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和死亡率已跃居疾病谱的前三位。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达到150万人,现有幸存者约有700万人,而这些幸存者中70%~80%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由于中风具有高发病、高死亡、高致残等特点,所以,为了我们的健康,一定要去了解这个疾病,以做到早知道、早预防、早治疗!

预警10个先兆要识别

经常有人提问,中风病有先兆出现吗?该如何预防与干预中风先兆?还有,CT检查未见有脑部明显异常,或仅有血压方面的波动,为何还有中风先兆症状?等等,此各类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中风确实有先兆,而且还是可以识别的。具体我们从以下这10个方面去识别:

·眩晕明显 突然间感觉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步履蹒跚,抬脚费力,甚至失去平衡摔倒于地。

·剧烈头痛 较之一般性头痛来说,具有突发性,无明显诱因,并逐渐由间断性转为持续性,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等现象。

·舌根发硬 忽然感觉舌根部僵硬,舌头胀大,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楚,查看舌头并无红肿现象。

·鼻子出血 当血压不断升高时,已硬化变脆的鼻血管不能承受压力,可发生破裂出血。

·一侧麻木 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手臂、指头麻木,特别是无名指麻木;耳鸣,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嘴歪斜合不拢、流口水。

·经常呛咳 喝水或进食过程中出现呛咳,也是发生中风的迹象。

·单眼失明 一只眼睛忽然视物不清楚,或视物成双影。

·白天嗜睡 人感到非常疲倦,觉得睡不够,甚至在白天也是睡意明显。

·哈欠连天 打哈欠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是,如无原因而出现哈欠频作,便是病态反应。

·握力下降 在刮剃胡须头转向一侧时,手臂突然失去握力,致使刮胡工具落地,有时还伴有讲话不清,过1~2分钟后完全恢复正常。

救治要做到「3个早」

一般来说,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后到达医院的时间直接影响抢救成功率和后期康复效果,但在我国大部分患者因无法及时送到医院而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据有关调查,83%病人发病的都是在家里发病,而家人往往认为那只是手麻没劲而已,根本不知道是卒中发生,所以在当送到医院的时已经错过最佳的救治时间了,最后造成严重的后果。

那么,当家中老人突发脑中风,该如何来抢这个时间呢?专家建议,除紧急打120外,还要做到以下「3个早」:

·第一早:早识别。如果家人发现老人突然出现疑似中风症状时,但又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不能不能确定时,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来辨别:

语言测试:请患者复述一句短语,看他是否说话不清楚或者无法说话。

微笑测试:请患者「露齿」或微笑,是否一侧面部表情不正常。

举手测试:请患者闭眼,双臂平举10秒钟,是否出现一只手臂无法维持。

如果通过这三方面测试,发现符合中风情况时,就要赶快联系120来急救。

·第二早:早求救。发现患者出现脑卒中信号后,身边的人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求助,或记下发作时间,并马上将其送往医院。同时,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时,家人应保持情绪冷静、思路清晰;注意不要搬动患者,尤其避免头部发生剧烈摇晃和震动,更不要用掐人中、摇晃身体等方法试图「叫醒」病人;尽量让患者原地侧卧位躺下,松开上衣纽扣和腰带,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有假牙者应取出。

·第三早:早溶栓。患者发病后,如不及时疏通堵塞的脑血管,发生缺血的大脑每小时就会衰老3.6年。这种情况送进医院,医生会根据情况来进行。

预防

要守好「2道关」

既然中风已成为我国居民最常见的死因之一,而现在许多人也开始重视它。不过,许多人只是了解了皮毛,根本不知道如何科学地去预防它。因此,专家建议,在面对中风时,一定要持「预防重于治疗」的态度。这是因为临床研究表明,中风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疾病和生活习惯因素有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必须严格守好以下「2道关」!

·第一道关——注意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所谓「攘外必先安内」,这是预防脑血管病的第一道关。具体来说,要做到:

控制危险因素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改变的和不可改变的。可改变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心脏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史、嗜烟、嗜酒、肥胖、口服避孕药、情绪激动、抗凝治疗等;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遗传因素、种族等。

稳定斑块 如果体检发现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低回声斑块、溃疡性斑块,由于这些斑块容易脱落,阻塞远端血管而发生脑梗死,因此,稳定斑块就显得尤为重要。阿妥伐他汀有稳定斑块的作用,相应人群可每天服用20毫克。

健康生活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包括戒烟、戒酒、劳逸结合、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倡低盐低脂饮食等,建议适当多吃鱼类、蔬菜、水果。

心理稳定 注意精神、心理卫生,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减少紧张、焦虑、抑郁情绪。

定期体检 即使看起来身强体健的人,定期体检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是45岁以上、肥胖者、有血脂异常家族史者、时常吃喝应酬者、工作高度紧张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一定要记得和体检的约定,万万不可「爽约」,至少每年要检验1次血脂、血糖、血黏稠度、血压等指标。

如果第一道关口「失守」,仍应全力守好第二道防线,如对已经发生过脑血管病的患者,还应做进一步的检查,寻找危险因素。

·第二道关——牢记「ABCDE」。一般而言,脑血管病二级预防需要做好「ABCDE」:

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阿司匹林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仅是知名的降压药,还具有心肾保护作用,可降低各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尤其适合合并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2型糖尿病患者。而临床试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使心肌梗死、卒中的发生和死亡率降低约1/4。

B:控制血压 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前面已有详细叙述,而伴有糖尿病的老年人最好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C:戒烟与调整胆固醇水平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对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十分重要,最好戒烟、忌酒。

D:合理饮食与控制糖尿病 要合理的控制饮食,有糖尿病的要先控制糖尿病。

E:运动与教育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是健康的基石,也是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基础。研究发现,开展健康教育对心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一句话可以挽救一条生命。

康复

要避开5大「拦路虎」

众所周知,如果病人不幸患上了中风,那么致残的可能性是极大的。这时,该如何去避免和减轻患者致残情况发生就显得极为重要!故而,家人就需要及时地、科学地学习康复治疗知识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此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家人的一些错误认识和不规范的方法极有可能成为中风患者走向康复的「拦路虎」。因此,要极力的去避开这些问题。

·l号拦路虎:只求抢救,忽略康复治疗。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中风患者的急性发作期之后,家属没有认识到中风会给患者留下后遗症,只是觉得能捡回条命就很好了。而实际上,中风患者病情一旦稳定,很快就会进行早期的康复治疗。研究表明,病情稳定后的三个月内属于最佳康复期,半年内属于有效康复期。因此,可以对患者做简单的康复治疗。具体做法:不管是平躺还是侧卧位,都要保证患侧胳膊可以伸直,腿要有适当的弯曲弧度。必要时可以将患者的肘关节和膝关节人为垫高,以免加剧肌肉的不当收缩,诱发「胳膊伸不直,腿不打弯」这一典型偏瘫症状的形成。

·2号拦路虎:迷信药物能治疗一切。中风后的康复治疗,是结合每位患者不同的情况,通过科学的运动方式来引导和刺激因为脑血管病而「罢工」的肌肉组织和神经系统,重塑脑功能,以求激发患者的自身力量,达到患者生活自理、工作自主的目的。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过分迷信药物,总想找到一种特效药,把宝贵的康复时机浪费在无谓的辗转寻找过程之中,最终错过有效康复期。

·3号拦路虎:心情急躁,康复锻炼过度。有些患者或家属康复心切,自己制订过于严苛的康复训练计划,反而影响到康复的效果。康复训练正确的训练顺序是:先进行床上翻身训练、床上桥式训练、坐位训练、转移训练,站立训练之后,再逐渐过渡到行走能力的训练。

·4号拦路虎:不了解康复原理,错误锻炼影响康复。脑血管病患者需要康复介入,是最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的事情,对患者和家属来说更是新生事物,有些患者或家属只是凭自己的理解来做康复,难免会出现错误。如果患者和家属多了解一些康复知识,就不会发生类似的事。

·5号拦路虎:精神消极,贻误病情。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治疗往往要持续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患者如果缺乏心理准备,在这不短的时间里,很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异常心理,进而消极对待,影响康复进程。为此,医生应该对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必要的交待,让患者及其家人对康复知识有必要的了解,对康复需要的过程和历经的困难有充足的心理准备。

转载、投稿、商务合作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