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姬姓,名重耳,春秋五霸之一,素有「齊桓晉文」之說。

越王勾踐,夏禹的後代,因被吳國打敗而被俘,嘗盡屈辱之後,返回越國,分發圖強,打敗吳國。

從二者的大體經歷來說,重耳是為逃避國難,而周遊了列國,見識增長,又有那麼多患難與共的大臣相隨,自然境界不一樣;勾踐是被俘的,而且是被迫服侍吳王的,他那麼多年那都沒去,只待在一個地方,而且還要苟且的活著,心中自然會產生怨恨。

接下來再來看看他們後期的經歷

晉文公,自幼便是品德高尚,喜好結交朋友,後在外流亡十九年,雖有家臣幫襯,但是個人沒有點兒魅力的話,也不會得到各國的禮遇。晉文公成功爭奪了王位後,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對外聯合秦國和齊國伐曹攻衛、救宋服鄭,平定周室子帶之亂,受到周天子賞賜。前632年於城濮大敗楚軍,並召集齊、宋等國於踐土會盟,成為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越王勾踐,在稱霸中原後,開始大殺有功之臣,范蠡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而對於春秋五霸,其一說中有越王勾踐,另一說則沒有越王勾踐。可見他的歷史地位沒有那麼高,只是司馬遷給予了他高度的評價。

所以,我認為晉文公和越王勾踐沒有共同點可言,而且不可同日而語。

作者:一個資深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批評指正,謝謝!


我來回答。

1、晉文公重耳早期因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期間結交很多朋友,後來在秦穆公幫助下回到晉公奪回政權,他採取了一系列措,如減輕關市的徵稅,減輕刑罰,布施貧民,救濟饑荒,使人民能安居樂業。國力大增後他野心勃勃,積極擴展疆土,大敗楚國,後來與齊、魯、宋、衛等七國國君和周王室大臣王子虎訂立盟約,正式稱晉文公為盟主,成為春秋一代霸主。

2、公元前494年,吳國攻打越國,越國大敗,勾踐被抓為吳國養馬三年,後來吳王夫差生病,勾賤居然嘗吳王糞便告知吳王身體康復,吳王感動後放勾踐回國,勾踐卧薪嘗膽,任用范蠡、文種、計倪等一批能臣謀士,勵精圖治,發展經濟,吸取教訓,國力大增,終於在勾踐24年(前473年),一舉吞併吳國。其中隱忍非常人能比,為復仇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3、共同點

晉文公與勾踐的故事都很勵志,兩人都野心勃勃,忍辱負重,志向遠大,為了目標可以不惜一切都成功了。但殺功臣是歷史帝王的通病。成就帝王霸業後晉文公燒死功臣介子推與其母,介子推曾割大腿肉給晉文公吃了救命。勾踐在和平還是成霸的戰略方針與文種意見不合,逼相國文種自殺,范蠡聰明點激流勇退,帶西施去西湖隱居得以保全身家性命。

歷史悠悠的長河,為了帝王霸業永世流傳,刀光劍影,多少人含恨而死,血流成河!嗟夫,遊盪山水自得其樂才是真諦。


晉文公重耳與越王勾踐均貼有美好的歷史標籤。重耳以晉獻公時期"驪姬之亂"出逃,在外流亡十九年,終歸主位,開創霸主之業而聞名;勾踐以"卧薪嘗膽"復越滅吳而名揚。

論個人能力與智慧,重耳屬於上等之才,這是其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遠觀,他能屈能伸,吃苦耐勞,懂得隱忍,信守承諾(與楚成王約定"退避三舍",如約)。近看,城府極深,甚至冷酷陰險,舉例如下:一,重耳奔狄,居狄十二年,娶妻生子,在離狄奔齊之際,囑妻"待我二十五年不來,乃嫁。"明知不可能回,仍限制妻子改嫁,說明冷酷;二,秦穆公護送重耳歸晉,提出以宗女五人妻重耳,包括晉懷公(晉惠公夷吾之子,重耳侄子姬圉)的前妻,重耳本意不願,但行動上接納,說明為了成功不拘小節;三,城濮之戰,重耳既贏得信守"退避三舍"承諾的美名,又以少勝多,仍憂,直到聽聞楚成王責備子玉,子玉自殺,乃喜,因為"我擊其外,楚誅其內",除掉了心腹之患,說明其陰險。四,聯合併藉助秦穆公力量攻打鄭國,以報當年自己流亡時鄭文公無禮之仇,直到"燭之武退秦師",未遂,說明其善於暗中利用他人,為己之私,不磊落。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二十二年,終滅吳國。春秋各國,力量強弱轉換,孰生孰滅,本屬正常,但同樣情形,夫差給了勾踐一條生路,勾踐卻留給夫差一條死路,不說知恩圖報,連同等對待都做不到,說明夠狠。更有甚者,勾踐逼大夫種自盡,"越王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正如范蠡所說,"越王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

所以,晉文公與越王勾踐在光環之下有著另一副面目,並不是那麼美好。


就此問題隨便說幾句,希博大家一笑評之。

一·晉文公重耳因驪姬亂所迫流亡。漫長的流亡生活使其得到了心靈的洗禮和意志的磨練,社會交往使其黨羽豐滿。在說服秦穆公幫助下一舉奪回原屬自己的政權。而後,根據自身流亡生活的體驗,明智的採取一系列革新舉措。如減輕徵稅·減輕刑罰·施惠百姓·賑災救民,讓天下百姓安養生息,發展農·漁業等,使國力強大。擴展彊土·遠交近伐,終成春秋一方霸主。

二·關於勾踐其人,由於早年淫亂朝綱,導致失國。後為吳王夫差階下囚·使役之奴,為吳王養馬,甘受奇恥大辱,甚至親嘗吳王糞便,騙取吳王信憐,放回越國。勾踐用卧薪嘗膽之法,甘共范蠡·文種·計倪等一批賢士謀臣為之賣命,二十年勵精圖治,積蓄國力,增加人口,吸取失國之教訓。而後,一舉并吞吳國成為一方霸主。

三·晉文公·勾踐他們的共同點:

在面對自己失利的情況下,既遇千難萬苦,奇恥大辱,卻始終能意堅如磐,忍辱負重·等待時機·伺機復仇。其次,二人的故事都含有教人勵志的亮點。


謝大聖邀請!

晉文公和越王勾踐二人最大的同共特點是

一一都是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重耳,史評很好,但是看完史書我就沒看見他為百姓做過什麼好事,只看見他燒死了介子推,差評!

越王勾踐,初期胡作非為,導致失國,中期行騙術,坑了老實人,後期殺文仲,逼死鑄劍大匠,整個一無恥之徒,我看一次,卧薪嘗膽,罵一次,混蛋!

這兩個人只是無恥的程度不同,都是坑人的貨,當的起,厚顏無恥,黑心爛肚腸,的厚黑之評!!!!從古至今帝王就沒一個好人!


首先能忍,晉文公忍了十九年才上位,因為那時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勾踐忍辱負重吳都三年甚至嘗夫差??,都是狠角色,第二知人善任,重用閑才,不同就是勾踐喜歡兔死狗烹,不能共富貴


只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帝王心態崩了!

一個給我們留下了清明節,一個給我們留下了一個西施的傳說。


晉文公境外流亡十九年,花甲之年始登王位,延誤並壯大晉國霸權,是春秋時期第二位霸主;

勾踐國滅忍辱,卧薪嘗膽,是春秋末期最後一位霸主。


早年失敗逃命落魄翻身的文化典型,不過一個忘恩負義,一個爭霸天下賞罰分明走極端是區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