差難免看天喫飯。

  在市場競爭趨於飽和的情況下,2006年以來國內銀行業掀起了「中間業務」、「第三方業務」大躍進,以期通過金融創新,提升非傳統業務盈利佔比。資產證券化、銷售理財產品等業務異軍突起,金融創新成為了銀行轉變傳統盈利模式的通途,亦為監管層所力推。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理財產品中心的統計顯示,2008年56家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4456款,遠高於2007年發行數。

  然而,金融危機澆熄了創新熱潮。目前國內信貸資產證券化已中止,理財產品也全線收縮。截至2009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流動性比例46.4%,比年初下降3.6個百分點,經濟條件的惡化和更多謹慎地著眼於資產負債,使得銀行的盈利模式正面臨諸多挑戰。

  而在去年國內9.5萬億元信貸井噴結束、今年整體信貸增速明顯放緩的情況下,除了貸款提價,銀行業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開拓利潤來源。

  國際諮詢機構埃森哲認為,銀行業的盈利模式需要向新方式轉變——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的價值最大化。在對商業銀行股本回報率分析後,埃森哲提出,成功的銀行應確定一個新的盈利模型,以期在2012年期間實現15%以上的股本回報率。

  轉型模型

  那麼,銀行業新的盈利模型在哪裡?

  發展差異化競爭能力及創新驅動增長,被認為是中國銀行業實現戰略轉型的重要因素。

  埃森哲認為,這分為三個層次。首先,鞏固當前業務結構(非利息業務、零售業務),如拓展多元化收入來源,實現非利息收入增長,轉型至零售與公司銀行業務並重的業務結構等;其次,建立產業化運營平臺以支持未來增長。這包括,打造「產業化銀行」的運營模式,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運營結構,實現內部運作機制的「精簡化」等;第三是發展差異化競爭能力,以及實現金融創新。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8b4ee0100k71v.html) - 銀行業盈利模式重塑軌跡_但斌_新浪博客

  實際上,金融危機後對金融創新是否矯枉過正,市場上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如果只是把創新理解成高風險、高槓桿,未免太過狹隘。」 一位長期關注銀行的人士表示,這其中既有產品創新、流程創新,也有改善顧客體驗的體驗創新、改進顧客接觸流程的營銷創新,甚至重構顧客價值主張或公司價值鏈角色的商業模式創新。

  類似創新案例,在國外已不鮮見。

  在全球銀行以電子網路化取代物理網點以節約成本時,美國商業銀行(Commerce Bank)反其道行之,借鑒房地產和快餐食品行業的經驗,成為美國最方便的銀行。其最大特色是分支行一週營業7天,比正式營業時間提早10分鐘並延長營業時間。2005-2007年,該銀行在美國的營業部數量從96家增至185家。2007年第一季度,貸款、對私儲蓄和對公存款分別同比增長了18%、14%和24%。

  在英國,Halifax作為最大的房貸銀行,已建立了自己的房屋中介網路服務,提供所有有關購買房屋所需的端到端服務,實現收入多元化。其主要通過330個房屋中介中心、網上銀行和呼叫中心,提供房地產中介、按揭、保險服務和不動產轉讓諮詢。

  遍佈全球的分支行和ATM網點,成為大型銀行拓展收入來源的新途徑。

  更多銀行開始研究以網路銀行和手機銀行為代表的支付和銷售渠道,創新較早並取得成功的是日本瑞穗銀行(Mizuho Bank)。

  瑞穗銀行為I-mode Felica(150萬用戶)提供電子錢包功能。即由日本最大的移動網路運營商NTT DoCoMo推出擁有IC晶元的電子錢包(由索尼和飛利浦聯合開發的一種非接觸式智能卡,被稱為Felica)支持支付功能,內置在差不多所有NTT DoCoMo手機裏,交易全部由瑞穗銀行處理。

  擁有IC晶元的手機可作為儲值卡或信用卡來使用。所有的交易只需要將手機放置到網點的指定設備附近即可完成,目前終端設備已達10萬。

  此外,電子錢包還具備超越電子貨幣範疇的其他功能,如與東日本鐵路公司合作購買火車票,與全日空航空公司合作購買飛機票,制定商戶會員卡或門禁卡等。

  手機銀行潛行

  隨著電子渠道的發展,當今全球各個金融機構所能採取的分銷渠道正逐漸增加——多渠道銀行亦正持續地零售銀行發起挑戰,零售銀行渠道藍圖從以網點為主導的方式,向統一的多渠道平衡和整合方式轉變。

  目前,一般的零售銀行只提供簡單的網銀服務,缺少滲透,成本高昂的服務渠道被迫為最簡單的產品提供客戶服務,渠道分類不明晰的情況下成本收入比極低。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德勤預計,美國網上銀行用戶人數每年增長將超過20%,至2014年,超過80%的新一代消費家庭會使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用戶數預計從2009年的1000萬增長到2013年的5300萬,複合年度增長率51.8%。

  埃森哲樂觀地預計,未來5年,移動支付用戶將增長10倍,從2007年的1900萬到2021年的1.9億。

  抓住這個機會將為銀行帶來巨大的交叉銷售潛力,並成為銀行業信息化的動力。

  從實現渠道上看,隨著3G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支持了更多的銀行服務,如移動網上銀行。」前述銀行業人士認為,由於手機作為移動載體對於客戶的可到達性更強,未來或將成為銀行渠道變革的主要力量。

  以工商銀行為例,其在WAP2.0協議的基礎上開發了3G手機銀行試用版,支持如轉賬和查詢等業務頻度最高的業務。截至2009年5月,工行的手機銀行用戶數達到3600萬。下一階段,工行將提供涉及貴金屬交易、信用卡、基金業務和客戶服務等功能全面的3G版手機銀行。

  但也有一系列限制將阻礙移動支付在2012年前成為主流。埃森哲認為,這包括安全問題、監管限制、用戶接受度、讀卡器基礎建設不足、近距離移動通信設備不足和條形碼閱讀等問題。

  就目前國內情況來看,今年以來包括浦發銀行、中國平安在內的大型金融業紛紛簽約移動運營商,展開業務戰略合作,均涉及客戶渠道分享、移動辦公、移動支付等創新業務,以及移動通信與金融產品的捆綁服務。以浦發為例,信達證券認為,僅從分享客戶渠道上,中移動的5.5億客戶規模無疑就可能讓浦發後發制人,為其零售銀行業務帶來潛在的巨大增長空間。

移動金融的路徑追問

後危機時代,銀行業在經營模式、風險管理、資本管理等方面都面臨著新的挑戰,由此帶來的則是整個行業盈利模式的改弦更張。在此過程中,依靠最新的信息通信技術,以創新驅動增長,無疑是銀行業實現戰略轉型的重要路徑。

  目前,國內金融業與電信業的業務合作日趨緊密,比如,中國移動就憑藉其網路、技術、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優勢,率先為幾大國有商業銀行提供移動金融服務。

  賬戶管理是移動金融首當其衝的內容。目前,中移動與某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業務系統深度融合,為該銀行的眾多個人客戶以及310萬公司客戶提供交易提醒、新產品營銷等服務,平均每天發送簡訊量在260萬條以上。同時,該服務還採用彩信發送客戶賬單,成本遠低於傳統的信函方式,而到達率則遠高於電子郵件。

  提供手機銀行服務,也是中移動服務銀行業信息化的重要創新。通過手機銀行,客戶憑藉自己隨身攜帶的手機就可以實現賬戶管理、轉賬匯款、投資理財、賬單繳費、信息查詢等功能,從而使銀行的服務突破了時間、地點的限制。它在提升客戶交易量的同時,還能降低實體渠道的成本和服務壓力。

  此外,中國移動還為銀行提供渠道設備管理解決方案。通過在有線、無線網路覆蓋範圍內架設ATM機和布放POS終端,中移動使得銀行服務能夠深入到社區、會場、集市、企業各類場所,而且能根據業務情況靈活調配設備,節省投資。同時,中移動提供的設備監控服務,能提升設備故障響應速度,保護客戶交易安全。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我國銀行業與電信業對金融信息化的理解日益深刻,一個充分融合現代信息技術的現代金融世界即將呈現。

來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78b4ee0100k71v.html) - 銀行業盈利模式重塑軌跡_但斌_新浪博客分享

2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