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鰲拜這個人,經由《康熙王朝》一劇及金庸先生的小說等藝術作品的渲染,我們都有了一些了解。一個人,如果過於強橫,或是鋒芒太露,終不會活得長久。這是幾千年歷史所證明了的。鰲拜自然逃不出這個宿命。鰲拜之所以專橫,因為他有資本。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他就不停地立下赫赫戰功。特別是在順治一朝,為打下大清江山,他更是出生入死,屢立戰功。《清史稿》記載,鰲拜隨大兵攻破燕京後,於順治二年(1645),跟隨阿濟格征戰湖廣,消滅了李自成。接著,又征戰四川,「斬張獻忠於陣」。這些功勞,奠定了他在滿清貴族中的地位,同時助長了他原本驕橫的品性。

鰲拜或許長有「反骨」。他本來就是個不安分的人。早在順治五年(1648),就因為與人私結誓盟,被論死罪。幸好順治寬宏大量,免了死罪,後以戰功補過。順治七年(1650),又犯了事情,被降職論處。這樣一個人,顯然是不會安安靜靜地過日子的。等得康熙臨朝,四個算是德高望重的輔政大臣中,索尼年事已高,蘇克薩哈勢力不強,遏必隆生性慵弱。所以,所謂四人輔政,實際上是鰲拜一個人說了算。有這麼一個環境,鰲拜哪會不幹點出格的事?

其中,有兩件事最為著名。第一件事,就是「圈地」。鰲拜屬八旗中的鑲黃旗。按照清朝開國初定下來的圈地範圍,這個旗當時的圈地範圍在保定、河間、涿州一帶。康熙五年(1666),鰲拜對國初所圈的這些貧瘠之地相當不滿。於是,利用手中重權,命令正白旗把所圈的薊州、遵化、遷安等地與鑲黃旗的相調換。

至於正白旗失地過多,不足的那部分,則另外圈地來補。這個惡政一施行,所涉及到的州縣立即民怨沸騰,所有的農事都被荒廢。朝中不乏正義之士。大學士兼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等,即刻站出來與鰲拜爭辯。康熙看了幾人的奏摺,召四輔臣來商量。鰲拜建議以重罪論處,索尼、遏必隆不說話,獨蘇克薩哈屬正白旗,表示反對。康熙因而不允許以死論罪。但鰲拜畢竟非一般人可比,即使是皇帝,他也有辦法對付。後來,他找了個機會,搞了個假詔書,竟把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三人都殺了。

第二件事,就是幹掉了蘇克薩哈。因為在「圈地」事件中與鰲拜對抗,鰲拜對他早生恨意。康熙六年(1667),康熙已經親政。為了躲避鰲拜,蘇克薩哈向皇上要求罷去自己的輔臣之職,求守先帝陵寢。即使他主動避讓,鰲拜仍想置他於死地。鰲拜與大學士班布爾善等人,誣陷他對朝廷抱有怨恨之心,守先帝陵的目的是「不欲歸政」,應以大逆論處。康熙此時已明事理,不願殺老臣。結果,鰲拜「攘臂上前,強奏累日」。面對權臣的惡逼,羽翼未豐的康熙只得屈從。最終是蘇克薩哈被處以絞刑,家裡人被全部斬決,其狀慘不忍睹。

古人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從這個兩個事件,我們已預知鰲拜必死。因為鰲拜所行之事,大多惡毒殘忍,早失去了民意的支持。特別是他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犯了為臣之大忌。果然,康熙八年(1669),康熙帝在根基穩固之後,叫人(1669),康熙帝在根基穩固之後,叫人把鰲拜逮了,「下詔數其罪」。不久,橫行一世的鰲拜就凄涼地死於禁所。這是一個極為自然的結局。鰲拜這麼多年來自掘的一個墳墓,終於等到了自己的主人。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鰲拜真真是上演了一出「不作死就不會死」的劇


鰲拜並無反義,只是黨爭中輸給了索尼一黨。中國歷史皇上貌似權力無限,實際上受皇族內部黨派挾持,鰲拜象歷史上大多擁權後倒台的人物一樣是政治上犧牲品。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