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爲可以通過強顏歡笑來反作用於情緒,這種想法起碼和心理學本身一樣古老。它曾經得到了實驗的支持,然後被揭穿實驗造假,然後又再次得到了支持(有附加條件)……現在,我們可能不得不承認,有些東西真的能讓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田納西大學和得克薩斯A&M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分析了138項關於面部表情對人類情緒反作用的研究;他們對證據進行了廣泛的評估,並發現,在某些條件下存在着一種微妙但並非微不足道的影響。

田納西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Nicholas Coles說:“智慧箴言告訴我們,如果努力微笑,最終就會真的開心。或者如果我們愁眉苦臉,就會讓自己更加沮喪。”

“但100多年來,心理學家一直不同意這類觀點。”

即便是老好人查爾斯·達爾文對也對它有意見。著名的自然主義者在他的不那麼著名的作品《人與動物的情感表達》中寫道:“真情流露會使內心的情感更加濃烈。”

從那時起,這種“面部反饋假說”就經常被踩上一腳。歷史上,人們搞了一系列實驗,想要弄清情緒和表情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在歷史上比較著名的實驗裏,心理學家要求志願者在咬着一根筆,努力露齒假笑的同時,爲漫畫的幽默程度打分——叼着筆勾選選項。

結果表明,即使是假笑也足以降低人們的笑點,令人們更容易變得開心。這一發現造就了不少人生導師,爲我們熬出了一鍋鍋“笑着通往美好生活”的古老雞湯。

近三十年後,研究人員希望重現1988年的著名實驗,他們在17個實驗室超募了1800多名參與者進行實驗,結果卻一無所獲。

對於那些膩歪了雞湯的人,這一結果倒是令人愉悅。

“但我們不能有所偏向,”Coles說,“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心理學家一直在檢驗這個想法,所以我們想看看所有的證據。”

衆所周知,這種心理學實驗非常敏感,可能某些細節上的變化就會導致截然不同的後果。

因此Coles和同事Jeff Larsen,以及得克薩斯A&M大學的心理學家Heather Lench進行了一項統計薈萃分析,以深入研究並克服常見的偏見,看看是否能有所發現。

面部反饋的效果並不是特別顯著,但它還真的存在——暗示我們可以通過微笑來稍微點亮人生,或者我們頻繁皺眉就會產生些微的厭惡情緒。另一方面,表現出恐懼或驚訝對你沒有多大幫助。

他們還發現對某些刺激源來說,效果是不同的,如漫畫VS段子。假笑的同時,翻看加菲貓的漫畫時不會讓它變得更有趣,無論笑得有多“開心”。

毫無疑問,這項研究將使古老的課題再次充滿了活力。我們的情緒和身體反應之間的因果關係無疑非常複雜,需要更多的工作來理順它們。

同時,研究人員明確表示,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通過保持微笑來治療抑鬱症。

儘管如此,我們可能還是應該多多練習微笑,畢竟都說愛笑的人運氣不會太差。

該研究發表在《心理學公報》上。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