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年,一生清高桀驁的“北洋之虎”段祺瑞,做了一件讓其追悔莫及,卻也算人之常情之事。他任命被湘民稱爲“張毒菌”張敬堯爲湖南督軍,同時電令日後“秀才造反”的吳佩孚,立即率部向湘南進軍。張敬堯督理湖南之初,曾致電北洋中樞稱奉勘電,“令張敬堯爲湘督,披讀再三,無任感愧”。不過湖南戰場作爲南北用兵之孔道,南北雙方較量逆轉,北軍一時獲勝,湘督易人,張敬堯成爲湘督,自然激起各界反應態度不一。有人認爲張敬堯純屬酒囊飯袋,特別是護國之戰中,張敬堯的人馬被派到四川前線,其部下的無能且擄掠,給北洋軍丟盡了顏面。

所以說,段祺瑞的失敗,很大程度上在於其不識人。不過從張敬堯的個人履歷來看,他曾入北洋新軍隨營學堂,後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歷任北洋陸軍團長、旅長、師長、護國軍第二路司令,後任蘇皖魯豫四省交界剿匪督辦,一度還任職察哈爾都統。而吳佩孚長期任職是團長、旅長,張敬堯的資歷,自然比吳佩孚要老些,職位方面也高些,一定程度上吳是因後來的言行而博得盛名。當時而言,吳還只是後起之秀。因此段祺瑞任職張敬堯也許沒有錯,雖然排除不了直皖相爭,段祺瑞選擇皖系軍閥骨幹,任職湖南督軍有段本人的考慮,難免被人看作任人唯親,其實段祺瑞之前派傅良佐到湖南做督軍,取代譚延闓,亦是如此。

不過,湖南督軍也是個燙手山芋,圍繞這一把交椅的爭奪,一直較爲激烈。僅是清朝末年武昌起義後,焦達峯與陳作新在作爲湖南新軍義軍首領,宣佈脫離清廷,焦達峯被推爲湖南都督,隨後焦、陳兩人被均被謀殺,譚延閣就任湖南督軍後,湖南宦海也一直波瀾詭譎。張敬堯在接任湘省致謝歡迎辭中稱,“當譚逆浩明退出湘垣之日,縱令土匪饋兵將長嶽精華搶劫一空。臨出復縱兵狹民,湘人對於該逆情至意盡,所得報償結局如斯”。張敬堯聲稱自己只是一介武夫,擔此重任實有所慮,期望北洋中樞收回成命,同時也致電譚延閶請求回湘就任,自己能夠專意練兵,聊盡保衛民衆之天職,宣稱只是暫行就職。

實際上,在張敬堯督湘期間,張敬堯兄弟四人,也被時人指責爲橫行湖南、爲禍地方,且有民諺稱“堂堂乎張,堯舜禹湯,一二三四,虎豹豺狼”。治湘變爲禍湘,其實張敬堯也曾提出種種治湘辦法,比如要求廣築馬路以利交通、設立救貧工廠解決生計,耕種栽植以盡地利,整理地方銀行以治金融,開辦職業教育以裕民生,興修水利以惠災黎等等,不過這些建議計劃方案因經費短缺、組織無力而大多束之高閣。然而,不僅張敬堯如此,其前後執繮湖南者,命運也大多如此,如趙恆惕等人。客觀而言,張敬堯督湘,也是督軍威風,好人難做,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戰。

參考資料:《菜根譚》、《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史話》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