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二十四史,權臣弒殺帝王的例子比比皆是,然而以作案次數及頻率來論,南北朝最為瘋狂的權臣非北周的宇文護莫屬,此君曾創下4年內連殺3位皇帝的「驕人」記錄。那麼,宇文護因何屢屢下此毒手?他最終的結局如何?

宇文護是西魏權相、北周奠基人宇文泰的侄兒,因自幼端莊正直、氣度不凡,由是得到叔父的器重。在宇文泰創建西魏政權及之後對東魏、南梁的戰事中,宇文護大都參與其中,並因功官至大將軍,封中山公。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在篡位前夕病逝,臨終前考慮到諸子皆幼、內憂外患方殷的現實,便將後事託付給侄兒,宇文護含淚應允。

宇文泰死後,年僅15歲的嫡長子宇文覺出任安定公、太師、大冢宰,不久又被進封為周公。宇文護為了完成叔父未竟的事業,在宇文泰死後才兩個多月,便急吼吼地迫使西魏恭帝拓跋廓「禪位」給宇文覺,建國號為周,時在北周孝閔帝元年(557年)正月。西魏恭帝退位後,被降封為宋國公,名義上享受外國君主的待遇,但實際上卻形同囚徒。

宇文覺(孝閔帝)登基後,宇文護因有定策擁立之功,被進拜為大司馬,封晉國公,凡軍國大事一以委之。宇文護成為北周實際上的「當家人」後,為防止前朝皇族、遺臣作亂,便在建國後不久,暗中派人將西魏恭帝毒殺,由此解決一大隱患。拓跋廓在位2年時間,遇害時年僅21歲。

宇文護執政後獨斷專行,凡與其不合者必極力進行迫害,由此激起勛臣貴戚們的不滿。大冢宰趙貴自恃資歷比宇文護老,加之不滿於他的專斷,便與太保獨孤信(隋文帝的岳父,唐高祖的外公)密謀,準備發動兵變誅殺他,但被後者婉拒。不久,趙貴的計劃被人揭發,盛怒之中的宇文護將趙貴處死,並逼迫獨孤信自盡。

趙貴、獨孤信皆是位極人臣的高官,而且都位列「八柱國」之中,如今僅僅因為不滿宇文護專權便被處死,消息傳出後,朝廷內外全都為之震動,連幼主宇文覺也是驚愕、恐懼不已。孝閔帝擔心自己會成為堂兄下一個剷除的目標,便在近臣李植、孫恆、乙弗鳳等人的勸說下,開始密謀誅殺宇文護。

然而孝閔帝的計劃尚未實施便遭泄露,宇文護索性一不做二不休,便將堂弟廢黜並幽殺,時在同年(557年)九月(「護又遣大司馬賀蘭祥逼帝遜位。遂幽於舊邸,月余日,以弒崩。時年十六。」見《周書·卷三》)。孝閔帝前後在位僅有9個月,被遇害時年僅16歲,他不僅是史上最年輕的開國皇帝,而且還是史上任期最短、享年最短的開國皇帝。

宇文護廢殺孝閔帝後,將宇文泰的庶長子宇文毓扶上皇位,是為北周明帝。宇文毓在位期間,宇文護以定策擁戴之功,被進拜為太師,權勢和威望比之前更盛,而他的6個兒子中,有5個都因為老爹的關係獲封公爵(世子宇文訓除外)。此時,趨炎附勢之徒競相投效在宇文護的門下,以至於滿朝文武、各地州郡牧守,莫不是他的黨羽。

明帝手中雖然沒有半點實權,但他並不甘心做傀儡皇帝,只要有機會便展現出強烈的親政慾望,希望宇文護能早些交權。宇文護見宇文毓明敏有主見,並且不甘心受他挾持,心中甚是憂慮,在思索良久後,最終決定將他暗殺。

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護授意親信、膳部下大夫李安在膳食中投毒(「護乃密令安因進食於帝,加以毒藥。」見《周書·卷四》),將明帝毒死。明帝在位4年時間,遇難時年僅27歲。就這樣,在4年時間裡,宇文護接連弒殺西魏恭帝、北周孝閔帝、明帝3位皇帝,堪稱南北朝最瘋狂的權臣。

明帝駕崩之前,口授遺詔傳位於四弟宇文邕,是為北周武帝。鑒於孝閔帝、明帝的前車之鑒,武帝即位之初採取守勢,盡量在宇文護面前裝出一副軟弱不堪的模樣,由此成功地躲過毒害。然而武帝雖然貌似軟弱可欺,但在暗地裡卻一直在進行著培植親信的工作,並耐心地等待誅殺堂兄的良機。這個日子,他苦熬了整整12年時間。

建德元年(572年),利用宇文護進宮拜見太后的機會,武帝與胞弟宇文直(衛公)合力將其殺死,隨即又盡殺宇文護的兒子、兄弟及親信,一舉肅清他的勢力。就這樣,4年連殺3帝的權臣宇文護,在專斷國政15年後,最終落得被滅門的下場,實屬咎由自取。

史料來源:《周書》、《北史》、《資治通鑒》


宇文護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侄子,在宇文泰死後逼迫西魏恭帝元廓將皇位禪讓給了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改國號為「周」,史稱北周。當時的宇文護可謂是權勢滔天,北周國柄盡在宇文護掌控中,可是他到底為什麼不自己當皇帝呢?

宇文護三年殺三帝:

宇文泰:「天下之事,屬之於汝。」西魏恭帝三年,宇文泰帶著西魏朝廷巡視組到地方巡查工作,突然身染重病,然後趕緊叫宇文護過來並對他說:「我肯定活不了了,我的兒子太小,叛黨也沒肅清,以後這天下的事,便交給你負責了,小夥子可要擼起袖子好好乾,完成我的遺願呀!」宇文護哭著猛點頭,也不知道是太傷心了還是太興奮了。宇文泰作為西魏真正的掌權者,他既然這麼發話了,也就意味著西魏的國柄落到宇文護手裡了。當然,因為宇文護很早便跟著宇文泰,因此也算是頗有威信,在宇文泰死後也很快掌握並穩定了局勢。

「因罷散宿衛兵,遣祥逼帝, 幽於舊邸。」宇文護強迫恭帝禪位給了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不久便殺了恭帝。宇文覺雖然當了皇帝,可實際上卻如同擺設,權力實際上始終被宇文護掌控。宇文覺當皇帝沒到一個月,便被宇文護廢了並幽禁起來了。然後假模假樣地對朝臣說,宇文覺這小子當皇帝以後荒淫無度,我要廢了他重新選個皇帝,你們覺得怎麼樣?朝臣哪敢說個不字,只能點頭說誰當皇帝是他宇文家的家事。然後沒過多久將宇文覺殺了,改立宇文泰另一個兒子宇文毓當皇帝。

「護乃密令安因進食於帝,加以毒藥。帝遂寢疾而崩。」宇文毓當皇帝以後,宇文護覺得宇文毓很聰明,心裡挺忌憚的,於是對宇文毓進行試探,說要還政,那邊的宇文毓連說好啊好啊。這宇文毓答應得這麼快,宇文護心裡更不爽了,真還政給你了我還能活?然後趕緊讓人在宇文毓的飯菜里下毒,宇文毓就這麼嗚呼哀哉了。宇文毓死後,宇文護還是沒自己當皇帝,又找了宇文泰的另一個兒子宇文邕當皇帝,這回他卻栽了,被宇文邕果斷砍了。

宇文護何以只掌權柄廢立皇帝,不自己當皇帝?

宇文護肯定是想當皇帝的。在廢西魏恭帝這件事上,宇文護不是沒想過自己直接當皇帝,但是他接管的是宇文泰的勢力,宇文泰在這股勢力中擁有非常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古代講究忠義,所以這股勢力在宇文泰死後雖然由宇文護接管,可是在短期內他肯定消化不了,那麼凝聚力和號召力必然轉移到宇文泰的子嗣身上,這算是古代比較有意思的一個現象,也算是「家臣」或者說家族勢力的一種意義體現。因此,在沒有完全消化這股勢力的情況下,宇文護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擁立宇文覺,這樣更容易被這股勢力所接受,當然實際權柄由他掌控。

可是當宇文覺當皇帝以後,皇權的法人代表就變成了宇文泰這一家子人,宇文護只有在宇文泰兒子死絕的情況下,才會成為皇權的繼承人,所以他只能不停地廢立宇文泰的兒子,就等著哪天把宇文泰的兒子全部弄死了他好繼承皇位。否則的話,在宇文泰還有子嗣的情況下,他宇文護要當皇帝那絕對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會受到天下人的聲討,古代篡位可以說沒誰是名正言順的,可是他們必須強行建立名正言順的理由。可是宇文泰兒子多啊,死了這個還有那個,他宇文護又是宇文泰的侄子,是宇文泰兒子的堂兄,直接廢掉宇文泰這一家子人的皇位繼承權很難找到最有力最能體現名正言順的理由。他糾結得要死,所以在宇文毓死後只好又灰溜溜改立宇文邕。

然而,讓宇文護萬萬沒想的是,宇文邕竟然是個硬茬子,行事果斷,手段也果決,直接將宇文護抓住砍了。宇文護到死都沒反應過來,宇文邕這小子哪來這麼大膽敢直接殺了他,他到死都還在規劃繼續殺了宇文邕,直到將宇文泰的兒子全部殺了,然後自己當皇帝。結果令他遺憾的是,他自己提前栽在宇文邕手上了。


感謝邀請。

宇文護,是歷史上最殘暴的權臣之一,他連殺了三個皇帝,其中兩個是自己的堂弟,因此成為了世上口碑最差的大臣之一。

自古以來,弒君這種事都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極少有人敢做。有能力弒君的人,都是權勢熏天的人,想當皇帝自然輕而易舉。事實上,很多歷史人物,如楊堅等,都殺過前任皇帝,最後也自己上了位。

然而宇文泰是個特例,他殺了三個皇帝,都沒有篡位,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他殺的三個皇帝中有一個比較特別,那就是西魏末代皇帝拓跋廓。同時,他也確實竄了西魏的江山,建立了北周。然而,他卻不是為了自己上位,而是把堂弟宇文覺扶上了皇帝位。

為什麼呢?

因為宇文護的地位是宇文覺的父親宇文泰給的,宇文泰是西魏的權臣,死的時候,親兒子都還很年幼,只好託孤給侄子宇文護。然而,自古以來有給幼年皇帝輔弼的,哪有給幼年大臣輔弼的?為了名正言順,宇文護不得不滅了西魏,然後才可以輔佐宇文覺。

然而宇文覺對於宇文護把持朝政非常不滿,所以想要親政。親政這件事,自古以來都是難上加難,因為大臣不想給。隨著二人矛盾越來越尖銳,也越來越水火不容,宇文護先下手為強,殺掉了宇文覺,並立宇文泰第二個兒子宇文毓為帝。

宇文毓和宇文覺一樣,對宇文泰不滿,最終也同樣被殺,三弟宇文邕繼位,是為北周武帝。

那麼, 連續殺了三個皇帝的宇文護為什麼不自己稱帝呢?

我認為,宇文護的慾望只有一個,就是權力欲,而不是那個龍椅。只要能夠把持朝政,誰做皇帝無所謂。

他對自己非常自信,認為自己在朝中一手遮天,沒什麼好怕的。

然而事實證明,他在對待宇文邕時實在太過天真為了,斬草除根在這種情況下是多麼必要的。

宇文邕韜光養晦,熬了十年,終於一鼓作氣,殺掉了宇文護。

歷史證明,處在宇文護的地位上,只有兩條路,要麼狠心到底,直接篡位,要麼自己等死。所謂騎虎難下,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已經騎上了虎背,卻不殺掉老虎,想找機會下來,最終只會被老虎咬死。

本人閱讀大量史書以及經濟學,心理學書籍,對歷史有獨特見解,歡迎大家關注,與我一起討論。


以今看古,感覺宇文護既然能夠操縱廢立,殺了三個皇帝,如何不能自己當皇帝,實際上篡位並不容易,不僅需要朝堂上下實力,還要「名正言順」,這就是為啥從曹丕到南朝等都是通過禪讓取得皇位。

宇文護應該是想當皇帝的,但是第一,朝廷勢力並沒有被收復;第二,宇文護軍功不足,聲望不夠。

1、羽翼未豐,朝堂上下沒有收復。

宇文家雖然是北周皇族,但是地位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穩固。

宇文泰是被武川鎮豪帥推舉出來的領導,並非像賀拔岳那樣有絕對威望。所以宇文泰與武川鎮豪帥之間關係比較複雜,即互相依賴又互相提防。

宇文泰依靠武川鎮豪帥鞏固自己的統治,憑藉宇文泰的威望,在時沒有問題。但是宇文泰死後,其子年幼讓宇文護輔政,如果不是八柱國之一的於瑾勸服其他人服從宇文護的權威,北周甚至有可能因此而動蕩甚至分裂。

即便如此,八柱國的趙貴等人不滿宇文護專權,鼓動小皇帝除掉宇文護,結果反被宇文護除掉。可見宇文護勢力也不穩,甚至宇文家的皇位都不夠穩。

在宇文護專權時期有人投靠,有人作壁上觀。所以宇文護這個時候不敢篡位,否則只會讓朝堂更加不穩,說不定會有人舉起清君側的旗幟。

2、沒有完全掌握軍權,軍功不足,聲望不夠

宇文護想要成功篡位,需要絕對的實力,但是八柱國依然有掌握軍權並且不服從與他,所以宇文護不能貿然篡位。

北周都是以武起家,八柱國出將入相不分文武。宇文護想要篡位就需要巨大的功績讓眾人信服,這其中自然以軍功最甚。

結果三次伐齊無功而返,讓宇文護的威望大為下降,宇文護沒有等到合適篡位的時機,就被北周武帝設計除掉。

3、名不正言不順

宇文泰後代是名正言順的繼承人,雖然宇文護是宇文泰的侄子,但是並不是繼承人,所以宇文護要麼等到宇文泰的子孫死完,要麼就如南朝權臣一般掌握絕對的實力或者皇帝荒淫無度,取而代之。

但是這三方面,宇文護都不具備。也就沒有名正言順的時機。

綜上來看,宇文護雖然為北周權臣,也曾權傾一時,但是想要篡位這麼大的事情,實際上宇文護沒有實力、沒有機會去做到。


宇文護或許動過當皇帝的念頭,但應該並不強烈,他不斷廢殺只是不想放棄權力。而且他當皇帝的時機始終不太成熟:前期沒資格也沒實力,中期有實力沒條件,後期有條件沒機會。

宇文泰死時諸子尚小,所以才將大權交給侄子宇文護,對他的定位就是輔臣。當時宇文護的資歷和威望都不足以服眾,還是靠著八柱國之一的大司寇于謹的支持才得以立足。宇文護代魏興周推宇文泰的世子宇文覺上位,也不過是宇文泰威望的延續,他作為侄子是沒這個資格的。

宇文覺在位期間是宇文護權力的鞏固期,他雖然殺了不服氣的老臣趙貴和獨孤信站穩了腳跟,卻沒得到上層的認可。16歲的宇文覺不甘心做傀儡,與李植、孫恆、乙弗鳳等人密謀除掉這塊絆腳石,小皇帝還親自在後花園訓練武士練習擒拿術,可見芥蒂之深。最後宇文護搶先使用武力,讓他的兩個表弟——總領宿衛的尉遲綱和大司馬賀蘭祥逼退宇文覺,讓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上位。

此時宇文護的地位仍不牢靠,朝中還有不少反對者——比如儀同三司齊軌。新君宇文毓跟他也貌合神離,他以「上表歸政」的方式試探,後者竟信以為真迫不及待地開始親政,忘了這個堂兄還掌握著軍權。宇文護見勢不妙,讓廚子李安毒死了春風得意的宇文毓。宇文護劍走偏鋒,說明他還沒有上位的條件。

宇文毓臨死遺詔傳位四弟宇文邕,亦即北周武帝。宇文邕在位前期也是宇文護權力的鼎盛期,鑒於之前的教訓,宇文護攬權更加瘋狂地位也更穩固。宇文邕避其鋒芒,一邊以皇帝之尊對他行兄弟之禮,一邊積極籠絡追隨者——比如王軌、宇文神舉和宇文孝伯等。

宇文護權力如日中天時,確實有不少溜須拍馬者以進獻祥瑞的方式勸進——《資治通鑒》中說,宇文邕殺死宇文護之後抄家,發現「有假託符命妄造異謀者」。但澆冷水的也不少,庚季才就假託天象勸他歸政。這個時期的宇文護或許有過當皇帝的閃念,但更多的是不想放棄權力。而且宇文邕也沒再給他猶豫的時間,見時機差不多就搶先下手了。


為什麼宇文護殺了西魏恭帝元廓、北周孝閔宇文覺、北周明帝宇文毓,但是還是不自己稱帝呢?

個人覺得原因有四:

①自己根基不深。在逼迫元廓禪位於宇文覺時,宇文泰尚死不久,宇文泰親信在朝中勢力還是很大,如果此時自立,必定會引起宇文氏內部的鬥爭。在北周建立後,宇文護專權,已經有前西魏八柱國獨孤信,趙貴等人對齊不滿,密謀除掉宇文護,但是二人因為事泄接連被殺。雖然除掉了趙貴和獨孤信,但是其他的宇文泰部將還在, 能讓其他諸位柱國大將軍折服。

②自己的膽量不夠。在宇文護毒死周明帝,本來此時有希望登基稱帝的,可惜北周明帝口授遺詔讓弟弟宇文邕即位,宇文護又失去了一次做皇帝的良機。隨後宇文邕即位,又表面得十分聽宇文護的話,宇文護也就沒再下殺手。

③得不到輿論的支持。雖然宇文氏是鮮卑人,但是漢化程度已經比較高,當時的權力中心中有很多的漢人權臣,因為宇文泰的兒子在,在法理上就得不到當時的權臣勛貴支持。

④控制傀儡比控制國家和諸權臣容易。宇文護控制傀儡皇帝然後通過傀儡皇帝控制權力,這樣可以也更好的控制國家,如果貿然登基稱帝,必然造成權力動蕩,激化其他權臣的兵變。相反的,如果只是控制傀儡皇帝,這樣就更容易控制整個權力中心了。

我是虔雩志錄,一個喜歡歷史的年輕人。喜歡我的我可以關注評論哦。


宇文護(513年-572年4月12日),西魏權臣宇文泰之侄,只比叔叔宇文泰小6歲。宇文護跟隨叔父宇文泰屢建戰功,歷任都督、征虜將軍、驃騎大將軍等職。公元554年,宇文泰病逝,因為自己的幾個兒子都還小,宇文泰臨終將權力全部移交給這個戰功赫赫的侄子宇文護,宇文護接掌國政。

公元556年,宇文護逼迫西魏恭帝元廓禪位於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覺,建立北周。北周建立後,宇文護專權,三年內連殺北周孝閔帝宇文覺、西魏恭帝拓跋廓、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帝。名將趙貴、獨孤信也被宇文護所殺,一時間宇文護權傾朝野,成為北周的實際主宰者。公元560年,宇文護立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為帝。

先來看看,被殺的三個皇帝被殺時年齡:

1)宇文覺:宇文泰第三子,被殺時僅16歲。

2)拓跋廓:西魏傀儡皇帝,被殺時21歲。

3)宇文毓:宇文泰庶長子,被殺時27歲。

這其中出去拓跋廓,其餘兩位均是北周皇帝,均為宇文護堂弟,而且均是在準備親政奪權時被宇文護殺害。

宇文護這個堂兄比兩個堂弟宇文覺大29歲,比宇文毓大21歲,由於年齡上差距使得宇文護的勢力要明顯大於剛登基的皇帝。

因此可以看出,宇文護要的是無上的權力欲,他扶植自己的堂弟登基不過是為了完成叔父宇文泰的臨終託付和應付宇文泰嫡系部眾。

從其將不順從自己的皇帝堂弟殺害,可以看出,宇文護是在一步一步的做準備,一方面繼續加強自己權力,一方面繼續削弱宇文泰嫡系部眾力量,如果時日夠長,我相信宇文護也會取代堂弟皇位,自己登基為帝。

然而,時不他待。

公元560年4月,宇文護擁立時年18歲的堂弟宇文邕即位,聰明遠識,性格果斷的宇文邕隱忍了12年,終於在572年誅殺了自己的堂兄宇文護,親掌朝政。

那一年,30歲的宇文邕幹掉了60歲的堂兄宇文護。


跟曹操一樣,還沒來得及篡位就死了,而不是跟曹操一樣,不願意篡位,

高歡、高澄都是權臣,也都沒篡位,難道也是不願意篡位?

能控制皇帝、廢皇帝、殺皇帝的權臣多了去了,能篡位的有幾個?

權臣篡位不是那麼容易的,很多人看到那些篡位的權臣,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王莽、曹丕、司馬炎、石虎、劉裕、楊堅這些,就覺得權臣篡位很容易,實際上呢?倒在篡位途中的權臣,那是車載斗量。

最簡單而言,賈南風把國家搞得不知道姓司馬還是姓賈,還殺太子,結果呢?終究沒做成武則天。

八王之亂的爬上皇位的,也就一個趙王司馬倫,結果呢?沒做多久就被趕下來了、

控制皇帝很容易,控制都城也很容易,廢立皇帝也不是那麼難,但要篡位,那就太不容易了,誰敢說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也是因為忠心,不忍心篡位?

為什麼249年發動高平陵之變,到265年,經歷兩代三個權臣才篡位?還是時機不成熟罷了。

宇文護是北周最大的權臣,宇文泰死後,宇文護繼承了宇文泰的權力,但宇文泰的政治遺產,只能他的兒子來繼承。

所以宇文護只能做權臣,而不能馬上爬上皇位,如果宇文護是忠臣,他斷不敢廢皇帝殺皇帝的,但他做了,一個臣子,做了權臣,而不想篡位,你說他想幹嘛?

宇文護做的每一件事都足以滅族的,你說他是為了什麼?只是為了做權臣?過過殺皇帝的癮?

一個臣子,要篡位,要經過幾個步驟,先取執政權,然後加爵位,先公後王,然後加殊禮,「加九賜」「入朝不趨,劍履上殿,謁贊不名。」,然後公開舉行禪讓典禮。

這裡每一步都有一個前提,就是自己這邊的人多多,對方那邊的人少,這就是政治,就是要拉攏可以拉攏的,打擊無法垃圾的,

無論你怎樣做,都有敵對勢力,這些人但不是忠臣,而是他的權力來源是宇文泰這一線,如果宇文泰這一線人不是皇帝,那他就失去利益了。

宇文泰有十三個兒子,除了三個皇帝,還有九個王,這九個王肯定是在宇文護對立面的,還有八柱國十二將軍呢?還有二十四將軍府呢?

宇文護越是抓權,就越侵犯了其他大佬的權力,對手肯定就越多,

至於宇文邕是怎麼打倒宇文護的,並不是宇文邕比別人厲害,而是他等了十二年,等到自己的兄弟都長大成人,有實力跟宇文護鬥法了,不然,殺了宇文護,也得為宇文護償命,看看北魏孝庄帝殺了爾朱榮,也只能為他償命就知道了。

權臣篡位的困難不在於皇帝,而在於其他臣子,司馬氏篡位時,反對他的叛亂多達八次,曹操做權臣時,反對他的也不在少數,所以曹丕只能弄一個有利於豪門的「九品中正制」。

你要篡位,不是凌駕於皇帝之上,而是要凌駕於整個豪門之上,要他們同意,才是最難的


可能是因為宇文護出身卑微,在當時的年代只有出身高貴的人才有資格順理成章的繼承大統,而他又不想謀朝篡位留下千古罵名,即使殺過皇帝,但也只是為了自保。在最近熱播的《獨孤天下》中獨孤般若就是因為他身份卑微,最後還是選擇了身份高貴但懦弱的宇文毓。所以應該是身份卑微的原因。這只是我自己的拙見!

網路圖片

網路圖片

網路圖片


宇文護是宇文泰最信任的人,死前託孤於他,宇文護的勢力就是宇文泰的班底,所以他沒想過自己能坐上龍椅,因為這些人擁護的是宇文泰的兒子,所以他可因為矛盾而殺宇文泰兩個兒子,但仍立第三個兒子繼位,他掌握著大權就可以,如自己坐上去,卻有可能觸動宇文泰手下那些人,恐怕有人會貪擁立之功,對他不利,他不坐龍椅,就少了一個最大的借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