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歷史,凡篡位後改朝換代者,必是在前一個朝代中官居高位,甚至與前朝有姻親關係者,隋文帝楊堅就是這種情況。他身為北周大將,利用和北周宇文家的姻親關係,一步步走了上奪取北周政權的道路,直至最後取而代之。楊堅的父親叫楊忠,早年因為輔佐過宇文泰建立西魏,居功至偉,受封為隋國公。北周取代西魏後,楊堅通過姻親不斷鞏固了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楊堅的妻子叫獨孤伽羅,漢化鮮卑人,是鮮卑大貴族獨孤信的女兒,獨孤信鎮守隴右近十年,治績突出。獨孤家在當時權傾朝野,獨孤信還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後來楊堅的女兒又嫁給了北周宣帝宇文贇,宇文贇的兒子宇文闡即為北周末帝周靜帝。宇文贇早亡,二十二歲就死了,宇文闡即位時只有八歲,作為外公的楊堅自然而然承擔起了輔佐小皇帝的重任,楊堅就這樣一步步進入了北周政治的核心圈,勢力越來越大。

楊堅成為輔助大臣之後,知道僅憑自己一人之力難以撼動宇文家百年來的勢力,於是他迅速引入了一批文臣武將。文有蘇威、高熲,武有賀若弼、韓擒虎、韋孝寬、劉方等。這些人把持了朝中內外重要官職,架空了宇文氏,使得周靜帝空有其名,無有其實。對內控制朝政,對外打擊叛亂,楊堅在韋孝寬、王誼和梁睿的幫助下,先後鎮壓了相州、鄖州和益州的反叛力量,並且派賀若弼擊退了豈圖混水摸魚的南陳軍隊。

至此,楊堅完成了從大將到掌權者的所有準備工作,官員是他的人,軍隊聽他指揮,政治上更加成熟,軍事上地位鞏固。而已經完全被架空的周靜帝此時除了交出自己的權力,還能做什麼呢?於是公元581年2月,楊堅迫使周靜帝退位,自己當了皇帝,改國號為隋,從此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朝代。


談一談楊堅的竊國之路

公元581年2月,北周皇后之父楊堅迫使周靜帝禪位,稱帝,建立隋朝。


縱觀歷史上竊國之人,如曹丕、司馬炎等等,其禪代均經過一兩代人,乃至數代人的努力,而楊堅代周,不過一年,時間之短,令人嘆為觀止。簡要說來,有這樣幾個步驟。
  • 楊堅出身名門,其父楊忠為北周開國名將,其女為北周皇后,楊堅工於心計,極能隱忍。世傳其有帝王之相,北周武帝、宣帝對其均有猜忌,曾想設計殺楊堅,被楊堅機智躲過。宣帝在時,楊堅素裝毫無政治頭腦、隨聲附和的樣子,韜光養晦,以待時機。


  • 580年5月,北周宣帝因急病去世,周靜帝即位,年僅有7歲。楊堅具備了竊國的第一個條件:外戚攬政。而宣帝在位時,濫殺無道,誅殺了皇室中頗有才略的齊王,又將趙王、陳王等遣送回各自封國。致使朝中既無掌權之王,又無功臣之將,這些給了楊堅竊國的第二個條件:權力真空。

  • 縱觀歷史,國君突發疾病去世時,往往是政權更迭的真空期,北周宣帝的去世,就給了楊堅絕好的機會。宣帝寵臣劉昉、鄭譯祕不發喪,商請楊堅主持大局,企圖從中分羹,共同輔政。楊堅藉此機會,假傳遺詔,給自己加上了左大丞相、假黃鉞、都督之職位,獨攬政權、皇權、軍權,這一步極為關鍵!為下一步竊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平定叛亂,楊堅獨攬大權後,一步步加強權力,清除異己。七月二十四日,楊堅兼都督中外軍事,抓住了全國軍事指揮權。九月二十八日,任長子楊勇為洛州總管,統領潼關以東。三十日,受命為大丞相,廢左、右丞相,去除分權之憂。十二月,晉相國,隋王,受帝王專用的九錫之禮。亦年二月,受禪讓,稱帝。

  • 答畢,芻蕘之見,供參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