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此書,重點式的分成幾個部分討論:
 
  • 智慧型投資人:
我們要當一個有智慧的投資人,這種智慧「是指性格方面的特質,而不是指智力。」如果你想要在股票市場成功,就必須做好情緒管理,書中說:「投資者最大的問題,甚至最可怕的敵人,很可能就是他們自己。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很多人在投資的時候,總是忘了問「它值多少錢?」甚至賣出自己不擁有的股票(放空股票),而且隨著股票價格上漲到危險高度時(高本益比),仍然認為他們在投資,殊不知「自以為在投資,實則在投機。」
 
這裡葛拉漢定義了投資與投機兩者的差別:『投資操作必須以深入分析為基礎,確保本金的安全,並獲得適當的報酬,而不符合上述條件的操作就是投機。
 
本書的評釋把此話分成三個重要因素:
1.買進股票之前,你必須深入分析該公司與其相關業務是否穩健。
2.你必須保護自己,以免遭受重大損失。
3.你只能期望獲得「適當的」報酬,但不要期望太高。
 
所以投資者的作法是根據公司的營運狀況,計算其股票的價值,而投機者則是「根據股票的市場價格,來確定其價值。」投機者打賭股票會上漲。也許就短時間而言,只要你的好運氣還在,它還是有效,但從長期來看,它會要了你的命。
 
其實投機者總是不削一顧葛拉漢古老的教條,尤其在牛市的時候,他們宣稱有10倍獲利的機會,買進一些熱門股,然而全部忘了葛拉漢的忠告:「具有明顯前景的企業,未必能為投資者帶來明顯的獲利。」事實證明航空股、科技股、網路泡沫,以及那些被封為「新世界贏家」的最後結局。那些忘記過去的人必將重蹈覆轍!知道所有事物的價格,卻對其價值一無所知。
 
與此相比,智慧型投資人並不計較一時的對錯,為了達到長期的獲利目標,我們必須堅持正確的作法。葛拉漢建議「只買那些不要高於其有形資產價值太多的公司股票。」從長遠來看,股票市場終將「回歸正常」,因此穩健投資的基本原則是不會改變的,只有運用上必須隨著市場而調整。
 
我們想想,在牛市的時候,股票價格往往偏離其價值,所以那種「只要選對好股票,就不必擔心市場價格,只要耐心等待,就能買到好價格」的策略,對於意志不堅定的投資人,很難堅持下去。
 
我們要認識到,其所持有的股票多多少少含有投機的成分,投資者的任務則是「將這種投機的成分,控制在比較小的範圍之內(風險最小化的高機率事件)」,並在心裡上,做好因應短期或長期不利的後果。有句話「智慧型投資人最害怕牛市」,因為它使股票價格變得昂貴。
 
其實智慧型的投資人會以「企業經營原則」來看待自己的投資組合,不妨可以問問自己「如果這些股票沒有報價,你還願意投資這家公司嗎?
 
如果你願意當一個智慧型投資人,其實只需要少許的努力和能力,就可以獲得一筆可靠(但不可觀)的報酬。或者你想要當一個投機者,當你在投機的時候,必須像個有經驗的賭徒那樣:不要把投機當投資、並嚴格限定你的賭注。
 
最後,葛拉漢以他的投資經歷和教訓告訴我們,仍然要堅持「經過時間考驗的穩健投資原則。」這些投資原則是根據「安全邊際」而設計的,不管牛市或熊市,都可以帶來穩定的報酬。
 
我們要以股票的「價值」來買進,而非價格。葛拉漢喜歡說:『從短期來看,市場是一個投票機,但從長遠來看,它是一個磅秤機。
 
  • 防禦型與積極型投資者:
本書將投資人分為兩種。
 
防禦型投資者的特點,主要是避免重大的錯誤或損失,其次是不必費神費力去做經常性的決策。
積極型投資者的主要特點是,他們願意付出時間和精力,去挑選出合理且具吸引力的股票以獲取超出一般平均的報酬。
 
而防禦型投資者「只能購買那些擁有長期獲利紀錄和穩健財務狀況的重要公司股票。」積極型投資者則可以購買其他類型的普通股,但選股時一定要根據明智的分析。
 
其實防禦型投資者,可直接購買指數化股票基金(ETF),完全符合上述定義,而且最好你的指數基金是屬於封閉式的(也有人說被動式),而不是經理人選出來的一籃子股票,事實上所謂的成長型基金、高受益基金,通常都無法創造長期的穩定績效(見本書第九章)。
 
而積極型投資者是為了,獲得優於平均水準的報酬,但努力錯了方向,反而變成一種阻礙。
他們會面臨兩個問題:
1.人們總是犯錯、2.即使預測正確但當前的市場價格很有可能已經充分反應了。所以對於積極型投資者,能否持續獲得超額報酬,確實頗感懷疑。
 
由此,積極型投資者必須採取兩種策略:
1.穩健而有希望成功的策略。
2.華爾街並不流行的策略。
 
因此他們必須買進那些,乏人問津或因偏見而被低估的股票,研究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差異,並從別人的愚蠢行為中獲利,而通常也需要長時間的等待與忍耐。這種投資原則是穩健的,但絕對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掌握的技巧。
 
但不管你是哪一種投資者,任何投資的價值都必須根據你買進的價格而定,企業如果能賺的利潤是有限的,投資者所支付的價格,就應該適可而止。
 
要選擇哪一種投資者,首先你必須對自己有深入的瞭解,進而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然後在你的投資生涯中持續堅持,並控制好自己的成本和情緒。
 
最後,投資者的預期報酬「應該取決於他們願意且能夠付出的努力與智慧。
 
  • 我應該成為哪種投資人?
在書中,葛拉漢舉出三個案例,來代表投資者的個人狀況:
 
1.擁有20萬美元,以此來養活自己和孩子的寡婦。
2.處於事業巔峯的成功醫生,擁有10萬美元的積蓄,而且每年還會增加1萬美元。
3.週薪200美元的年輕人,每年儲蓄1000美元。
 
(1)對於那個寡婦來說,要養家餬口已經十分不易,因此他必須採取相對保守的策略,股票佔投資組合的比例不可過高(50-50),纔能夠因應市場的各種狀況,而投機性操作,絕對不要貿然嘗試。
(2)那位收入不錯的醫生,沒有寡婦面臨的壓力,但基本上他的投資選擇也大致相同。但一般而言,醫生要成為一個積極型的投資者,成功的機會更大,但他有一個障礙,就是沒有時間接受投資教育。
(3)最後,那位年輕人,他面臨的問題也差不多,由於他的資金太少,不值得為此接受嚴格的教育,成為一個積極型的投資者。所以,還是採用防禦型投資者所設定的計畫,無疑是最簡單最合理的策略。
但是年輕人願意表現的進取心態,也許他能成為積極型投資者,而且他們相對比較能夠承受失敗,並從中獲益。但還是奉勸他們,不要浪費金錢和精力來試圖擊敗市場了!他們應該對證券的價值加以研究,並以小額資金進場檢視自己對價格與價值的判斷。
 
以上這些情況,或許就是讀者你我,共同面對的問題,葛拉漢再次說:「投資者應該購買何種證券,追求多高的報酬率,這並非取決於個人的財力,而是取決於投資者在金融方面的能力,包含知識、經驗和性格。
 
  • 防禦型投資組合策略:
所以大多數的投資者,還是應該當一個「防禦型投資者」,那針對我們普通股的投資組合該如何抉擇呢?
 
葛拉漢建議,股票佔投資組合50%的比例。對於防禦型投資者來說,在股市上漲時,他可以滿足於自己一半資金所創造的利潤,而股市股市嚴重下跌時,也會從自己相對比較好的處境中獲得安慰。
 
以下葛拉漢提出防禦型投資者的四項原則:
1、適當但不要過分多元化。持股應限制在最少10支,最多不要超過30支。
2、挑選的每一支股票應該都是大型、卓越而財務穩健的企業。
3、每一家公司都應該有長期持續發放股息的紀錄。
4、投資者應將買進股票的價格限制在一定的本益比之內,而參照每股盈餘應取過去7年的平均數。以這樣平均盈餘來計算,應限制在25倍。
 
根據第一項原則,也許持有ETF是最好的選擇,但是那隻能獲得市場的平均報酬,相對的在嚴重下跌時,也必須面臨虧損。因此「成本平均法」也許是最好的操作方式。在市場低迷時買到比市場高漲時更多的股票,從而使其持股最終獲得令人滿意的平均價格。而且指數基金的投資人,可以對市場始終保持「不知道」、「不在乎」,並將其轉換為自己的優勢。
 
而如果想自行選股,必須適當的多元化,但不宜過度,你的股票必須是大型的績優公司。把股票指數基金當成你投資組合的基礎,拿90%的資金擁有整個股票指數基金的每一支股票,10%纔是自行選股。當防禦型投資者「擁有整個草堆時,又何必要去尋找那些針葉呢?
 
但我認為指數基金有其缺點,就是在牛市的時候,通常沒有便宜價格,所以我仍會自行選股,但必須根據葛拉漢提出的幾項標準:
1、足夠大的規模。現今來說,要避免市值不到20億美元的股票。
2、穩健的財務狀況。流動資產至少為流動負債的兩倍。
3、獲利穩定。過去10年間都有一定的獲利。
4、股息紀錄。至少有20年連續發放。
5、盈餘成長。在過去10年中,每股盈餘的成長至少要達到三分之一(期初和期末3年的平均數)。也就是10年累積成長33%的意思,平均年成長3%。
6、適當的本益比。當期的股價不應該高於過去3年平均盈餘的15倍。
7、適當的股價資產比。股價不應超過當期資產帳面價值的1.5倍,或者本益比於此比率的乘積不應該超過22.5(相當於15倍的本益比,乘以1.5倍的帳面價值)。
 
經過篩選後,自行選股通常都是大公司的股票。大公司具備足夠的規模和財力,比較容易度過難關。這樣精心挑選的股票投資組合(最少10支),以低於其內在價值的狀況下買進,經過若干年後能為我們提供滿意的市場報酬,那麼實際上就可以說是「安全」的。
 
再來最重要的是,如果買進的價格高於其內在價值,那就存在著一定的風險。而買進之後如何處理也相當重要,合理的作法是「當公司惡化程度,造成內在價值的損失,就應考慮賣出持股。
 
記住葛拉漢的觀點:「你應該如何防禦,不是你對風險的忍耐度,而是取決於你願意為你的投資組合投入多少時間和精力。
 
  • 結論:
自行選股的人必須投入更多精力,也許應該採取積極型投資者的作法,但是依照普遍散戶的狀況,應該買進防禦型投資者的股票,積極型投資者並不是對股票市場有多大的熱情,而是他們願意付出的更多(當然也有可能是更多的教訓)。
 
對於買進普通股的方面,我們可以考慮葛拉漢的最大弟子華倫.巴菲特的作法,還有彼得.林區、菲利普.費雪等等,他們的成功,也許塑造出些許神化,比如說「以合理價格,只買進幾家好公司、並且長期持有,創造複利奇蹟等等...」。
 
但仔細研究他們的方法是可行的,只是投資人對於他們多少有些誤解。像是人們誤解彼得.林區的意思,只買進「自己熟悉的股票」,其實這只是第一步,當作研究這間公司的動機罷了!要記得:「在沒有研究其財務報表和估算其內在價值前,都不應該購買該公司的股票!
 
葛拉漢書中提出疑問說:「是否應該等到市場價格跌到極低時才買進股票呢?這個問題答案不明確,因為這意味著可能要等很常時間,進而損失股息收入,而且很有可能錯失投資機會。」
 
事實證明,後來巴菲特發展出,以合理價格,買進有長期遠景股票的作法。但是運用在我們身上,你認為你估算的合理價格正確嗎?你評估的長期遠景可靠嗎?畢竟你不是巴菲特。也許你是根據巴菲特的「護城河」理論,而購買這間公司,但是別忘了市場總是出乎意料的發展。
 
所以要自行選股的投資人,你唯一的方法就是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與智慧,不受「市場先生」心理的影響,並堅守「安全邊際」。
 
  • 還有什麼要補充的?
從葛拉漢的理念不難看出,就是「保本」,我們必須先在市場上活下來,因此得確定我們買的東西,絕對物超所值!
每一個投資人都應該把葛拉漢的投資原則,當做投資基礎,從巴菲特數來,各各投資大師,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投資方法,但沒有一個偏離葛拉漢的理念。我們都應該向他們學習,並不是複製他們的方法,「而是學習如何去應用,內化成自己的方法」,有套完美的投資方法,何必要自己發明呢?
 
最後,我以巴菲特的話結束這部分:『投資不是一個智商160的傢伙,打敗智商130的遊戲。
你我所需要做的是,遵循一套正確的投資心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