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鼓励华语同人歌曲创作风气,增进写作及鉴赏之水平,我们来举办填词比赛。

  比赛名「东方」一是表示我们是《东方Project》的同人活动,二也是指广义的东方;「九声」一是提示汉语声调(平上去入分阴阳,粤语最多有九声)在歌词创作中的重要,二是以极数「九」祝愿我们的热闹和繁富,三是谐音「酒」和「⑨」来欢迎轻松娱乐之作;「坛」字则表示希望能把这赛事办成长久的活动,乃至一个可以媒合词、曲、编、演、唱的平台。

  除了作为《东方》的同人活动,我们把视野放宽,也可以看到近年中文动画、游戏、影剧、舞台剧的发展,这么多作品,多少会需要一些主题曲、插曲,然而目前能称上佳作、令人琅琅上口的却还不多。所以我们也希望透过这场赛事,聚集人气,让观众和业界看见富有才能的同好,而使这份才能得以在将来派上用场。

  本赛事不定期举办,反应热烈的话,第一届办完马上可以接著办第二届;反应不热烈,第一届办完也还是可以马上办第二届,总之就是要办。

比赛时程

征稿时间:即日起至2019年2月4日(除夕)23:59

评审时间:2019年2月5日-2019年2月19日

结果发布:2019年2月20日

投件地址:[email protected]

QQ群【东方九声坛】讨论区:723562641

比赛项目

  本届赛事分「自选组」和「指定组」两组进行。下届开始或再加入其他组别。

自选组

  每位作者限定提交【一首】任意《东方Project》同人曲的华语填词。必须以中文(不限方言)为主体(可加入其他语种,但不得超过一半)写作。可选用的乐曲包括《东方Project》原曲、二次同人歌曲(也可以自己改编),时长不限,但太短或太长可能影响评分。

  截稿期限前可以再作修改,或改交别首;评审将以【最后一次提交】的稿件为准进行评审。

  本组参赛者可以同时参赛指定组。

  必须提交的材料(判定合格投稿的标准):

一、歌曲标题

二、作词者署名

三、曲名(官方原曲请标明作者、曲名;二次同人请标注作者、曲名、社团和专辑名;自行改编请标注作曲者以及所用到的原曲)

四、歌词文本

五、翻填二次同人曲请附该二次同人曲的乐谱试听链接(在合法的状态下亦可附音频档);自行改编请附简谱或五线谱。如果提供这些有困难,也请提供其他可以让评审知道你的词唱起来是怎样的资料。

  可选提交的材料(可能会影响评分):

一、词表/原典(填词的依据)

二、乐谱(扒谱或者自行创作)

三、自唱小样(文件,或歌曲、视频链接,可以使用虚拟歌姬)

四、写作立意和感想

友情提醒:在本组中涉及到的著作权问题由参赛者自行承担,尤其是选择翻唱二次同人作品的参赛者,请事先查明是否允许翻唱。虽然说,翻填别人的曲子,如果只是填著自娱自乐,在创作的阶段是不必经人同意的,我们通常是到发表、销售的阶段才必须面对著作权问题。但如果你辛苦作出来的东西最终不被允许制作出来,那未免可惜。所以这问题还须先自己考虑好,当然你也可以只管先自己写,如果你真写得好,应该有不少朋友可以帮你找到著作权人商量,但当然也不能有十成把握。

指定组:

  由社团【疯帽子茶会】提供乐曲,参赛者填词,歌词主题和内容须与《东方》相关,每位作者限定提交【一首】,必须以中文(不限方言)为主体(可加入其他语种,但不得超过一半)写作。

  乐曲已于12月13日公布,改编自《地灵殿》五面道中曲。下载:

pan.baidu.com/s/14fUaq1

提取码: 8hyt

  大陆地区以外网友可由此下载: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YDMICl-r2PUCH4cVZn6BKQxlrdD-vRbR?

drive.google.com

  必须提交的材料(判定合格投稿的标准):

一、标题

二、作词者署名

三、歌词文本(必须完整对应整首乐曲)

  可选提供的材料(可能会影响评分):

一、自唱小样(文件,或歌曲、视频链接,可以使用虚拟歌姬)

二、写作立意和感想

评审方法

一、自选组截止收件后,对来稿进行糊名处理(隐去署名,代以编号),分发给评审团(目前三人)。

二、评审各自评选出至多6件入围作品,进入决选阶段,开会逐件讨论,有二位以上评审表决同意者,即为优胜作品。

三、评审会议纪录将于结果发表后整理公布。

*指定组评审方法待乐曲上传后另行宣布

奖项、奖品及发放事宜

【自选组】

有一位评委圈选入围者即得入围奖,也就是说,入围奖理论可能会多达18名。

优胜奖名额暂订1至3名,但如果好作品的数量特别多,也可能增加。反之,也可能从缺。

优胜奖奖品:

在《东方文化学刊》第10期发表

《东方文化学刊》1-9期全套

《游戏时代的新邦乐》1-3卷一套

胡又天博士论文《华语流行歌词的演变》电子版与签名实体书(出版后寄赠)

疯帽子茶会专辑

在东方Live活动上由音乐社团表演的offer

由疯帽子茶会演绎并收录至专辑中的offer

入围奖奖品:

《东方文化学刊》1-9期全套

《游戏时代的新邦乐》1-3卷一套

胡又天博士论文《华语流行歌词的演变》电子版

疯帽子茶会专辑

【指定组】

优胜奖1名(可以从缺),入围奖3到6名

优胜奖奖品:

【疯帽子茶会】2019年年度新作采用,由主唱欣姐darkxixin演绎作品

疯帽子茶会新作:《紫花之原》+《克里斯蒂的书架》+《星夜神话》

在《东方文化学刊》第十期发表

《东方文化学刊》全套

《游戏时代的新邦乐》一套

入围奖奖品:

疯帽子茶会过往作品任选一张

《东方文化学刊》全套

《游戏时代的新邦乐》一套(如果参赛者同时得到自选组奖项,可换其他奖品)

奖品内容全部有作者签名。

获奖者必须在限定时间内提供领取奖品所需的姓名、地址和电话号码,或者声明放弃领奖。

评审名单

胡又天

社团【恒萃工坊】创办人、《东方文化学刊》主编,华语流行歌词研究专业,电子报与知乎专栏《流行词话》主持人。2018年11月在北大元火社活动上讲过「同人歌词创作要领」,可供大家参考。这次会用以下标准来评分:

一、基本分(60%)

1. 文辞是否通顺、表意是否完整流畅(20%)

2. 文字韵律与乐曲节奏的配合程度(20%)

3. 歌词声调与旋律的配合程度(20%)

特别说明:本赛事【不限制用韵】,作者可以不押韵,也可以按自己的语感来通押,一切以实际听起来、唱起来的感觉为准,你觉得该押的地方就押,觉得可以不押的地方就不用押,让韵脚成为你的工具而非束缚。

  第(1)和第(2)项只要做到,分数就可全拿。第(3)项允许少量的「倒字」,在不重要或不致引起误解的地方可以宽松,但关键与高潮处应该做到声调与旋律合。

二、进阶分(40%)

1. 立意-主题是否有清晰完整的表达;思想是否有高度或者创意、趣味(10%)

2. 修辞-用典是否精当;唱起来是否能达到「声情与文意合」的效果(10%)

3. 抒情-感染力或说服力(10%)

4. 「东方性」-与原作的呼应,对原典的发挥,能让圈内同好起到的共鸣(10%)

三、额外加减

  1. 实际用场-能充份配合Live活动、作品宣传,或在一部作品的特定场合派上用场者加分(最多5%)

2. 原创性 - 立意、造词新颖并且合宜者加分(最多5%),照抄太多既有作品、台词、流行语者扣分(最多5%,所以你还是可以整首都抄书,但须注明出处,否则经查明将不予录取)

3. 文体 - 勉强使用不适当的文字风格者扣分(最多扣10%)。评审不会因你用文言或者特殊的辞藻而加分,也不会因你用儿歌的语言而减分,一切当以适宜与否来评量,该艰深的地方可以艰深,该幼稚的地方可以幼稚。

4. 其他个人喜好,最多加3%。

叶紫蝉

音乐社团【疯帽子茶会】成员与作词担当。评分标准:

分数组成:基础分60+发展分40+附加分10基础分:A类作品要求(52-60)文辞通顺优美,表意清晰、完整、流畅词句停顿与音乐韵律节奏相符合B类作品要求(44-51)文辞通顺,具有可读性,表意基本清晰、能照顾上下衔接词句停顿与音乐韵律节奏基本符合,有少数错误C类作品要求(35-43)用词牵强生硬,在作者的解释下让读者能勉强明白意思,有时需要加上读者自己的猜测才能解释通词句停顿与音乐韵律节奏多数不符合D类作品要求(34以下)语言基本无法做到表意,即使加上作者的解释读者也感到完全不知所云词句完全脱离音乐发展分(每一项默认为0,满分为10):1.立意新颖有高度;2.抒发的感情具有感染力;3.描绘的氛围及角色形象与原作和原曲相符合;4.熟练优雅地使用押韵,增添诗歌情趣但不过密。附加分(默认为0,满分为10)参与活动前未曾公开发布过的原创音乐作品

大米

中国大陆地区东方Live活动策画人,这里将会以现场演唱效果为考量,提供评分与搬演的协助。

工作人员(待更新)

常见问答(持续更新)

问:自选组可以做非东方曲填东方词吗?

答:第一届活动我们暂时没有开放这个项目,以后视情况可能会追加。本届只支持使用东方原曲及东方二次同人曲。欢迎持续关注后续活动。问:自选组需要自行扒谱吗?答:乐谱属于投稿选交内容,必交内容只有中文词作本身。问:翻唱其他社团的二次同人曲怎么办?答:版权问题建议自行问清楚,我们疯帽子茶会的曲允许自行重新填词翻唱。问:可以同时提交多个作品吗?答:同一作者在每一组至多提交一首作品。多次提交的话以最后一次提交为准。但是两组可以同时参加。问:指定组的曲目什么时候可以公开?答:大概两周时间。问:指定组有几首曲目?答:目前预定一到两首,视活动火热程度可能会追加。问:可以多人合作或者以社团身份参与吗?答:可以的,但只能派一名代表负责投稿,并且奖励只会按照一人份发放。问:用自己所在社团的原创曲可以得到原创加分吗?答:如果是尚未发布过的,并在本次活动中首次发布,那么可以算做原创作品;如果是以前发布过的作品只能算翻唱喔。问:已公开过的词作可以投稿吗?答:不可以。虽然我们很乐意看到过往的得意之作,但为公平起见,请尽量不要用琢磨多年的成品来和别人两个月以内写出来的竞争。当然如果您已经有一首酝酿多年而从未发表,你自己不说,没人查得出来,我们也不想查。所以只概略限制一下,不得用已公开的作品参赛便好。

参考资料-关于声调与押韵

(以下摘录自胡又天博士论文《华语流行歌词的演变》)

声调与「词曲咬合」问题

  汉语是世上少有的单音节多声调语言,合乐为歌时,便须处理歌词四声与旋律音高变化的配合问题,这是西方音乐学未有探讨的,我们要靠自己完成这方面的学问。

  民国初年,兼通中西音律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发明了「五度标音法」,浅显直观地用数字1到5标记汉语的相对音高变化,展示了汉语的音乐性;此法后广泛见用于各种方言的研究与教学中,也正好适合我们的流行歌词研究。下面,就以此法将本论文谈到的几种语言的声调,表列如下:

表1:国、闽、粤、客语调值简表。

  从上表可知,欲让歌词的声调走向与旋律走向相配,每一种语言的情况都不一样,同一语言的不同方言也有大异,如客语的四县腔与海陆腔高低相反,若用四县腔来唱海陆腔的歌,就会频繁出现「倒字」:字的声调与旋律不合,唱出来变成别的字,以至易生误解,甚至与它本要表达的情感相违。

  倒字易使听者不解甚至误解,是作词者一般应该避免的;相对的,声调与旋律配合良好,则不但易于听解,且能让歌者充分发挥字音本身所集成的斯土斯民的文化,即所谓「语言的芬芳」[4],来与乐曲相成。盖一种曲风、一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勾连出该族群的共同记忆,成为坚实的同人基础,其同人对其歌谣所承载的历史也总会抱有温情与敬意。本论文的价值取向和美学基础,也便要由此切入,贯通音乐、语言、文字,以传递生命资讯和文化精神。

  但若严格要求字字贴合旋律,则限制太大、难度太高;此外也不宜排除倒字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起到特别的效果,如暗示内心的不确定、名实不符等等。这之中,哪些应该严守,哪些不妨弹性处理,若整理成为法则,就是格律;不强求整出标准的格律,则可概略的以「腔词关系」[5]或「词曲咬合」[6]称之。

  由于流行歌曲的曲调多变,过去学界与歌坛也未以群策群力去约定其格律,至今较广泛为创作者接受的原则,只有一条消极的「不致引起误解」,顶多再加一条积极的「能够带出感情」;也有行家能达到传递生命资讯和文化精神的层次,但其道理很少得到阐发。声调最多而最难填的粤语歌坛对此最为讲究,即便业余的填词爱好者也会自觉追求「啱音」[7];声调最少而易填的国语歌,除了一声唱成三声、三声唱成一声会明显倒字,二四声互转偶尔会倒以外,其余变化都不致违和,然而就有许多作者完全不知讲求,以至坊间常出现拗口之作,听众也不求全责备,便有了许多不看歌词完全听不出在唱什么的作品。虽或有人辩解说这已不是创作者所追求的目标,然而声调失修对听觉的影响,毕竟是难以否认的。

  总而言之,词曲咬合,可分「节奏相合」、「声调与旋律合」、「声情与文意合」三个层面来讲。第一层是断句,只须稍加注意即可不出错;第二层略难,但也有法可循;最难是第三层,有许多不能客观描述的变量,可能浑然天成,也可能怎么作都找不到对的感觉,这时便须考量词曲以外的因素。如黎锦光〈夜来香〉:

  「清」和「凄」倒字成三声,但也就有暗藏负面情绪的作用;1944年原唱李香兰的版本,「凉」字处理得有一股凉飕飕的哀愁在其中,和字面上的「清凉」形成反差;「凄怆」再细微地宣展出一股恐慌,声情与字面相合,暗示作者与歌者的心境并不平静,呼应了前句的反差,也让之后止于闲话「夜来香/我为你思量」的歌词含露了尽在不言中、耐人寻味的意蕴;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想到他们身处战时上海孤岛的惶然心境来看,方可体会黎锦光写「凄怆」而李香兰这么唱的理由。这是一个浑然天成的高妙例子。

  然而,也正是在「凄怆」两字上,李香兰咬字不准,唱得像「细沧」,之后也就有人把歌词记成「细唱」(如邓丽君的版本),这便与前句的形容词「清凉」词性不一,失了对仗,又失了惶然心境的暗示,使全曲变成一首唯美的闲情之歌,意蕴便远逊原作了。但话说回来,李香兰为何没有按标准国语的发音来唱?仅说「怆」字,如果坚持读作标准的ㄔㄨㄤˋchuang4音,似乎便不能如ㄘㄤcang音表现出那种苍白的心慌。再查《说文》,「怆」字为「从心仓声」;查闽南语和粤语词典,「怆」的读音也和「仓」、「沧」相同,只是声调不同。那么,是不是可以说,现在国语「怆」的标准读音,比较不能表露「怆」字内含的情感?即便如此,我们写歌唱歌,可以为了顺口与充分表达情感而改变标准读音吗?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或者我们可以用这首歌作为理由,要求教育部增订「怆」的标准读音?

  创作经常会碰到这种顾此失彼的问题,而我们研究、解读,便须如此多方面的引导大家去裁量各种缘由与需求,不能急于立下一定的教条来论断是非。应当在一开始先建立一个整体的视野,确定每首歌的历史背景,其原本承载的情感、担负的任务,及之后使用情形的流变,而与细部的分析互相校正,才好渐次完善理论。

国语用韵「合格而实不韵」的问题

  我们现在使用的国语读音,是民国初年根据北方官话颁订的;诗歌押韵的规范,则或沿袭《佩文诗韵》等前代韵书,或沿用清代《五方母音》以河北方音所拟订的「十三辙」[8]。历经多年争议,1943年,国府教育部颁发了黎锦熙等所编的《中华新韵》,以「韵腹和韵尾相同的才算同韵」的原则议定十八个韵部,也保留「十三辙」的通押规则,作为诗歌用韵的参考。然而,使用这套标准自身的标准读音来写歌,却也仍有许多「规定上押韵,实际念起来却不协韵」的情形,这里简称「合格而实不韵」。于是,有人按规定来用韵,结果唱起来不顺,只能勉强为之;有人凭直觉来通押,顺是顺了,心底却也可能还有迟疑,不确定可不可以如此和小学老师教的不一样。

  下表,谨将后者依照直觉所用出来的韵,整理为十道韵辙,和标准的《中华新韵》[9]来比较:

表2:国语今韵十道辙[10]。

 在《中华新韵》里,「ㄧㄢ、ㄩㄢ」与「ㄢ、ㄨㄢ」同属「十四寒」,但实际读起来,大多数人在大部份时候读「ㄧㄢ、ㄩㄢ」是读作yen, yuen而非yan, yuan,这和「ㄢ、ㄨㄢ」的an, wan就不同韵了。无论音韵学家提出多少说法,依循直觉来作流行歌曲的词人、歌手,就是把两者分开来不通押了。同样的情况,还有「十五痕」的ㄧㄣ、ㄩㄣ,「十七庚」的ㄧㄥ,所以我主张增订「十九烟」、「二十音」、「廿一英」以对应实情,夹注在上表供参。

  还有,在「十三辙」中,「波」和「歌」韵可以通押,老一辈流行词人也有如此通押者,如第一章第三节将提到的〈小城故事〉。然而就现今的标准国语读来,ㄛ和ㄜ分明不同韵,除非刻意将ㄜ变读为ㄛ,如将「歌」ge读成go,然而,绝大多数在歌词中通押「波」、「歌」的国语歌曲,也没有让歌手变读。这之中的问题,从来没有得到广泛的讨论,而是让身处市场与大众之中的流行音乐人直接就解决了。同时,也还是有一些人墨守著成规,又或取标准韵和实际读音的交集以回避问题,或取其联集来宽限自己。更有甚者,2005年北京「中华诗词学会」也发表了一个十四韵版的《中华新韵》,更把ㄛ、ㄜ合并为「二波」,尾韵ㄣ、ㄥ的一概并在「九文」、「十一庚」,又把ㄧ、ㄩ、ㄦ并为「十二齐」[11];若按这个版本来用韵,国语(普通话)歌曲「合格而实不韵」的情形将会更多。

  我个人对流行歌词用韵的主张,是以实际读音为准,惟写作古风歌词、化用古典诗词时,可斟酌使用标准韵或古韵,并且作适当的变读。盖一种规则背后总蕴含著一种文化,《中华新韵》有与古代诗韵相容的用意,虽然承袭了古代韵书的问题,但也承载了旧式文人的讲究。虽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主观感觉,不能强求大家接受,然而,上述的现象与问题,至少可以说明,国语歌曲是可以从用韵来参见作词人对「传统」与「规则」的态度的,而本论文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发见各等词作在音韵上的得失,俾创作者得以不墨守成规地建起适合自己作品的法度。

  除了上述的标准问题,每种韵都含有不同的情感暗示,如「东钟韵沉雄,江阳韵壮阔」,更有叠韵、转韵、句中韵等等修辞手法,再结合不同的旋律、节奏、腔调与曲风,可有远比纯文字诗词繁复的变化,难以尽数列举分析,但我们存著精研个中技巧的念头,听到特别新颖、精彩或违和的范例时,也就可以标记下来,以待今后更进一步的创作发展与理论探讨。


[1] 由于五度标音法标记的是相对音高,闽南语亦有多种腔调和多家研究者,各家的定值有小异。此处取周长楫《闽南方言大词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页17, 28)所录的两种为例;惟「台北腔」和「台南腔」虽说是交通发达后的今日较通行的读音,但实际上并未形成标准,各地各人的口音仍会有所不同。

[2] 例如「打」字,独用时或完整读出字尾的上扬,即214,也可以不读,即21。与他字连用时,多省略上扬;多个上声(三声))字连用时,前字变调为阳平(二声),如「总统府」前二字变调。也有第一字不变调以断句的情况,如「老总统」首字不变调。 [3] 国语已无声韵学定义上以塞音(p,t,k)结尾的入声字,惟有轻声字如「的」「了」「吧」「著」。轻声字的调值会因语气或所追随的重音节声调而有高下,如「好吧」的「吧」可昂扬地高读5、4或低沉地读3,又如「下来」、「出去」的「来」、「去」有时会变读轻声,调值无硬性规定也无须硬记。其他各语也都有轻声字。 [4] 李劼:〈胡适的语言革命和林纾的逆流姿态〉,《从曾国藩到毛泽东》(出版地不详,1994年,现载aisixiang.com/data/1572):「当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世界的最后界限和存在的终极围困时,我们同时揭示了语言的另一意味,即对生命资讯和文化精神的携带和传播。所谓语言的芬芳,就是这样的生命资讯和文化精神。」 [5] 庄永明:《音乐词曲关系史》(台北:国家出版社,2010年),页15。 [6] 马世芳、吴清圣:〈解读罗大佑〉,收录于《罗大佑自选辑》(台北:滚石,1995年)。 [7] 「啱」是「谙」的俗字,音am,意为正、对、刚刚好。 [8] 戏曲家齐如山(1875-1962)在《五十年来的国剧》 第一章〈国剧的来源及念字的原则〉中讲述:清朝入关之后,为了争取民心,想利用民间歌谣小调为己宣传,于是「研究北方的民谣歌唱,始知与各种韵书,都不相同,乃命人照北方民间歌唱的音韵,编纂成书,以便编制歌曲时应用(如大鼓书,小调等等)」,于是在雍正年间编成了一部《五方母音》,虽有发行,也只是内部使用,不强迫别人遵守;后来皮黄戏进京,为迎合观众而修改读音,就沿用了《五方母音》所统整的十三道辙,这就是今天京剧与北方说唱艺术之韵辙的由来。可见这是一个「参考原则」变为默认规范的故事,在学理上实无非此不可的理由。 [9] 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编,民国三十年由国民政府公布。韵分十八部,分韵所用读音标准,则以二十一年教育部所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为依据。现有台北正中书局1991年12月版。 [10] 详细讨论见〈「标准国语」与实际读音的差异〉,《流行词话》50期,页19-28。 [11] 赵京战:《中华新韵:十四韵》(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6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