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8351.JPG

「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核心人物

「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與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

維多利亞時期的貴族風華劍橋文學人文主義

女性心靈創傷與維多利亞時期的貴族風華

劍橋文學人文主義激發出的女性主義

維多利亞時期的大英帝國鼎盛,英國式的自信與腐敗亦併存。維吉尼亞的童年生活與記憶,特別是父親對她的影響,始終緊繫維吉尼亞一生的創作。維吉尼亞的父親是位博學睿智的思想史和傳記學者,傳世鉅著有「十八世紀英國思想史」和「英國功利主義思想家」。他身上流露著劍橋學者的理性主義精神和功利主義人生觀,奉正規宇宙條理為信念,執著客觀自信的邏輯思想,奉立居「維多利亞紳士」的上流社會為左右銘。

在文學理念上,維吉尼亞與父親所具的貴族風格分道揚鑣,她不喜歡衛道缺乏色彩雕線般的「石條風格」。維吉尼亞崇尚感性直覺與心靈冥想,相信哈代Thomas Hardy名言-「小說只是印象而非證明」。因而專注描寫人內心的世界和精神體驗。

對維吉尼亞而言,記憶是文學想像的活泉,能夠留在記憶中的必然是人存在的真實體驗,這種體驗將躍動在人的意識世界。所以她始終致力於捕捉沒有時間框架及沒有空間侷限的生命體驗,那種隱藏在事物背後、但卻在人意識中獲得瞬間體悟的真實性,一種人類能想像最純粹最原始的經驗。

劍橋文學人文主義薰染

「維多利亞的男性霸權」不單是維吉尼亞矢志對抗的文學主題,而她童年生活難啟又隱閉壓抑的切身心靈創傷,讓晚年的維吉尼亞不時透露童年時期不為人知的慘痛歷鍊,間接說明自始困擾她的精神惡夢所在。在「不為人知的維吉尼亞.吳爾夫The Unknown Virginia Woolf」一書,作者羅傑.波爾Roger Poole一改過往人們以「社會性可容忍」觀點看待維吉尼亞的精神疾病。他以維吉尼亞童年的受創經驗,及年長之後對童年生活恐懼與忿恨的心理,透析維吉尼亞的精神性格。

書中透露維吉尼亞一向深怕面對鏡子,深怕從鏡中審視自己的容貌與身體 ,這是一種因為「身心創傷」導致對自己身體的罪惡感,長年造成了「自我嫌棄」的性格偏向,對維吉尼亞的人格成長和精神健康是莫大的傷害,導致維吉尼亞後來嚴重精神崩潰,形成生活中的缺陷,由恐懼異性而傾向同性友誼,這種傾向導出維吉尼亞在「雅各的房間Jacobs Room」中兩性裂痕永無法協調的觀點。

維吉尼亞厭惡以男性為中心的社交,對「觀視自己」的任何事物反應強烈的排斥和不安,這是種「自我冷淡」和「屈辱性自衛」的表現。此外,維吉尼亞還受惡夢長期困擾,惡夢不僅反應維吉尼亞早年創傷的積澱,也說明維吉妮亞許多作品中會出現與「性別創傷」相關的情節。長期極度壓抑的困惑,使維吉尼亞走向女權主義陣營,作為一個先驅者,維吉尼亞的女性主義思想是以自己「獨立寫作」的生活條件作為女權運動的出發點。

維吉尼亞的寫作生涯始於參加「布盧姆斯伯裏團體The Bloomsbury Group,這是一個由劍橋資優生組成的小團體,成員來自各領域,定期在維吉尼亞位於布盧姆斯伯裏的新居聚會。在姊姊凡尼莎Vanessa Bell帶領下,維吉尼亞參加這個標榜個性自由、思想解放的團體。以前衛「雙性主義Bisexualism」為號召,堅持「風格藝術」和唯美主義;奉摩爾G. E. Moore的「倫理學原理Principia Ethica」為信仰,提倡源自巴黎畫派的「後印象主義運動post-Impressionist movement」美學,為沉悶的英國文化帶來籲求現代主義新思維。團體更以反叛精神對抗拘謹虛偽的維多利亞價值觀,對大英帝國權威體製表現出不肖的嘲諷,以一種英國人完全接受的方式猛烈撕碎英國的文化傳統。

團體立場最大特色是完全排除社會性別和個人專斷的知識,而以「自由辯論」方式進行思想交鋒;聚會方式採取百無禁忌和絕對坦誠,討論內容也以對社會政治問題激進的批判為主,包括對英國種族主義、殖民主義、官僚主義、貧富差距的批判,倡導男女平等觀念及構思如何促進女性自主的運動。

維吉尼亞·吳爾芙出生於1882 年英國倫敦肯辛頓 「海德公園口」(Hyde Park Gate) 的富裕大家族,父親是執教於劍橋大學的爵士,母親是位富於護理知識並關心貧弱階層的傳統女性。本名維吉尼亞.史蒂芬(Virginia Stephen),是英國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初葉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維吉尼亞的作品集,有九部長篇小說和無數短篇、題為「普通讀者」的文集評論兩卷、六卷書信集、五卷日記。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生平著作所改編的電影,有:美麗佳人奧蘭朵、黛洛為夫人、燈塔、Golven,屬於自己的房間, Simple Gifts。短篇故事包括: The Mark on the Wall Kew Gardens The New Dress The Duchess and the Jeweller The Strin

   維吉尼亞.吳爾夫(Virginia Woolf) 出生的英國倫敦史蒂芬家族,不僅繼承英國的貴族傳統,而且是具有社會改革和文學素養的「維多利亞式家庭」。這是一以男性價值為中心,將所有資產投注於男性教育,女子只能從私人教師獲取零星知識的父權家庭。維吉妮亞雖家世顯赫,但對家族女子不能獲正規教育而終生不滿;尤其對父親既愛又憎、既崇拜又反叛的矛盾心理情節,很早在維吉妮亞遺傳極具父親才華又努力尋求女性意識的復活文學風格上紮根。維吉尼亞雖生長在「維多利亞傳統」世代,雖傳統猶頑強抵抗但已逐漸式微時期,至展現在她面前的是二十世紀初葉現實與現代主義絢爛熱情的爭鬥。

維吉尼亞的爵士父親有一個很大的書房,藏有精選採購的大量圖書。父親獨具慧眼發現維吉尼亞從小智識特出,於是準維吉尼亞進入書房;這對生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女孩來說,是天大的特權。維吉尼亞其實未受正規學校教育,她對女子被排除在正規教育之外,終生不改其對這種性別歧視的憤怒。她的啟蒙多半是透過私人教師和自修閱讀。父親性格嚴謹作風開明,親自督導維吉尼亞對文學啟蒙愛好,因此父親的書房是維吉尼亞思想成長的溫牀。

維吉尼亞記憶中的母親是一個完美善良的女性,因母親完全符合「維多利亞女性」的典型風範。維吉尼亞尤深愛母親,因此喪母事件被視為她「一生中最嚴重的災難」,也間接導致她第一次精神崩潰。這位深具同理心,熟悉醫療護理並熱心照料貧苦病人的母親,其實從來就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女權運動,也從不認為女性應具社會政治的潛能和智慧;甚至認為女性擁有和男性一樣的選舉權,是一種思想道德不智的象徵。

儘管維吉尼亞不認同母親「屋內天使」的保守觀念,但也非常明白母親的性格卻是她許多小說中所影射的傳統女性角色原型。「航向燈塔」一書中的蘭姆賽夫人(Mrs. Ramsay)就是維吉妮亞母親角色的重現。蘭姆賽夫人是一位具高尚品德的女性,但在精心調理、全心奉獻的家庭裏,缺乏自己的世界,沒有舒發自己情感的空間。為了和諧美滿,可以犧牲自己的才華和夢想,總是在眾人沈默之後才開始發言。對來不及深入理解母親,及女性命運困惑的反思,是維吉尼亞女性意識萌牙的最初。一種終生深沉的女性疑惑;一方面對維多利亞女性戒律的不安和叛逆,卻又深深眷念家庭女性慈愛和毅力的特質,及在男性壓抑下隱形的同性取向,使維吉尼亞決心以探索女性幽暗神祕的內心世界作為文學創作的指標。

在維吉妮亞筆下的蘭姆賽夫人,是以「絕對的靜默」、「無聲的自我」獲取生活上的權力,以「無形之體」和「無調之音」換取她女性的本質。一個被男性歷史長期放逐至消音去跡的柔情世界,藉著內心獨白與視覺幻影,維吉尼亞述說「女性-母親」無言者的定位維吉尼亞的一生囿自雙親舊傳統和新女性意識思維間的混雜與對峙,在社會壓抑及個性自由衝突間,構成維吉妮亞既是自我形成又是自我解構的兩股力量拉距間,至為精神疾病所苦,更因此數度創作失調過度思籌至精神崩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