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出現了不少英雄人物,若說其中最具神秘色彩的人物,那就不得不提起鬼谷子了。他身懷曠世絕學,是兵法集大成者,亦是縱橫家的鼻祖,被後輩譽為「千古奇人」。且門下弟子數以千計,例如龐涓、張儀與孫臏等人,皆成為攪動戰國局勢的風雲人物。

在鬼谷子看來,若要成就一番大事業,不僅胸中要有謀略,更要善於決斷。就說《鬼谷子·權篇》中,記載下四件事情,並明確說明必須當機立斷,毫不猶豫的去做。這點對於選擇困難症或是優柔寡斷的人來說,具有很重要的借鑒意義。不妨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則決之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一件輕易就可做到的事情,那就毫不猶豫去完成吧!不論最後結局如何,至少對於自己來說,並沒有實質損失。幫助他人亦是如此,舉手之勞間,就可贏得一份人情。杜月笙便是秉承此原則行事的,凡是有求於他的,他都儘力相幫。因此,上海灘人們都尊敬稱他為「杜先生」。即使移居香港,經濟陷入窘迫境地,也依然有人願意無償借錢給他。

二、危而美名者,可則決之 即使這件事情很兇險,但若能帶來好名聲與威望,那也應當去做。可能很多人會疑惑,既然都知曉兇險,為何還要執意如此呢?其實這句話與「富貴險中求」有異曲同工之妙。就以劉備攜民過江來說,十萬軍民雖拖慢行軍速度,卻為劉備贏得仁義善良的好名聲。百姓聽聞後,情願不遠萬里前去投靠,不也為後期作戰提供了雄厚的人力資源嗎?

三、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為之者,可則決之 在古語中,大概沒有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更悲壯的了。然而一旦確定此事非作不可,那又何必如此糾結呢?政治大動蕩的春秋時期,諸侯發動戰爭,只為搶奪更大的土地。孔子卻帶著諸多弟子遊走各國,宣傳仁政思想,還希望能挽救西周的禮樂制度。按照當時形勢來說,這完全可以定義為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孔子仍然堅持執行,不正是遵從本心的表現嗎?

四、去患者,可則決之 如果只要做一件事,就可免除禍患,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呢?鴻門宴酒席,項羽因一時心慈手軟,放走了劉邦。沒想到正是這個舉措,使得項羽只能烏江自刎,為自己婦人之仁買單。試想一下,若是項羽當初立馬決斷,暫且不說爭霸天下,至少改寫悲慘命運還是不成問題的。 ?常言道,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因此,謹記鬼谷子這四個口訣,讓你做事不在優柔寡斷。對此,各位看官有什麼想法呢?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