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於2018/04/11時更新內容。)
 
在評估正新「價格」前,我們先上個課,但文長,讀友必須要有耐心。
若不想聽我囉嗦,也可以跳過這裡,直接看後面的分析~
 
  • 巴非特要投資人學的第二堂課 - 如何看待市場價格?
 
市場方面,葛拉漢喻其為「市場先生」,它總是不理性的,脾氣時好時壞,而且大驚小怪,投資人若是受它影響,很容易沉不住氣導致損失,與其擔心現在價格會不會是市場先生的情緒化,不如好好分析一間企業的價值,葛拉漢說:「短期間內股市是個計數器,但長期而言它是個體重計。」我們如果單單以市場價格評估企業「值多少錢?」那真是大錯特錯,唯有質化分析後,再來決定買進價格,看看是否高估了,或被市場忽略,以致非常便宜,巴菲特說:「市場可能有段時間忽視企業的成功,但最終會肯定這個事實。」
 
價格方面,只要依循葛拉漢的「安全邊際」原則,在安全邊際的狀況下買入一家企業,你的投資風險就能降到最低,巴菲特投資一輩子了,仍說安全邊際原則仍然非常正確,永遠是投資成功的基石,絕大多數戰勝市場的贏家都是如此。
 
因此決定這家企業是否穩健,保障本金的安全後,就能克服心理的障礙,不受短期波動影響,再決定買進價格就能做到「絕不虧損」的原則了。巴菲特說這段話說的真好:「付出的是價格,得到的價值。」我們在尋找的就是這之間的差距,用吸引人的價格買進有價值的企業。
 
而對於價格,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本益比」評價,通常10倍本益比的股票表示便宜,而15倍為合理,20倍則是昂貴,但這只是數學量化的結果;在《彼得林區-選股戰略》書中提到,研究本益比前,要知道是屬於哪種類型的股票,通常快速成長股的本益比評價要提高,因為市場願意花更多錢投資它,但是緩慢成長股則反之,而且我們要跟同業做比較,才能定位其本益比。
 
而本益比另外的用法則是用在「波段操作」,因為本益比也可以當成買進後幾年回本的指標,判斷這個價位應該持有幾年,如果短期真的需要資金,而穩健的企業本益比偏低時,則可利用本益比的變化來回操作,在低估時買進,合理時賣出,但若是長期持有策略的投資人,不建議如此。
 
而本益比也有其缺點,就是營收不穩定或專案入帳的企業不適用此法,如景氣循環股、營建股、設備廠等等,本益比在營收大好時可能會失真,因此評估企業未來能否穩定的保持盈餘,才適合使用;而有人專買本益比低的股票,但是你要知道是屬於什麼股票類型,企業獲利轉差,若伴隨著景氣衰退,股價可能會再下探。
 
如景氣循環股,原物料價格低廉時,企業成本下降,使得EPS提升,此時本益比相對便宜,股價節節高升,若投資人只看低本益比,就貿然投入,等到景氣反轉時,可能就會套牢在高點,且原物料波動常持續好幾年,投資人要解套必須等待很長的時間,可能賺了股利賠了價差,而景氣循環股則較適用「股價淨值比」來評價。
 
而林區再次提醒,被本益比卡住是很傻的!如巴菲特後來的操作策略,不再是「雪茄煙屁股」法,他知道本益比不是長久之計,而是買進「合理價格」的企業,只要企業能不斷的提高內在價值,不必為了等便宜價格才買進持有,因為長期而言,市場會在價格上反映股票真正的價值,那時才買進不就虧大了?本益比對我來說只是告訴我,現在是否被低估,要不要買多一點罷了!
 
巴菲特給我們一個觀念:「以普通價格買進一家績優企業,要比便宜價格買進一家普通企業來的好得多。」
 
  • 言歸正傳,我們該如何評估正新目前的「價格」呢?我們先看一些數據。
 
首先我們先確認其股票類型,發現其本益比與股價產生背離,為景氣循環股的特性。
(圖片來源:財報狗)
 
因此我們必須以「股價淨值比」來評價,我們發現目前處於相對低點,那代表可以買進嗎?我們必須確認其「利空」原因。
(圖片來源:財報狗)
 
  • 以下分析:

1.查看原物料價格走勢不在歷史高價,惟2017下半年,價格略微上漲。

(圖片來源:https://www.indexmundi.com)

2.利潤比率明顯衰退。

(圖片來源:財報狗)

3.現金流量表的「融資現金流」也會導致利息費用上升。

(圖片來源:財報狗)

4.我們看看損益表,發現營收比前年少了近50億,營業成本也上升近55億。現金流量表的舉債,造成財務成本科目上升,影響淨利。

(圖片來源:正新年報)

5.查看財報附註(六)發現原料成本增加及提列在建工程、附註(二十三)財務成本部分來自銀行借款及公司債、附註(二十四)耗用原料部分及折舊攤銷科目增加。

(圖片來源:正新年報)

6.比對現金流量表,折舊、攤銷及利息費用,發現與105年增加約3億多,但是稅前淨利差異近100億元,可見原物料成本上升及營收下滑纔是影響主因。

(圖片來源:正新年報)

7.最後,觀察存貨週轉天數上升。

(圖片來源:財報狗)

 
  • 綜合以上分析:

雖資本支出及利息費用不致嚴重影響淨利,但資本支出屬於固定成本,生產線只要開啟,就是得支出,因此營收衰退,對於高資本支出的產業影響很大,再加上2017年原物料成本上升,更是雪上加霜。操作景氣循環股常在高本益比景氣反轉時買進,而買進成本可參考股價淨值比的價格(目前47~48塊),目前可能有進場的價值,但營收的下滑得先排除是否為企業競爭力出了問題,對於正新來說,必須觀察存貨週轉率的影響。若問題只出在原物料上漲,那我倒是會考慮買進,但競爭力還不明朗的狀況下,我認為還是得觀望。而且「雙印計畫」效果尚未浮現,我們可別忘了彼得林區的教訓,應該等公司經過市場檢驗後,再來投資!我們不要試著摸底,很可能接著掉下來刀子,確定景氣反轉後再買進也不遲,關鍵在於營收是否回溫。而這個等待的過程,個人的心理素質非常重要,記住一句話:「投資人的命運並不是取決於股票市場或個別上市公司,而是取決於投資人本身。」

 
  • 總結:
我引言今年2017波克夏股東會的提問,可否運用本益比來衡量股市的整體估值的問題,巴菲特提出見解:
基本上他不考慮這個指標,估值沒麼簡單,人們總想得到一個萬能公式,問題是你不知道公式中的變數該是多少,價值應該是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不能只用為一兩個公式,來判斷市場或個別公司;而該如何判斷市場有利可圖,查理.蒙格也回答,將股市比喻成魚:「釣魚的第一原則是去有魚的地方釣魚。」不能單單將市場量化來預測未來走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