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庚:「4分錢」驚動中南海1983年的初春,南部中國的改革單兵突進,但反向的抵制力量也日益加大。改革派想到了聯合新聞輿論的力量。曾任《蛇口通訊》總編輯的韓耀根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到深圳面見袁庚。後者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老兄你終於來了。」媒體溝通了高層與民意,改革得以繼續推進。取法乎上,僅得乎中。袁庚的很多積極探索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在體制內延續下來。但他當年在高層「默許」下的突破無疑為中國民間經濟力量拓展了想像空間,並激勵他們在商業領域將許多當年袁庚的試驗成果繼承、推進。中國改革的開山炮1973年,在文革動亂中未能倖免的袁庚,在周恩來等人的過問下出獄。5年的監獄生活,袁庚最熟悉的生物莫過於高牆裡、鐵蒺下的螞蟻,這種觀察,讓他洞察了人在歷史面前的渺小,以及那種微小的生靈透露出來的生命之偉大。這種體悟,成了他後來在蛇口表現出來的進取、無畏與擔當的一個註腳。兩年後,被戰火歷練過的軍人,有長期在境外工作經歷的特工及外交官經歷的袁庚恢復工作,任交通部外事局負責人。1978年6月,袁庚被部長葉飛派往香港調查屬下招商局的情況。此時,他已經年過61歲。10月9日,一份《關於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問題的請示》報告被送到中央領導人面前。當時仍在任的國家主席華國鋒作了「思想再解放一點,膽子再大一點,辦法再多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的指示。國家副主席李先念根據華的指示在報告上作出閱批。香港的地域限制,招商局不可能取得多大的發展,於是袁庚將目光放到了對岸的寶安縣。1979年1月3日,招商局代交通部和廣東省革委會起草了致國務院的《關於我駐香港招商局在廣東寶安建立工業區的報告》。那天,袁庚上北京時,帶了一份香港明細全圖,李先念在南頭半島的根部用鉛筆畫了兩條槓,準備把整個南頭半島都給袁庚,但當時招商局僅有1.3億元資金,袁庚不敢要,於是李先念改圈了臨港2.14平方公里的蛇口。後來,袁庚晚年總結自己的改革生涯,將那一次「膽子太小」視為這一生中三大遺憾的第一大遺憾。袁庚談到當時的思想時說:他要一塊地盤,搞「面向海外」的工業區是史無前例的一場試驗,一旦出現閃失,勢必對隨之而來的改革開放形勢造成不利影響,政治責任重大。他對李先念說,他只想要一塊小地方,搞點試驗,探索一下中國未來的經濟走向。是年7月2日,蛇口工業區基礎工程正式破土動工,轟隆隆的炮聲炸醒了沉睡的土地,中國改革開放的實際性開山第一炮在中國南方的一個漁村炸開。但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社會的封閉、極左勢力的頑固都意味著袁庚將遇到巨大的阻力。特區的自我辯護1979年8月,蛇口工業區首項工程蛇口港開工,工人們幹勁不高,每人每天8小時運泥20至30車。兩個月之後,工程進展緩慢,袁庚甚急,指示加快工程進度。四航局工程處決定從當年10月開始實行定額超產獎勵制度,即完成每天55車定額,每車獎2分錢,超額每車獎4分。工人們幹勁大增,一般每人每個工作日運泥達80至90車,幹勁大的甚至達131車,可領獎金4.14元。1980年4月,這個行之有效的獎勵制度很快被上級有關部門勒令停止,理由是為了「糾正濫發獎金的偏向」。獎金撤下,運泥量也跟著下去了。袁庚拍案而起,他請來新華社記者寫《內參》,7月30日《內參》送到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的案頭,胡馬上在《內參》清樣上批字,並轉給谷牧辦公室。僅隔一天,蛇口的工地上就恢復了定額超產獎。這之後,中國內地逐漸實行了工資獎金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辦法。這個故事僅僅是當時保守思想阻力的一個縮影。1992年以前,特區一直處於「姓資」還是「姓社」的爭論旋渦中。韓耀根老人的記憶裏最深的往事,是他第一次見到袁庚時的事情與當時的時代背景。「那一次新聞界組織中國11家新聞媒體赴深圳考察,我是其中之一,時間是1983年3月份。」韓耀根老人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回憶說,「深圳當時情況非常複雜,建特區要不要,能不能,走哪條路,爭議非常多。否定深圳經濟特區的聲音佔了相當大的比重,且從上到下幾乎都一致,多數老百姓不清楚深圳經濟特區是幹什麼的。從北京到深圳,人們似乎覺得深圳除了五星紅旗是紅顏色,其他全部變顏色了,都變資本主義化了。」「當時還出了『總結經驗』之說,實際上是『總結教訓』,總結改革開放的『教訓』。或者說,就是總結深圳經濟特區的『問題』,帶有『反攻倒算』的意味。」韓耀根說,「這種情況下,堅定走改革之路的領導同志就要說話了,就要反擊了。」「與其自己出來辯護,還不如讓新聞界媒體出來說話,他相信自己改革開放的路子是對的,有良心的新聞媒體是會公正評價這段歷史的。」韓耀根當時是上海《世界經濟導報》的編委,他正是在這種歷史大背景的負重之下來到深圳面見袁庚的。「小背景則是當時四大經濟學家訪問深圳,研究貨幣問題。他們到深圳一路走訪下來,袁庚接待他們,並就關於深圳經濟特區的性質展開討論。」韓耀根回憶道。袁庚問:像我們蛇口屬於什麼性質?有人回答說,已經脫離了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化了。袁庚笑笑,沒有去爭論這件事情。袁庚在韓耀根面前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一件讓他「很惱火」事情。據韓回憶,「當年對經濟特區圍剿批判,上海出了不少文章。風是北京刮下來的。《文匯報》發了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現在講改革開放史,人們還經常提起這篇文章,題目叫《租界的由來》。這篇文章影射當時搞經濟特區都成了國外的租界了,是賣國求榮。這件事對特區人打擊特別大。」「特區的同志,包括當年在廣東省工作的人,日子過得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他們拿不準中央的想法,感覺是拿自己身家性命在玩。」「當時情況非常複雜,我們新聞界再不支持,路就沒法走下去了。」韓耀根說,「改革派對左的東西深惡痛絕,再也不能走老路了。」當年蛇口港上那間咖啡廳裏,袁庚與韓耀根談了4個小時,話題是關於改革開放歷程、大局與思路。結賬時,袁庚付的錢,70元港幣。小資料歷史驚人的相似,而又如此截然不同。1872年底,李鴻章向朝廷呈上了他的《試辦輪船招商局折》,獲得批准,揭開了這個古老的國度帶有「官督商辦」色彩的民間近代工業的沉重序幕。1873年1月17日,近代史上負有盛名的「招商局」在上海南永安街正式對外開局營業,此即今日「招商局集團」之前身。背負歷史累累毀譽的晚清重臣李鴻章,最終沒有扶大廈之於將傾,將搖搖欲墜的清皇朝從危難中解救出來。1978年,被收歸國有50多年、業已奄奄一息的香港招商局迎來了它的第29任掌門人袁庚。歷史的安排如此充滿玄機——百年前,招商局因民族的工業化復興而設;經歷了天翻地覆的一個世紀後,中國復興圖強之夢,又從這裡輪迴開始。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