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網商記者 蔣嬋娟

春天總算來了,京東快遞員的心情卻定格在了冬天。取消快遞員底薪、攬件計入績效、公積金係數下調,京東物流的一系列動作都讓曾經把酒言歡的兄弟寒心。

“坐辦公室的那些高層體會不到一線的感受。” 不少京東快遞員表示,派單費用在下調,攬收數量已成爲硬性指標,達不到數量,需要快遞員自己貼錢發空包,一個月下來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還有快遞員稱,4月1日起,京東快遞員離職潮就已開啓。

面對兄弟們的抱怨,4月15日凌晨,劉強東在內部郵件正式迴應。他承認2018年如果扣除內部結算,京東物流虧損總額超過28億元,這是京東物流連續虧損的第12年,融來的錢只夠再虧兩年。他認爲核心原因在於外部單量太少,內部成本太高,如果快遞員提高攬件數量,幫助京東度過危機,月入8萬不是夢。

看起來劉強東描繪的未來景象很美好,可是京東快遞員要去攬誰的件呢?阿里的?拼多多的?順豐的?眼下,京東似乎已無件可攬。

京東物流一度是劉強東眼裏的王牌,他曾許下宏願:“未來的快遞只有兩家,就是順豐和京東。”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京東物流都是帶着傲氣的,不屑於外部業務,只服務於京東商城。直到後來,才逐漸開放給京東商城的第三方賣家以及外部的社交電商平臺。

根據此前“億歐物流”拿到的京東物流募資文件來看,2016年Q3京東商城訂單佔到京東物流的總訂單量的77%,2016年Q4爲75%,2017年Q1、Q2、Q3,該數據分別爲78%、79%、76.6%。

京東物流業務的發展極大依賴京東商城的餵養,開放平臺只佔到它20%左右的訂單量。自然地,京東業務的下滑也直接影響到物流。

京東財報顯示,同比2014年與2018年,京東營收增速已經從66%下降到了28%,呈現出了逐年下降的態勢。邁入2018年之後,京東的年度活躍消費用戶數也在3億上徘徊,未見明顯增長,業務的天花板觸目可及。

劉強東也表示京東物流的問題出在了外部單量太少,內部成本太高上。自建物流的高昂成本把京東拖進了連年虧損的泥潭。

在京東2014年上市招股書中可以看到,從2009年到2013年,其在物流上分別投入了1.44億元、4.77億元、15.15億元、30.61億元及41億元。履約費用率也是連年攀升,2013年履約費用率是5.9%,2015年是6.8%,2017年是7.1%,2018年上升到了11.3%。

履約成本越來越高影響了京東長期的盈利能力,所以2017年京東物流子集團成立。只是,劉強東當年“一年盈利,三五年超過順豐”的自信,換成了取消快遞員底薪、降低公積金的節流姿態。

“你每天送件的時候只需說一句話‘大哥大姐或者大爺大媽,您最近有包裹要郵寄嗎?有的時候請電話我啊,我來取。’”事情恐怕不像劉強東說的那麼簡單。

去年10月,京東物流CEO王振輝宣佈,從北上廣開始,京東正式介入個人快遞服務,隨後向全國進行擴展,雖王振輝表示,從未對標任何快遞,但京東寄件的價格,略低於順豐,遠遠高於“四通一達”,它瞄準的對手仍是順豐。在京東物流宣佈進軍個人業務的當天,順豐的股價應聲下跌2.41%。

或許在劉強東眼裏,只有順豐可以與京東物流爭一爭時效與服務,而略低於對手的價格,必然能快速幫京東物流打開市場,但他忘記了一點。

京東物流的配送速度得益於全國各地的倉儲體系,提前將貨品放置各個地區倉庫,“前置倉”縮短了配送距離,造就了京東的配送效率,而順豐的高效則依託於其強大的網絡運輸佈局以及快速運轉能力。

截至2018年12月31日,順豐擁有44個快運中轉場、1048個快運網點、快運自有車輛1.4萬餘臺,整體快運場地面積超過132.3萬平方米、業務覆蓋全國31個省362個主要城市及地區。相比主戰場在一二線的京東物流,順豐覆蓋率明顯更高。

劉強東曾表示過,京東快遞與快遞公司的運轉理念不一樣,其餘快遞的模式是每個點都在收貨、送貨,網絡非常複雜,而京東的物流模式相當簡單,是點對點的,就是從倉儲送到消費者家裏,兩地的配送站沒有任何關係。而如今,恐怕他最頭痛的是,怎樣讓這些配送站形成更緊密的網絡了。

覺醒過晚的京東物流,已經難以在短期內改變用戶習慣。追求時效體驗,用戶第一時間會選擇順豐,京東物流的價格定位又把追求性價比的客戶排除在外。並且,電商件大部分在通達系手中,也是京東物流無法觸及的部分。

再看這兩年大熱的社交電商,拼多多、有贊、雲集等平臺上的商家,在自身客單價的限制下,也顯然不會把京東物流作爲第一選擇。

“跟順豐差不多的價格,速度跟‘四通一達’差不多,怎麼攬得到件。”一位京東快遞小哥在社交媒體上無奈發聲。

2007年,在一片不看好聲中,劉強東開始自建京東物流。儘管前期投入巨大,但是良好的服務體驗,爲京東自營商城快速樹立起了口碑,成爲京東電商業務的“護城河”。

沒有一家公司能夠管好100萬快遞員,馬雲曾這樣質疑京東的物流直營模式,現在看來似乎一語成讖。

同樣是直營模式的順豐最近也不太順,不僅電商業務不見起色,主營業務也在下滑。面對通達系的來勢洶洶,成本過高、訂單來源受限成了京東和順豐的通病。爲了搶奪客戶,默認的做法是開源節流,可這樣一來服務質量又難以得到保證。

一位在京東工作了4年的普通配送員,在鳳凰週刊登了一封給劉強東的回信。他簡單地算了筆賬,參照順豐的攬件提成,假設京東攬件按照2元每單計算,每個配送員一個月要攬1000件,平均下來每天需要攬件不少於30件,才能填平底薪,保持總體薪水不下降。

這意味着,快遞員們在完成與以前一樣的派單量之餘,還必須承擔額外的攬件工作。超負荷的工作量之下,必然會伴隨服務質量下降。

至於劉強東提及的月薪高達8萬的快遞員,也隨後被廣州日報找到,這名34歲京東快遞員黃少波,在2月春節期間,總攬件數13萬件,平均一天要攬4333件,他的主要收入來源爲一家電商商家的全部發件業務。這個特例,只怕難以被一般的快遞員複製。

有業內人士分析,通過削減人力成本,京東物流也許正在爲單獨上市做準備。白熱化競爭的物流市場已經十面埋伏,京東物流想要粗暴地裁員減薪實現IPO,難度可想而知。

編輯 陳晨

聲明: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號系信息發佈平臺,搜狐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