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南巡死於九嶷山的可信度有多高?但是從史至今,關於舜帝的墓葬之地的說法,眾說紛紜,舉出來的證據和觀點卻都不無道理。

其中最為有名的一個說法是:舜帝死於寧遠縣九嶷山之說最為有名,也最被大家所認可。現在的舜帝陵,已經不同往日,原因是歷經百年的滄桑和風風雨雨,不斷地被挖掘、維修和再創作,慢慢的已經成為湖南非常著名的一大景點,重點的風景名勝區。雖然有多數人贊同,但質疑的人也不在少數。相傳,寧遠九疑山的舜帝陵只有陵,沒有墓,這樣的說法一經流傳,舜帝葬在這九嶷山可謂是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現如今還有關這個謎團的第二個說法,一個死於鳴條說的故事。在這個說法的立正之點的是孟子的言辭。而孟子出生於戰國,比其他朝代的人們更加接近舜帝的時期的人。雖然「居於鳴條」,有著令人矛盾、生疑的地方。


堯年老的時候,欲求賢德繼承帝位,大臣四岳向他舉薦舜,認為舜可堪當大任。舜是黃帝後裔,出生尊貴,照說應該屬於上層階級,但舜的父親瞽叟並不為官,而且是個瞎子,微為庶人。舜一出生,便「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他很小的時候,生母就去世了,父親瞽叟又娶了一個妻子,生了一兒一女。瞽叟寵愛後母及後母所生的兒子象,卻十分討厭舜,總想置其於死地。繼母虐待他,弟弟象也經常欺負他,但是舜從不計較,還是一如既往的孝順父母,友愛兄弟。

圖|百度

雖然舜很懂得察言觀色,聰明能幹,孝悌忠信,不到二十歲就得到人們爭相稱頌而聲名遠播,但家人還是容不得他,將他掃地出門。舜離家後到歷山開墾土地耕種,大獲豐收,人們聽說舜發現了肥沃的土地,農業搞得紅紅火火,便紛紛趕來投奔,舜便把田地與種子都贈送給他們;失去了土地的舜又去雷澤開闢漁場,養殖業也搞得風生水起,人們聞訊又追隨而來,舜又把漁場讓給了他們;失去了漁場,舜又去河濱製作陶器,手工業又搞得蒸蒸日上,待人們趕來時,舜又將制陶技藝傾囊相授。舜一次次無私的幫助他人,積累了豐富的人脈,名望越來越大,獲得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圖|百度

終於在30歲時,舜得到了堯的栽培,並且娶了他的兩個女兒娥皇與女英,一下子逆襲成皇親國戚,照說家裡人對他的態度應該好轉了吧,但萬萬沒想到的是反而招來嫉恨,他的父親與兄弟為了奪取他的財產、霸佔他的妻子,兩次欲將其害死,一次是舜在修葺穀倉頂時,他們在下面偷偷放火欲將其燒死,幸虧舜藉助兩個斗笠滑翔下來躲過一劫;後來,又有一次他的父親叫舜去挖井,他們便在上面填土,想活埋了他,幸虧舜從事先挖好的側口逃了出來。諷刺的是,當舜回到家時,他的父親、繼母、弟弟都認為他這次死定了,正在高高興興地瓜分他的牛羊、糧食、房屋、妻子。所以,第一眼看到舜好端端站在面前時,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他的弟弟象還假惺惺的問:「哥,你去哪裡了,我很想念你呀。」舜並沒有當面揭穿,反而好言相慰,還是一如既往地孝敬父母,愛護弟弟。他的這種肚量不只是能撐船的節奏,簡直是要容納整個宇宙!

圖|百度

從故事中,我們可知,舜首先是一個「孝者」,《弟子規》中有句話叫「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面對家人一次又一次的加害,他始終不計前嫌,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他的孝是真孝、是至孝;同時,舜又是一個「仁者」。俗話說,「仁者無敵」,在他的心裡,沒有仇恨,沒有對立,人也就沒有好壞善惡之分,所以能對家人的謀害從不計較。雖然殺了治水失敗的鯀,卻照樣啟用其兒子禹繼續治水,最後還將王位禪讓給他;最後,舜也是一個「智者」。他對人性洞若秋毫,每次面對家人謀害,總能提前準備,逃出生天。又,在位期間懲罰奸佞,啟用皋陶等二十二位賢人,使其各建奇功,百業興旺。總之,舜是同時具備「孝、仁、智」三項特質的英明君主,無疑是曠古爍今的大覺悟者。

(更多分享請關注微信公眾號:bd818bd)


有歷史典故應該是可信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