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四月天空線 (1).JPG

失格!現在很流行!

失格!領導人還是領導人?!

失格!「拔管」時用?!

不滿教育部「拔管」 政大EMBA校友會要求撤回決定

https://tw.news.yahoo.com-115421904.html/

「不能拖累副總統」府院高層爆遴選逼退臺大前校長楊泮池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113658

傳府院高層介入臺大校長遴選 「卡管」前還逼退楊泮池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429/1159873.htm

孔令信觀點:失格的不是管中閔,而是蔡英文的教育部!

http://www.storm.mg/article/430940

孔令信觀點:當黨內大老都被徵召選市長…

http://www.storm.mg/article/429025

孔令信觀點:執政黨最近的幾個邏輯都很奇怪

http://www.storm.mg/article/425644

嗆管戰學校…貶文大「聯考墊底」!各界菁英校友全中槍

真好笑!吳嘉隆是誰?!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501/1160665.htm

針對吳嘉隆一席言論,網友幾乎一面倒痛批。

我們這樣看待科學研究倫理,夠倫理嗎?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77/2128956?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孔令信觀點:失格的不是管中閔,而是蔡英文的教育部!

 2018-04-29          

  IMG_四月天空線 (2).JPG 

  教育部確定管中閔「失格」,連未來參選的資格也取消,2018/4/27這一天,教育部也宣佈了自己的「失格」!

  當小英團隊決定「拔管」時,等於把臺灣的教育體制特別是高教體制完全破壞殆盡,特別是在「大學自主」的進程中完全毀於一旦。兩套標準同時存在於高教人事行政上,顏色對的可以出任校長/顏色不對則拔管;這樣的「厚己薄人」兩套標準在公廣集團、北農上我們也可以看見,在選舉的人選安排上也都有類似的痕跡,還有,……然而,執政黨毫無自覺這種兩套並行的標準,不但沒有公平性可言,更曝露了執政黨完全不是適才適所地任用人,完全只是安插自己的人馬。不為國舉才,怎麼可能留住人才?

  再說,「拔管」的執行者教育部,崇高的信譽完全喪失,所謂「依法行政」,對臺大是一套,對陽明、文化又是另一套,日後還會有更多大學會有校長遴選,無疑地真正想要帶動高校改革的有志之士,顯然不屑於向毫無信譽可言的教育部聽命,更沒有必要親自出馬來「自取其辱」;那麼未來出來的又會是怎樣的校長、教育人才呢?完全聽執政黨的話,那還需要「大學自主」嗎?民進黨在民主進程中一再標榜自己是臺灣民主的推手,如今呢?教育部一再宣稱「維護大學自主」,卻是自己掄刀痛砍這個校園民主之根,如此惡劣的示範,教育部還有什麼資格來主管國家的教育大計?

IMG_足利公園花季 (7).JPG

20180427-國民黨召開「教育部長違法侵權 吳茂昆應立即下臺」記者會,

  把學校專利權賣到去的教育部長,宣佈臺大當選人「失格」,是極大反諷。嘀為國民黨召開「教育部長違法侵權 吳茂昆應立即下臺」記者會,桌上著「綬豐」藥膏。

  再說執行「拔管」的前後任教長,兩位都是政治帥、意識形態擺第一,完全都從行政技術著力「卡管」、「拔管」,試問在整個遴選過程中所謂的嚴重「瑕疵」出現在何處?是管中閔本人還有其他七位參選人身上,還是遴選委員身上?……反觀教育部與教長自己在處理此案中遷延四個月,耽誤臺大的校務運作與形象,就沒有重大「瑕疵」?根本無視於臺大與各個高校的師生反應,更無視於此舉會對臺灣教育形象與教育根本有何重大影響。兩位教長只知道忠於「拔管」就可以獲得執政黨高層的信任,即便是人格、德行上有問題、「好官我繼續做下去」!這樣只知道當官,又怎麼可能帶動得了臺灣教育向上提升呢?

  當年李遠哲挺扁、搞教改不就是希望臺灣未來能向上一機,可是如今的蔡政府與教育部只有等而下之、向下沉淪,連擁有各項爭議的教長都可以大言炎炎自己什麼都沒錯,他來領導教育樹人重責大任,可行嗎?可靠嗎?

IMG_足利花季 (1).JPG

  教育既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大業,小英團隊卻在「拔管」事件上自貽伊戚,留下更大的撕裂與傷痛:

一、硬是在行政上卡管、拔管,除了重傷臺大之外,更重傷臺灣高教形象,國內外學術界又怎麼會再給臺大更高的評價?破壞臺大形象,對蔡政府只有弊而沒有利啊!未來臺大還有其他頂尖大學邁向國際一流水準的路只有更岐嶇,境外生對一個會插手高教的政府又怎麼可能會有好評呢?沒有好評,人家又怎麼會來臺灣留學/遊學呢?

二、寧願「拔管」不惜破壞體制與法制,小英團隊對於歷史要怎樣交代?對於全民又要怎樣交代?對於高教師生來說,蠻橫地「拔管」只有創造出社會更大的分裂與不安,對民進黨年底的選情只有雪上加霜,又怎麼可能止血呢?更麻煩的是學生與家長看在眼裡,會覺得臺灣教育還有指望嗎?有心望子成龍的父母,不會想著把孩子送往國外與大陸以強化子女未來的競爭力纔怪,忙著搞鬥爭的執政黨,這樣的生源流失和少子化一樣已成國內教育的危機,你們看到嗎?

三、改革是痛苦的歷程,需要大家共體時艱,然而,完全不公不義的改革,只知圖一黨之利的改革,這不是為了全體國民,卻要全體國民來共同承擔這些不公不義的惡果,小英只知道要大家「忍耐十年」。光是一樣改革兩套標準、一樣治國兩套法制,好的都留給民進黨自己,惡劣的全由別人承擔,請問如此地思維,誰會想要再忍十年?誰跟你共體時艱呢?

  新儒家大師熊十力在1949年國事動盪的那一年,選擇留在廣州。他曾抱持著對於未來中國新局,有著可以讓他自由講學的時空環境,好為中華文化留一些種子的希望。可惜老毛不是這樣想,更不是這樣做。他曾在1950年夏寫信給老毛,提出四項建議:「一設立中國哲學研究所。二、恢復內學院,並薦呂秋逸主其事。三、恢復杭州智林圖書館,仍由馬一浮主持。四、恢復勉仁書院,仍由梁漱溟主持」。然而毛復函,不置可否。196412月熊先生赴北京參加會議,未赴會場,在賓館閱周恩來當年的中共「政府工作報告」,返回上海家中,就此一報告文中提的「從必然王國到目的王國」一段加以發揮,請董必武轉託給毛、週二人。傳此函引起了大麻煩,毛甚至放言:「關於熊先生的思想,現在不必動他,等他百年後再來好好加以批評。」

  當時熊先生手書《摧惑顯宗記》及《與友人論張江陵》,在後者書中,他提到:「學術思想,政府可以提倡一種主述,而不可阻遏學術界自由研究、獨立創造之風氣。否則學術思想禁錮,而政治社會制度何由發展日新?」他以張居正雖有政績,但禁講學、毀書院為鑑,「可見改革而不興學校之教,新政終無根基也。」

  熊先生觀察到明末張居正的推新政與改革,卻是「禁講學、毀書院」,結果不但沒有根基可言,更重要就是禁錮了學術思想,讓明朝走入覆亡。老毛不以歷史為殷鑑,變本加厲禁錮學界與學術發展,更在1966年起發動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慘痛的空白與對知識分子的屈辱傷害,讓中國大倒退之外,中華文化完全破壞殆盡。

  如今再對照蔡政府的教育政策與作為,一樣是在開歷史與學術自由的倒車。完全無視「大學自主」根本意涵就是讓學術自由、獨立創造,以帶動社會更新的風氣。一個「拔管」讓小英團隊自曝其短,更讓民進黨的教育政策完全斷了根。因為教育部不但把「大學自主」之門給關上,更把「學術自由」「獨立創造」的根基給禁錮起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62月熊先生與馬一浮赴北京,參加政協大會知識分子會議。此時梁漱溟因為在19539月政協會議上直接槓上毛澤東而成了「反面教員」,一直到1957年梁漱溟都是閉門思過,認真念書。熊先生在參加這樣的會議中沒有做什麼特別的動作與建議,回到上海也是隻字不談開會內容。據賀麟1983年訪問香港中文大學時提到,某次,毛澤東在一場合出現,眾人紛紛起立,唯有熊先生端坐不動。看起來,熊先生和中共當局真的「沒有什麼話好說」,而回到上海家中所想的第一件事還是寫書。

熊先生樹立起來的就是讀書人的風骨,更應了孟子所言,「雖千萬人吾往矣!」那種大義與氣魄。

  管中閔在這段「被卡管」期間,引用了《倚天屠龍記》中「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岡。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除了表明心志之外,像似體會到了張無忌在面對滅絕師太無情的「強橫」「威逼」,「雖能加於我身,卻不能對我有絲毫損傷」。接下來就是更深一層地體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讓橫逆與試煉成就了更大的功力與更高境界,未來更有他自己自由自在的一片天。

  相對於正在彈冠自慶的蔡政府官員,更加凸顯出來的是小英團隊的短視、無知和失格,從「卡管」到「拔管」,完全是機關算盡,卻是做了最惡劣與膚淺的錯誤示範,沒有敢於進言的人才,沒有敢於創新的人才,只剩下的全都是聽話的「庸才」,如何來帶領國家衝向世界舞臺呢?拔管之舉讓蔡英文、賴清德等人擔下了歷史的惡名與罵名,更麻煩的是還有怎樣的人才願意為民進黨打拚呢?

  最後,讓人感慨最深的,整個事件受傷最重的還是臺大,臺大很可惜失去了一位可以帶領臺大衝向世界一流舞臺的校長,師生、校友今後唯有自求多福了!

*作者為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

IMG_足利公園花季 (8).JPG

「不能拖累副總統」府院高層爆遴選逼退臺大前校長楊泮池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113658

  教育部拔管,蔡英文總統稱尊重教育部決定,並非高層授意。知情人士指出,府院高層一直都有介入臺大校長遴選,臺大前校長楊泮池去年原本想繼續參選校長,就是在高層表達不能拖累副總統陳建仁要求下棄選。楊泮池等人後來規畫的校長人選,是臺大歷史系教授、文學院前院長陳弱水。

  不願具名的臺大教授指出,臺大校長遴選幕後藏鏡人包括楊泮池、李遠哲等,又以楊泮池最關鍵。據指出,楊泮池去年在學術倫理案爆發後,6月雖依所言任滿辭職,但仍想繼續參選,這也是為何去年10月臺大新校長遴選截止收件時,楊泮池會列在推薦名單。

  據瞭解,楊泮池原本堅持參選,黨政高層要求他別出來,免得傷及陳建仁,因為楊泮池與陳建仁共同掛名多篇論文,若楊泮池參選,恐會爆出更多爭議論文案,將陳建仁拖下水。

  陳建仁2007年擔任國科會主委時,曾捲入掛名共同作者的論文抄襲風波請辭,當時被行政院長蘇貞昌慰留。知情人士指出,楊泮池在高層勸進下,這纔打消選意,但仍以其在校內尤其是醫、理工界的資源與人脈,影響臺大校長遴選,規畫的優先校長人選,就是歷史觀點顏色正確,又可號稱繼傅斯年後第二任人文校長的陳弱水。

  一名臺大校內知情人士表示,這次臺大校長遴選,校內部分老師要支持陳弱水當校長,加上李遠哲背後操盤,在第一輪校務會議代表推薦投票時,先讓陳弱水高票通過。至於先前放出來的所謂熱門人選、中研院副院長周美吟是假的,只是要分其他候選人的票。

  據瞭解,還有英派學者在選前回臺灣,打電話要求臺大遴選委員,不要投給管中閔,要投給陳弱水。陳弱水在臺大歷史系時的老師徐泓昨天指出,陳弱水去年已參選臺大校長,這次別再繼續,以免成為去中國化棋子,傷害臺大歷史系令譽。

IMG_足利公園花季 (1).JPG

徐泓指出,臺大校長遴選幕後本來就有人在操縱,陳弱水若再參選,只會被利用,成為傀儡。

  記者致電楊泮池詢問此事,楊泮池家人接聽時,表示楊婉拒媒體採訪;楊泮池午後回訊,表示報導非事實,絕無此事。陳弱水則都未接聽電話、回傳簡訊。

IMG_足利花季 (2).JPG

我們這樣看待科學研究倫理,夠倫理嗎?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77/2128956?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臺大研究倫理爭議,引起許多學界朋友的關注。楊泮池校長有沒有造假?說實在的,我不知道。

許多嚴正針砭此事的人,多持類似「當事人不能好處享盡,卻把錯誤都歸給學生」或「既然掛名,就應該有能力檢驗這篇論文的真偽。這是基本常識,也是基本倫理」的論調。不能否認,如此不畏強權、為弱勢發聲的論述,有許多道德及情緒上的正當性。只是這個氛圍讓人感覺好像只要讓臺大校長立即滾下臺,就可以馬上為現下許多高教亂象找到情緒的出口,包括對於大學評鑑制度的崩壞、學術研究功利化、瘋狂追逐大學排名……等龐大結構問題的不滿。但是我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我們可以如此快速與篤定地就認定這是個「蓄意造假」的事件?這個真相的認定,真的是這麼基本的常識與倫理嗎?(延伸:大學生存之道:「研究精算師」還是「教學傳教士」?)

從二十世紀以來,自然科學的研究型態就已逐漸地從「小科學」演變成「大科學」,也就是從科學家「個人」為單位演變成科學「團隊」為單位的研究型態,強調跨領域的合作越來越普遍。以全世界單一篇研究論文的掛名作者數量排行為例,最多掛名的第三名是2001年人類基因體定序結果在《自然》雜誌(nature)上的發表,此篇論文共有2883位共同掛名的作者;第二名是2012年在《物理快報》(Physics letters)上有關發現希格斯粒子的研究報告,共有2933位共同作者;榮登第一名的則是2015年針對希格斯粒子所進行更精確測量的研究報告,刊登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的這篇文章共有5154位共同作者。在這一篇共33頁的文章中,只有9頁是在說研究內容,其它24頁則是交代這一長串的作者名字及服務單位。這樣的現象如果只是簡化地認定是一種學界的「掛名陋習」,恐怕沒有反映出事情的全貌,因為這牽涉到知識生產方法上的本質性差別,並非只是理工或社會人文「習慣」上的不同。

以最多人掛名的這篇文章為例,對於這種大型實驗物理的貢獻者,可能從最上游的實驗概念發想者到最下游某個電子裝置的工程師都做出了自己在專業上最大的貢獻,因此被列名。但是我很懷疑這5154位作者中,是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判斷文章裡面某一個圖表上的數據是不是造假?如果一個研究具有足夠的開創性,跨領域的級距就可能很大,彼此不完全瞭解彼此的狀況就很難避免,因為如果合作不是為了截長補短以彌補各自觀點及能力上的不足,那為何要合作?何不乾脆全部都自己來,榮耀全部歸自己,也省得麻煩。因此在這種「大科學」的合作過程中,「信任」原本就是一個重要的基礎與前提,只是信任當然無法完全保證研究的正確無誤,也當然伴隨著同儕蓄意造假的風險。

所以在臺大的這個案例中,理應「犯意」應該要是一個重要的考量依據,不論是強權教授或是弱勢學生,如果有明確的「犯意」理應都要接受同等嚴厲的討伐,因為在科學面前的不忠貞是不分等級的。但是從這個事件中,要判斷有沒有「犯意」,除了幾個當事人之外,多數局外人從表面上根本看不出這個研究的跨領域級距有多大、合作的細節為何、分工的過程為何,這樣又如何能驟下斷語呢?如果研究者有意便宜行事、造假、浮濫掛名,經由細部的調查來還原真相,之後再給予最嚴厲的懲罰不遲,這麼急公好義地趕著未審先判,又是所為何來?

2006年韓國科學家黃禹錫在複製科技上的造假案,從舉發到確認造假事實,首爾大學經過了兩個月的調查,黃禹錫也在結果確定後很快地從雲端掉到凡間。2014年日本研究員小保方晴子震驚科學界的STAP細胞造假案,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也是經過約1個半月的調查才確認真相,後續更因當事人不服而續開第二階段的外部專家調查。

重要的是,韓國在2014年還將黃禹錫這樣的「國恥故事」改編成電影,把當年事件的始末透過講故事的方式在大螢幕上一次說清楚,一方面讓民眾瞭解科學家在這種強大民意下的心理處境,另一方面也讓年輕的科學家有所警惕。相對地,臺灣過去發生過交大的神研究事件,陳震遠虛擬帳號造假事件,隨著這些當事人被「處理乾淨」後,我們還關心事件後續的發展嗎?甚至柯P當年在選舉前被人指控強摘器官的醫學倫理爭議,現在還有人記得嗎?大家還感興趣嗎?遇到這種事,我們的社會民情一向習慣要火速找個人「負責」,這種獵巫的方式往往是事情過了鋒頭,就不再沈澱、細究、記取。

隨著科技的急速演進,分工細密且龐雜,科技倫理的內涵也在不斷的改變,所以它的道德判準需要被論辯、被澄清、被細緻的討論,而不是僅在遂行一種簡化的古典士大夫道德規準。我不知道楊泮池校長有沒有倫理,但我支持我們應該更倫理地看待他的倫理或不倫理。

IMG_足利公園花季 (9).jpg

傳府院高層介入臺大校長遴選 「卡管」前還逼退楊泮池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429/1159873.htm

教育部27日晚間駁回準臺大校長管中閔的聘任案,要求臺大重新遴選,引發外界抨擊。然而,傳府院高層一直都有介入臺大校長遴選,甚至要求前臺大校長楊泮池不能參加這次遴選,同時也規劃臺大歷史系特聘教授陳弱水參加臺大校長遴選。

臺大校長遴選案爭議延燒百餘日,教育部新任部長吳茂昆上任兩週內就搞定這燙手山芋,選在27日晚間駁回管中閔的聘任;教育部認定管中閔在經濟、法律上有重大利益未迴避的適法疑慮,因此遴選過程無效,必須重啟程序;然而,各界質疑,吳茂昆跟東華大學的發明專利爭議、大陸兼職的爭議也沒有解決,如果這樣判斷,也不適任教育部長。

根據媒體報導,有知情人士指出,楊泮池去年在學術倫理案爆發後,6月雖依所言任滿辭職,但仍想參加遴選,卻因曾與副總統陳建仁共同掛名多篇論文,府院高層擔心若楊泮池參選,恐會因論文爭議拖累已曾經歷論文抄襲風波的陳建仁,因此要求楊泮池必須退出遴選。

知情人士更爆料,楊泮池雖在府院高層說服下棄選,但仍以其在臺大校內的資源及人脈企圖影響臺大校長遴選,更規劃由臺大歷史系教授、文學院前院長陳弱水為校長的優先人選。

不過,對於此事,楊泮池原透過家人表示婉拒媒體採訪,隨後又透過訊息向媒體回應,報導並非事實,「絕無此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