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學的定義,到目前為止,學術界還沒有一致的界定。名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們的主張:「國學者,本國固有之學也。」「國學是中國學術的簡稱,即中國傳統學術。」「國學」一說,產生於西學東漸的歷史時期。20世紀初,國內一些研究經史的學者作《國學概論》等書,以區別於新學、洋學,於是國學的名稱逐漸流行起來。稱中國學術為國學,所謂國是本國之意,如說「國畫」。國學是國人對本國的傳統學術之稱。外國學者研究中國學術,就不能稱之為國學了。而本國的傳統文化,不是學術的也不稱為國學。如國畫不算國學,但對國畫的研究屬於國學。

中國傳統學術,內容很廣。先說廣義的國學範圍。《漢書·藝文志》將書籍分為六類,一六藝,二諸子,三詩賦,四兵書,五術數,六方技。六藝是經學,諸子是哲學政治思想,詩賦是文學,數術包括天文曆法,方技包括醫學。以經學為首。

清代編《四庫全書》,經、史、子、集四大部,經部主體是經學(小學),史部主體是史學(地理),集部是文學和文集,子部包括諸子、兵、農、醫、天文、演算法、藝術、小說及佛、道典籍。

經部——經部分為:五經:《易》類、《書》類、《詩》類、《禮》類、《春秋》類。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主要是儒家經典和注釋研究儒家經典的名著。儒學「十三經」:《周易》《尚書》《周禮》《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梁啟超說:「《論語》為二千來國人思想之總源泉,《孟子》自宋以後勢力亦與相埒,此二書可謂國人內的外的生活之支配者,故吾希望學者熟讀成誦,即不能,亦須翻閱多次,務略舉其辭,或摘記其身心踐履之言以資修養。」

史部——史部重要書目如:《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以上為「前四史」)《資治通鑒》《戰國策》《宋元明史紀事本末》等等。太史公的《史記》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讀過。其他史籍憑各人愛好,我們要是喜歡歷史,大可讀遍《二十四史》。即便是不喜歡歷史,那前四史還是要讀的吧?

子部——子部出自諸子百家之說,漢代有所謂「六家」:儒、墨、名、法、道德、陰陽。此外還有兵家類、農家類、醫家類、天文演算法類、術數類、藝術類、小說家類、釋家類等。重要書目如:《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孫龍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孫子》《山海經》《藝文類聚》《金剛經》《四十二章經》等等。《莊子》一書走筆峋麗,其文恣肆,應可助長我們的文采,《墨子》雖也有點難懂,不過墨子是位傑出的思想家,應當瞭解墨家學說;讀《韓非子》一書,可以瞭解法家之八九;當然還有道家著作《老子》。

集部——集部分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詞曲類、閨閣類,重要書目如:《楚辭》《全唐詩》《全宋詞》《樂府詩集》《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等等。集部首推《文選》;其次所謂文尊韓柳,詩推李杜,所以《韓昌黎集》《柳河東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自當讀讀。

國學以學科分,應分為哲學、經學、史學、文學、政治學、軍事學、自然科學、宗教、藝術等,其中以儒家哲學為主流;一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

國學最低書目。近代梁啟超先生曾將國學入門書目最低限度列為——經部:《四書》《易經》《書經》《詩經》《禮記》《左傳》;史部:《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鑒》(或《通鑒紀事本末》)《宋元明史紀事本末》;子部:《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集部:《楚辭》《文選》《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韓昌黎集》《柳河東集》《白香山集》。梁任公並認為:「以上各書,無論學礦、學工程……皆須一讀,若並此未讀,真不能為中國學人矣。」錢穆指出有七部書是「中國人所人人必讀的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近思錄》《傳習錄》。錢穆先生所說也便是國學最低書目。

再說狹義的國學。錢穆曾說:「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其範圍所及,何者應列國學,何者則否,實難判別。本書特應學校教科講義之需,不得已姑採梁氏《清代學術概論》大意,分期敘述。於每一時代學術思想主要潮流所在,略加闡發。其用意在使學者得識二千年來本國學術思想界流轉變遷之大勢,以培養其適應啟新的機運之能力。時賢或主以經、史、子、集編論國學,如章氏《國學概論》講演之例。亦難賅備,並與本書旨趣不合。竊所不取。」錢穆這個說法就是把國學主要限制在中國傳統學術思想上。

中國學術思想以哲學、宗教、思想為主要內容,其潮流的變化和階段:在中國哲學二千餘年的的歷史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思想往往通過不同的形式或形態來取得發展。這使得我們常常用一個時期的主流哲學形態來概括這一個時期的哲學。比如,先秦是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諸子百家爭鳴的時代,我們就習慣把先秦哲學稱作「子學」的時代。兩漢的哲學思想主要是通過經學的形式發展的,如董仲舒、劉歆、馬融、鄭玄,我們就把兩漢哲學稱作「經學」的時代。魏晉時期以玄學的發展為主流,以何晏、王弼、裴頠、郭象為代表,我們就把魏晉哲學稱作「玄學」的時代。隋唐時期是中國佛教特別繁盛的時期,智顗、法藏、玄奘、慧能,我們就把隋唐哲學稱作「佛學」的時代。宋代和明代是理學佔主導地位的時期,以二程、朱熹、陸象山、王陽明為代表,所以我們就把宋明哲學稱作「理學」的時代。當然,在每一時期,除了主流哲學思想而外,還有別的思想存在,但是每一時期的主導的哲學思潮,確實是這一時代的代表。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這只是簡要的線索,如果要細緻瞭解,還需深入研究。

生活百事通

微信號:shhbst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