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在漢軍決水灌城之前,章邯就已經一敗塗地了。所以,水淹不是章邯戰敗的原因,軍隊戰鬥力不行才是。

關中青壯多死於秦末戰爭,章邯封王時完全是光桿司令,而且無兵可征,無將可用,部下戰鬥力有限

史書上僅記載項羽把劉邦趕到漢中,將關中分割為三,封秦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分別為王,企圖以三秦王控制關中,防止劉邦東進。但是三秦王有多少兵呢?沒說。其實仔細分析不難發現,三秦王的兵不會太多,戰鬥力更不強。

在公元前208年至206年的秦末農民戰爭中,關中雖然本身沒有遭到太大的戰爭破壞,但人力特別是青壯年損失慘重。跟隨章邯出關的二十餘萬秦軍,從各級軍官到士兵全部被項羽坑殺,就剩了章邯等三個將軍。留在關中的五萬秦軍,在藍田之戰中被劉邦完全打垮,不是死了就是被收編。可以說三秦將封王之時,他們手下乃至關中根本沒有成建制的部隊。

不但沒有部隊,連適齡的青壯年都非常稀少。當年秦滅楚之時起傾國之兵不過六十萬,這差不多是關中徵兵的極限了。統一後分駐全國各地,特別是南征百越就去了五十萬,這些部隊在秦末農民戰爭中,要麼自立(南越),要麼就被各地反秦武裝消滅了。所以章邯的部隊和藍田的秦軍,差不多也就是關中當時徵兵的極限。

因此不難想像,三秦王手下就是一支少年+老年兵,因為關中已經征不到多少青壯年了。訓練也很難開展,因為有經驗的軍官都被項羽坑殺了。裝備也不齊全,關中剩餘的武備被劉邦搬走了。而三秦王也沒有時間來改變這一切,因為才過了幾個月,劉邦就打過來了。

劉邦是公元前206年四月去的漢中,八月即出關開打,中間只有短短的4個月。章邯是光桿司令到雍地的,安撫民心,恢復生產,內政治國,徵兵練兵都得他一個人來,他身邊又沒什麼能人,再加上投降秦軍被坑殺失了民心,4個月的時間,估計經濟才剛剛進入正軌,漢軍就殺到了,章邯只能拿新兵去跟韓信交手。

漢軍戰鬥力僅次於楚軍,比章邯手下的烏合之眾強得多

而劉邦的部隊呢?

首先數量多。劉邦帶入關中的就有十萬人,加上酈商平定南陽、漢中的部隊,還有在漢中、巴蜀新徵募的部隊,不下十五萬人,遠遠多於三秦王部隊的總和。

其次戰鬥力強。以往由於楚軍由於巨鹿之戰的戰績太過耀眼,漢軍的戰績容易讓人忽略。其實漢軍也是一支身經百戰的常勝之師,秦軍的幾位大將,章邯和王離都被漢軍擊敗過,李由則被斬殺。且漢軍多是楚人,思鄉心切,在「打回老家去」的號召下,自然戰力爆棚。

章邯苦守孤城十個月,卻被項羽拋棄

所以當劉邦還攻三秦時,除了章邯還能抵擋一陣外,其他二王基本上沒有還手之力就投降了。章邯的領地只有關中的三分之一,沒什麼戰略縱深。而當章邯退守廢丘時,他率領的本來就是在陳倉和好畤吃了兩次大敗仗的殘破之師,只能固守城池而已。章邯擅長野戰,此時卻只剩一座孤城,失敗是遲早的事。

經過大半年的戰鬥,漢軍佔領了關中的大部分,只剩下廢丘久攻不下。所以(公元前205年)六月,漢軍挖開渭河河堤,引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劍自刎。

縱觀章邯在抗擊漢軍中的表現,可以說他已經儘力了。

暗渡陳倉的說法出自元代,實際上章邯正是在陳倉堵住了劉邦主力。要不是劉邦身邊正好有個知道小路的侍從,勝負尤未可知

首先,他沒有判斷錯漢軍的進攻方向,所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實際上是被史書神化了。當劉邦的十萬大軍進攻陳倉時,章邯正率軍在陳倉堅守,漢軍難以攻下。這時劉邦的一個侍從、當地人趙衍指出有一條山路小道可以繞過陳倉,劉邦出擅長山地行動的巴郡賨民軍從小路翻山越嶺繞過陳倉正面從背後突襲陳倉,隨後漢軍前後夾擊大敗章邯。

其次,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他在廢丘堅守了近十個月,可以說如果項羽不是忙於攻齊,早就可以來關中迎擊劉邦了。可惜章邯的一片忠心,卻成了一顆可憐的棄子。

項羽一直對叔父項梁死於章邯之手耿耿於懷,所以不能重用章邯

對項羽而言,他把章邯變成光桿司令卻又把他封在秦地是他最大的失策,章邯是項羽手下唯一能對抗劉邦的將領,如果好好利用,項羽可能不會像以後那樣如此被動。至少比起幾天就丟了成皋的曹咎、魯莽葬送二十萬楚軍的龍且、反戈一擊的周殷和英布要強的多了。


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內外兩方面因素,章邯之是之所以敗,外因表面看確因韓信利用有利地形環境,率軍水淹而敗軍自殺而亡。但內心是他此時率領的皆是烏合之眾,軍心渙散,無力對抗韓信的雄獅—從巴蜀之地要回故地沛縣思鄉心切!再加他堅守廢丘長達半年之久,項羽卻忙著平齊地之亂而無心支援他【這也是項羽剛愎自用瞧不上劉邦的緣故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