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體檢報告解讀,我們重點講解了心血管功能性指標及重要臟器代謝性指標,不知大家是否有從中獲益?

這一期我們來簡單聊聊B超中常見的檢出疾病,如果以後體檢遇到了,請君勿太操心,take it easy !

1

甲狀腺結節

很多員工拿到體檢報告單,上面會寫「雙側甲狀腺結節,回聲欠均勻」……

甲狀腺結節是啥麼子?要不要手術?會不會癌變?

事實上,每年都有20%以上的正常人體檢會檢出甲狀腺結節,女性多於男性,約為4:1,但儘管甲狀腺結節發病率高,但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的,惡性僅佔5%不到。

因此,發現甲狀腺結節後不要緊張,通常來說,甲狀腺結節不需要處理,只需定期監測複查就可以了。只有當結節生長較快,影響了患者的外觀、吞嚥、發音、呼吸功能以及懷疑惡變時,才需要手術切除。而對於生長沒有影響機體功能的良性結節,建議每半年至一年檢查1次B超即可。

若B超醫生現場告知,「結節形態不好,伴鈣化,建議進一步檢查」,那麼就需要到正規醫院進行細針穿刺活檢進行定性判斷。當然,即便確診為惡性,也不要恐慌,甲狀腺癌是一種「惰性腫瘤」,早期治療效果很好,大部分人20年的生存率可以達到90%以上。

2

脂肪肝

很多人,包括 30 歲左右的年輕人,體檢B超報告上都會寫「脂肪肝」。脂肪肝曾經離國人很遠,但經濟發展了,這個「富貴病」也就隨之而來。

通俗地說,脂肪肝就是脂肪沉積在肝細胞內,造成肝臟看上去不再那麼紅潤嬌嫩,而變得油膩發韌。脂肪肝的發生是不良生活習慣的積累,最重要的原因是肥胖(90%以上重度肥胖者都有脂肪肝)、嗜酒(80%左右長期嗜酒者都有脂肪肝),而肝炎、糖尿病等疾病也是常見原因。

其實輕度的脂肪肝並沒有嚴重的問題,是完全可逆的,辦法就是「管住嘴、邁開腿」。但正由於這個疾病越來越普及,很多無良藥商打起了它的主意,在電視上、網上賣這個茶那個葯,號稱可以治療脂肪肝,患者往往花了很多錢,卻並不見效。可以負責任地說,目前 FDA 還沒有批准任何一款治療脂肪肝的藥物,脂肪肝患者不要過分緊張亂喫藥,還是要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

3

肝/腎囊腫

肝/腎囊腫,通俗地說,就是肝臟或腎臟內有個類圓形的囊腔,內涵體液(下圖中黑色類圓形區域即為B超顯現的囊腫)。

根據數量,可分為單發和多發。實際上,大部分人查出來的肝/腎囊腫都是很常見的,是一種完全良性的疾病,絕不會惡變。

一般人查體發現的囊腫都不需要處理,只有當囊腫特別大,壓迫到臨近的臟器,引起不適時,才需要處理。而即使處理,也是微創手術。所以不論什麼情況,都不需太過擔心。

4

肝血管瘤

所謂血管瘤,就是源於血管的一種先天發育畸形,全身多處都可以發生,發生在肝上的,就叫做肝血管瘤。

血管瘤也是良性疾病,絕不會惡變。沒有癥狀的血管瘤定期觀察即可。

但肝血管瘤是會長大的,有的會壓迫到鄰近器官,這樣就要考慮手術切除。而如果血管瘤非常大,或在短時間內加速增長,建議一定要到大型醫院的肝膽中心進行手術。

5

膽囊息肉樣病變

B超報告中的「膽囊息肉樣病變」,多數由三種原因造成:膽囊息肉、膽固醇結晶和附著在膽囊壁上的膽結石。

現行的國內外指南,推薦大於 1 cm 、單發、寬蒂、短期內迅速增大、或者伴隨膽結石及膽囊炎癥狀的膽囊息肉樣病變,應用外科手術技術切掉膽囊。除了以上情況外,都不建議手術,否則會「錯殺一千」,造成過度醫療。

6

膽囊結石

女性、肥胖、西化飲食、不喫早餐及餐後零食等都可能增加膽囊結石的發生。(下圖黃色箭頭處即為B超顯現的膽囊中結石)。

膽囊結石剛開始形成,或在膽囊內不發生嵌頓,常常無不適,或僅僅有時出現輕微腹脹、腹痛。以後是否出現癥狀,則視結石的大小、部位、是否梗阻而異。

但即使沒有癥狀,膽囊長期受慢性炎症刺激,也會增加癌變的可能,因此需1年內到醫院進行常規檢查1次。

7

腎結石

臨牀上,一部分腎結石可能長期存在而無明顯癥狀,特別是較大的鹿角形結石,雖然結石較大,但因不易活動,反而不引起疼痛。B超檢查能發現出X線陰性的結石(直徑>0.5釐米時即可顯示)。20歲以後的成年人,每年都應進行一次雙腎B超檢查。

個體代謝情況、飲食情況(過量攝入含有成石物質或飲水不足)、氣候等,都和腎結石的生成有關。如果病人能有針對性地調控飲食,則能有效預防結石的發生和複發。

總結

針對體檢發現的異常,應科學的認識與面對,減少不必要的緊張,降低不應該的「醫療浪費」。

不過,畢竟屬於異常,也不能完全忽視,所以最後還是那句話:

積極觀察

定期隨訪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