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

編著: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 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街道 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

版本:世界知識出版社 2017年3月

梁啟超一生中給子女寫了400餘封家書,總字數百萬有餘;傅雷也曾在給兒子傅聰的信里寫道:「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細節方面,在藝術修養方面,在演奏姿態方面。」家書中提及的做人、生活、修養、姿態,是一個家庭乃至家族傳承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3月31日,由東城區委宣傳部、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編著的《家訓》讀本首發式在京舉行。讀本以北京市東城區東四街道長達十年的家訓和家風建設為依託,經過核心團隊歷時兩年的專題研究,擷取古往今來的家訓格言和家風故事編撰成冊,並於近日出版。

《家訓》分為修身、齊家兩大板塊,其中修身分為崇德、立志、勉學、誠實、律己、寬容、守信、知足八個主題,而齊家則分為持家、家和、崇禮、睦鄰、勤勞、節儉、敬業、慎交、助人、教子十個主題。每個主題都以家訓格言和家風故事串連而成,不僅收錄歷史上流傳廣、影響大的家風故事,而且儘可能收錄東四街道居民的家訓和家風,以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故事作為載體,體現古今家訓的相通之處,反映傳承和發展的關係。

無論時代怎麼變化,家庭永遠是社會生活中最基本的共同體。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四世同堂,還是當代現代社會趨於獨立的小家庭,這個基本單元總能在時間縱深中傳承並豐富獨屬的精神品格。這種獨特的氣質是一個家族長期浸潤形成的,並將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影響其中的每個人。

這就是家風。它奠定了我們對自我身份最初的認同和指向,我們尋找自我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識別我們身上來自家族和文化的印記,它們潛移默化,卻根植內里。但家庭承擔的功能又不止於此,作為差序格局的情感關係中極為重要的紐帶,家庭更聯繫著國家、社會。

家庭的社會功能不可替代,這就是為什麼在今天這個標榜現代與自我的社會仍有必要談論家風和家教。因為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擺脫這層底色。作為每個個體的人生起點,家庭牽繫血緣之親,秉承人倫之本。無論性格的培養,還是品德的養成,都和最初的家庭密不可分。反觀當下,我們發現許多悲劇都源於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人不知道如何跟家人相處,也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人的文化必須在一代代個體中傳承,而這種傳承最直接的紐帶就是家庭。父母長輩的言傳身教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深遠,通過追溯家風與家訓,我們也得以看清自己的位置和面貌。

《家世:百年中國家族興衰》

作者:余世存

版本:北京時代華文書局有限公司 2013年11月

余世存從「家風家教之於當下」的視角撰寫了中國家族的傳奇經歷。每一家家教自有特點。林同濟家是要培養專門人才,以適應中國的現代化;宋耀如家是要出偉大人才;盧作孚家是讓孩子不要當敗家子;黃興家是無我、篤實;聶雲台家有家庭會議……本書能讓讀者聯想到自家和自身:自己要傳承什麼,要做什麼樣的人。

《家人父子:由人倫探訪明清之際士大夫的生活世界》

作者:趙園

版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7月

本書討論了明清之際士大夫經驗中的家族和家庭,他們所面對的倫理關係,以及他們對有關經驗、體驗的表述。士大夫與「家庭」、「家族」有關的言說與敘述,與他們的其他活動,以富於個性的方式聯繫著,為我們有關歷史生活的想像,提供了豐富、感性的內容。

《情感依附:為何家會影響我的一生》

作者:(美)亨利·馬 (美)內森·塞恩伯格

譯者:童俊 武怡堃 陳昉 韓丹

版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13年9月

作為精神分析師的作者記錄了嬰兒期到成年早期的發展,通過追蹤76個嬰兒從出生到30歲的成長,考察了他們不同生活路徑的源頭,以及為什麼對他們影響深遠,進而講述如何養育內在自由的孩子。

采寫/新京報記者 李佳鈺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